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麾下猛士几何?孔明逝后何敢违令?谁授其胆?

小仔讲历史 2024-07-19 11:39:54

于蜀汉疆域之中,魏延,这位才略非凡、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的英杰,其身影独树一帜,于朝野上下举足轻重。身为刘备亲擢之大将,魏延不仅承载着主公的深恩厚望,亦是嫡系中的佼佼者,较之降将,其地位之殊,犹如云泥之别。

然,天资卓越如斯,魏延亦不乏傲骨铮铮,这份傲气,终在诸葛武侯仙逝后,化作违抗军令之决绝,致使其一族遭遇灭顶之灾。此番悲剧,实乃才华与傲骨并存之悲歌。

一、逆令之行

在那演绎的历史长河里,魏延的形象并非全然光明。世人以其面相断言其怀反骨,言其终将叛蜀,实则,魏延虽有瑕疵,却非背信弃义之人。与诸葛亮相左,诚然不假,但刘备之恩,他岂敢忘怀?

刘备驾崩后,魏延失去了最为坚实的依靠,加之与诸葛亮相处并不融洽,故而在武侯逝世后,其违令之举,终致身死名裂。武侯病危之际,已预见未来,遗言中暗藏玄机:“若延不遵号令,军可自行。”言下之意,一旦魏延不服从,大军应自行撤离,勿须顾及。此言,足见武侯深知,自己一旦离去,无人能驾驭魏延之桀骜。

魏延之所以敢于违令,实因其才力超群,官居高位,仅次于武侯,身兼前将军与南郑侯之显赫,相比之下,其政敌杨仪仅是丞相府中一名长史,地位悬殊。杨仪,一介文士,官微言轻,却能统帅蜀军,此等情形,怎能不让身为大将的魏延心生不忿?

魏延之傲,源于其实力。五虎上将凋零后,蜀汉之内,无人能出其右,连诸葛孔明器重的姜维亦自认不如魏延。作为汉中太守,魏延麾下精兵强将,尤以三万精锐为最。其子魏昌,随父征战,虽不及父辈英勇,却也非池中之物;更有马超堂弟马岱,受刘备托孤,归于魏延麾下,最终却成为终结魏延性命之人。

魏延之侧,无大将可言,他自信满满,认为唯有姜维、王平二人堪与其匹敌,而胜负未可知。至于马岱,魏延未曾放在眼里,直至命丧其手。究其根源,乃是武侯临终授杨仪兵权,此人不仅地位不及魏延,且二人素来不睦,此事终成导火索。

二、嫌隙日深

魏延,一介武夫,不善周旋人际,与诸葛、杨仪二人皆不和,二者皆为文臣,魏延或在无意间触怒他人而不自知。

其与诸葛孔明之隙,源于子午谷奇谋。刘备既去,武侯矢志北伐,魏延亦全力支持,首次北伐便提出此计,奈何武侯以太过冒险为由,屡屡拒绝。魏延视之为武侯过于谨慎,使己无用武之地。相较于孔明,魏延更为厌烦杨仪,孔明不过是一位固执上司,而杨仪,则是令人生厌的同僚。

《三国志》载,杨仪性情狷狭,行事偏激狭隘,曾多次令蒋琬尴尬。二人皆才智过人,却同样缺乏处世智慧,相遇如同水火,于蜀汉末年,虽受武侯重用,实则早已互生嫌隙,为日后悲剧埋下伏笔。

三、谜团重重

武侯重用杨仪与魏延,却未能调和二人矛盾,此乃一大失策。孙权早有洞察,言此二人性格使然,难成大器。武侯岂能不明?然其并未出手调和,反令二人嫌隙日深,终致不可收拾之局。

孙权之言,颇有先见之明。武侯尚在,二人尚能收敛,一旦武侯仙逝,二人即刻剑拔弩张。武侯临终前,召集重臣密议,独缺魏延,加之遗言,似已预知魏延之反常。魏延遭马岱所害,杨仪更因私愤,灭其三族,实乃心胸狭隘之果。

魏延虽因违令而亡,然其一生,从未有叛国之心。若真有叛意,投曹抑或直指幼主,皆有机会,然魏延之忠,不容置疑,叛国之名,实属冤枉。

结语

魏延陨落后,杨仪竟口出悖逆之言,言及若率军降魏,或可免此结局,终在狱中自裁,蜀汉栋梁,至此凋零殆尽。

0 阅读:47

小仔讲历史

简介:小仔讲历史,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