薄一波平反复出后,陈永贵告诫他说:你要反思以前的问题

管亥看历史 2023-09-24 02:28:05

1978年12月16日,薄一波终于回到了副总理的岗位上。

同为山西老乡的陈永贵,并不像其他人一样,一味地恭喜他洗脱冤屈。相反,他语气严肃地警告薄一波:你要好好地反思自己。

这位“布衣总理”会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得了高人的指点,从那场劫难里全身而退。

险中求生

陈永贵是山西大寨的一个普通农民,从小被三座大山压迫,没读过几天书。

剥削阶级被推翻后,陈永贵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积极响应党的政策。无论是生产队,还是人民公社,他都一马当先,力求做到:不只是指导工作,更要带头工作。

大寨在他的带领下,逐渐走出颓废的阴霾,焕发出蓬勃的朝气。陈永贵作为大寨的支书,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也在附近乡镇打响了知名度。

更让陈永贵享誉全国的,还不是他和地斗的魄力,而是他和天斗的勇气。

1963年夏天,大寨遭遇了特大洪水。

这场突来的天灾,卷走了村民们花费十几年建造的农田,也抹平了七八成村民的家。

得了信息的党中央,立刻安排了救援物资。就在组织准备发放救援时,却遭到了陈永贵的严厉拒绝。

陈永贵挺着腰板说:大寨人一个都没少,我们能创造第一次奇迹,就能创造第二次奇迹。

就在大家怀疑陈永贵是吹牛时,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短短几个月,陈永贵带着大寨人抢修房屋、恢复农田、抢种粮食。到年底的时候,大寨不仅解决了食宿问题,而且粮食总产量还超过了去年。

1964年初,陈永贵的事迹被媒体广泛传播,大寨也成了全国学习的典范。

就是这一次学习热潮,让陈永贵的农业生产经验广泛传播,极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蓬勃发展。

1964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名人陈永贵就成了主席的座上宾。和他一起出席的,还有钱学森、王进喜等人。

就在大寨蓬勃发展时,不安分的反动派把触角伸了过来。

1966年,在反动组织的策划和鼓动下,团结的大寨人,也被分割成了兵团派和总站派。而作为大寨名人的陈永贵,就成了双方势力争夺的对象。

陈永贵心里隐隐觉得,拉帮结派不是一件好事情,就表示自己要中立。随着说客上门次数越来越多,反动组织的利益诱惑,逐渐变成了威逼和打压。

陈永贵看着大寨的农业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心里越来越不安,就决定找高人指点一下。

陈永贵考虑好了要请教的内容,就戴着标志性的白头巾,揣着十几个苹果,偷偷溜出了家。一路上,他猫着腰,脚步细碎,一边东张西望,一边躲开可能会遇到村民的岔口。直到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他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把紧绷的神经收了起来。

几天后,陈永贵敲响了周总理办公室的门。

陈永贵见到总理后,拿出自己一直小心保护的苹果,就向总理介绍大寨的现状。

他这次来,主要有3个目的。一是,反映大寨参观人数过多的问题。二是,想给大寨办个化肥厂。三就是这次的主要目的:面对拉帮结派,该不该站队,怎么站队。

周总理仔细听了他的介绍,沉思了一下,耐心地解释说:站队这个问题,不是某一个领导想要解决,就能立刻解决的。不过,我们可以借用站队,继续为组织服务。

别人拉帮结派,我们也可以拉帮结派;别人带队破坏生产,我们就可以带队保护生产。只要队伍的行动方向是正确的,站不站队、站哪个队伍就不重要了。

对于披着敌人的外衣为自己办事的操作,陈永贵太熟悉了。1940年,日本兵占领大寨村的时候,陈永贵就披着日军代表的外衣,频繁为八路军窃取情报,还差点因此丢了性命。

轻车熟路的陈永贵,利用敌方的外衣,积极加入到了保护生产的热潮中。而同为山西老乡的薄一波,就没有这么幸运。

1967年3月,已经是副总理的薄一波,被陷害,关押了起来。

在薄一波被关押期间,陈永贵借力打力,职位也越升越高。

1975年1月17日,陈永贵当选副总理,主管的就是自己最擅长的农业。他也借此,得了“布衣总理”的名号。

1978年12月16日,薄一波的冤案终于查清,他也回到了总理的岗位上。

同为副总理的陈永贵,已经12年没见到这位老乡了。两人相见时,双手紧握,眼眶禁不住湿润起来。

就在薄一波准备叙旧时,陈永贵一句话,直接让他愣住了。

渐行渐远

陈永贵严肃地说:你能回来工作,要感谢华主席;同时,你也别忘了反思自己的问题。

薄一波知道老乡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但对他的说法却很不赞同,马上纠正他:华主席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些老同志,能够沉冤得雪,是全党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感谢就得感谢组织。

陈永贵愣了愣,接不上反驳的话。

同为副总理,陈永贵是识字不多的那一个。他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就积极参加组织内的学习。他从认识十几个字,到认识上千个字;从慢慢看得懂看报纸,到拿着字典也能读主席的著作。

陈永贵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却离熟悉的群众越来越远了。

他在北京办公时,守卫层层保护,不让他随便见人。他去基层考察时,下层官员层层保护,害怕群众冲撞了他。陈永贵是一个实干家,这样的过度保护,让他如陷囹圄。

没多久,陈永贵就扛不住了,他给主席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里说,自己想把工作时间分成三部分。除了日常在北京处理工作事宜外,还想去全国各地看看,再留一部分时间给大寨。

主席很赞同他的建议,马上就审批了。

陈永贵得了命令,高兴地从钓鱼台,搬到了东城区。同他一起搬过去的,还有一个班的士兵。不过,到这里他已经自由多了。

陈永贵可以随意接见群众的访问,还能收留前来看望他的乡亲们。去大寨的时候,陈永贵也用他的巧嘴将警卫员支走:你能给每一个下地干活的农民,都安排一个警卫吗?甚至有的时候,他还故意甩开基层领导的陪同,一个人走街串巷的,视察群众的实际生活。

逐渐找到原来状态的陈永贵,没想自己的农业决策,也有被质疑的一天。

1978年底,分管农业问题的副总理纪登奎,拟定了农业发展的决策文件,公开和陈永贵争辩。

陈永贵觉得,现在还是得按照大寨的发展模式,稳步地把生产队推向人民公社,进一步扩大集体经济的范围。

而纪登奎却觉得,现在稳定生产队才是重头戏。要给农民更多的活动空间,才能有效提高大家的生产积极性。

陈纪之争持续了很多场,双方都有自己的支持队伍。随着争论的持续,陈永贵听到最多的,就是新形势、新方向、新策略。他逐渐意识到:全国的形式开始变了。

1978年12月13日,不出意料的,这两个重要的农业文件,都通过了组织的审核。

随着会议的结束,全国的发展方针,也正式从发展生产力,转移到了加强经济建设上来。

同为山西老乡的薄一波却没受影响。他一直监管的就是经济工作,对于新政策也很得心应手。

陈永贵再和薄一波聊家常的时候,气势已经没有之前那么足了。他甚至生出了,回家种田的念头。

1980年9月,陈永贵正式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

退居二线的陈永贵,并没能躲开批评的声音。

回归田园

原来,退休的副国级领导人,并不是真的不涉朝政。陈永贵的住处,还是会定期送来一批又一批的内部资料,这里面就有对大寨模式的批判。

陈永贵到现在还是想不通,带着全国人民吃饱饭的大寨,怎么就成了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

他常常气得吃不下饭,一边把资料摔在桌上,一边发泄着心中的苦闷。他洪亮的嗓音极具穿透力,可以轻易传到外面去。外面的守卫听见了,既不敢回应,也不敢劝。

后来还是老同事李先念知道了这件事,给送资料的同志说:以后不要给永贵同志送这些材料了,他身体不太好,看多了不利于调养。

没有资料的日子,陈永贵就闲得更别扭了。

他纠结好久,才决定接受组织的建议,把家人接到北京来。他年轻的时候,没有条件好好念书,就想让儿子,能得到好一点的教育。

同时,他也向组织申请,搬出公家的院子。

1981年春,陈永贵搬到了木樨地,一起带过来的还有官配的警卫员、司机。

闲不住的陈永贵,就当了东郊农场的顾问,每周都去指导一次工作。

去农场视察的时候,一直跟着他的司机汤占兴,就开上崭新伏尔加送他过去。这辆车是他离职后,官家给换的。虽说是给他的专车,他却坚持只能去农场上班的时候用。平时就算是自己外出,也只能挤公交,家人们就更别想蹭车了。

陈永贵除了去农场指导工作外,还很喜欢去逛菜市场。

他一踏进菜市场的大门,两边的摊贩就热情地喊他“永贵大叔”。他自己也想低调一些,奈何脸上雕刻的皱纹太过明显,怎么藏也藏不住。

他买菜的时候,摊贩总是忍不住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不好意思收,又拗不过对方的热情,总是强行放下钱,再跟自己说:以后要少来这里,给人家添麻烦了。

回归田园生活的陈永贵,越过越洒脱,脸上的笑纹也越来越深。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有人说他劳苦功高,推动了全国农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人说,他学识浅薄,一生都吃不透毛泽东思想。

其实归根结底,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大叔。

“布衣总理”只是他的外壳,“永贵大叔”才是他的内核。

参考资料

1、【共产党网-《陈永贵》】

2、【马克思主义大词典编辑委员会-《薄一波》】

3、【党史博采-《陈永贵是怎么引起毛泽东注意的》】

4、【党史博采-《陈永贵所谓“汉奸”问题的真相》】

5、【人民网-《党史微课堂丨百年党史12月16日》】

6、【党史博采-《周恩来与陈永贵,当陈永贵认为自己不适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总理耐心地做他的工作》】

7、【党史博采-《陈永贵:全国只有一个人敢公开批评他》】

8、【《中国新闻周刊》-《1978改革之发轫: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9、【《光明日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开启历史新时期》】

0 阅读:1

管亥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