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汪顺,上岸奔跑

每日人物 2025-04-16 12:24:53

昨天,HOKA ONE ONE®(后文称HOKA)正式官宣中国泳坛领军人物汪顺成为HOKA品牌大使(鞋履系列)。无论是在训练场,还是在山野、乃至于城市的各个角落,HOKA始终陪伴着不同的面孔,朝着梦想和更健康的生活,更进一步。

文 |黄点点

编辑 |西打

运营 |泡芙

“不要输给汪顺”

去年10月,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国家队游泳教练朱志根带着队员们如期出现在这里,进行长达一个月的高原训练。汪顺也在其中。

一群人泡进泳池里,面孔很难辨认,除了汪顺——他总是游在最前面的那个。泳道里,有不少13、14岁的小队员也在训练,朱志根大声拍手,督促他们游得再快一点:“不要输给汪顺!”对于这群小运动员而言,汪顺是大师兄,也是一种标杆式的存在。

汪顺今年31岁,已经参加过4届奥运会,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成长为国家游泳队经验最丰富的运动员之一。同龄的运动员,大多会在此时选择退役,成为一名教练,或者彻底和游泳的世界告别。但汪顺没有,任由泳道里的人变换了好几茬,他依旧留在竞技赛场,并保持着良好的竞技状态。

回溯过去,汪顺是诸神时代闯出来的天才少年。学习游泳这一年,汪顺只有6岁,妈妈想要儿子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就送他去了。那时,启蒙教练罗瑞芬来挑人,从60个人里,筛出15个,又从15个人里筛出6个,其中就有汪顺。19岁这一年,汪顺在2013年的全运会上拿下了5块金牌,一战成名。

▲19岁的汪顺在2013年的全运会上拿下了5块金牌。图 /视觉中国

2016年的里约,汪顺第二次参加奥运会,200米个人混合泳的赛场星光熠熠,菲尔普斯、萩野公介、罗切特……都是金牌的有力争夺者。比赛之前,有点孩子气的他,把几个对手的名字全盘算了一遍,“满打满算,也就是能拿第四名”,于是,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进入决赛就完成任务了。

或许是心态平和,比赛那一天,汪顺状态很好,游最后50米的时候,他脑子里啥也没想,只想着每一划都不要辜负自己的努力。在汪顺的记忆里,那场比赛最后的场景是这样的:自己冲刺、到边,脸露出水面大口呼吸,耳边响起欢呼声,然后是旁边泳道的萩野公介,疯狂拍打他的身体。

汪顺忍不住在心里吐槽:知道你拿了奖牌,也不至于那么激动吧!但目光顺着萩野公介的手看过去,他才知道,自己游出了1分57秒05,是铜牌,萩野公介其实是在庆祝他的好成绩。

那一年,汪顺只有22岁。这块铜牌是战胜了罗切特拿到的,它弥补了中国在200米混合泳项目上的空白,也是汪顺得以成为游泳军团领军人物的开始。

但真正让汪顺在游泳池里加冕,还是在2021年的东京,汪顺第三次参加奥运会,游出了1分55秒00的成绩,拿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块200米混合泳项目的奥运金牌。赢的感觉,让汪顺感觉到畅快,“爽!”夺冠那天,他在泳池里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手臂,露出一张英俊而不失张扬的青春面孔。

▲2021年东京,汪顺夺得金牌。图 /视觉中国

所有人都知道,金牌如何来之不易,更意义非凡——在那之前,美国运动员垄断了这个项目,尤其是菲尔普斯,几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神话。夺冠之后,汪顺把这块金牌放在自己的枕头下面,时间长达一个月,原因是太不可思议,他害怕醒来之后发现这不过是一场梦。

时间为汪顺披上一层层荣誉的披风,也磨砺着汪顺的性格。再早几年,朱志根教练对汪顺的评价其实是“调皮”,但话锋一转,却是对爱徒忍不住的夸奖,说他喜欢调皮的孩子,因为聪明、悟性高。

但现在,经过多年比赛的历练,汪顺已经变得稳重、温和了许多,有了解他的粉丝,把他的状态形容为“老僧入定”。作为游泳队里的“大哥”,汪顺更愿意承担起责任,照顾关心那些比他小的队员,或者发挥更全能的一面,比如在训练时更多练习仰泳,来减轻游泳队在接力项目的负担,能为“全队多做一点贡献”也是好的。

这是更成熟的汪顺,也是作为中国泳坛领军人物的汪顺,而属于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水里游泳,岸上奔跑

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定义为老将,汪顺也记不清楚了。只是这几年,媒体采访时,会越来越频繁地问到,有没有离开泳池的计划?汪顺的回答总是很一致,他说自己“不想上岸”,意思是,还不想离开赛场。

不上岸的背后,是在岸上时,更努力地奔跑——如果说赛场上的汪顺是充满激情的、备受瞩目的,那么,游回岸边、重回岸上的训练生活,就显得更加漫长、沉默,却可以在不为人知时铸就他。

在海埂训练那段时间,为了提升全身摄氧量,汪顺都会在上午进行体能训练,一周三次,一次两个半小时,每次练完,全身湿透,“比水上训练更累”。汪顺不太会说这样多不容易,只把它看作保持竞技状态必须要付出的努力。

体能训练里,跑步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汪顺说,作为游泳运动员,他们不会像专业跑者那样,花大量时间练习长距离奔跑,但间歇跑、配速跑等训练方式都会结合到训练中。如果要练习耐力,就跑上5000米,有时候要强化爆发力,就跑200米、400米的短距离冲刺跑。

相比水中的训练,跑步可以更直接地锻炼游泳运动员的心肺耐力,也能增强下肢的爆发力和稳定性,帮助他们在比赛时更好地控制节奏、提升冲刺能力。另外,跑步对于体重管理、身体协调性、提升腿部力量等都有帮助,这些也都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的最终成绩。

▲跑步可以更直接地锻炼游泳运动员的心肺耐力。图 /访谈者提供

跑步是一切运动的基础。不止汪顺,在很多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眼里,跑步都是“岸上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选择一双合适的跑鞋格外重要。

诸多品牌里,专业运动品牌HOKA一直是他们的心头好——在运动员眼里,HOKA足够专业,毕竟,它的第一双鞋就是给精英跑者试穿,又顺利成为他们的赛场战靴,陪伴过很多跑者走上巅峰。如今,经由跑者的口口相传,HOKA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慢慢破圈、被大众所熟知。

不仅专业,而且能提供综合性的保护。由于跑步频率高,汪顺也会关注不同跑鞋装备的测评。长期泡在水里,导致他的脚踝十分脆弱,脚部会更容易疲劳,还一直面临足底筋膜炎带来的不适,因此更需要保护。只是,穿其它鞋子,症状都会时常反复。直到后来,汪顺上脚了HOKACLIFTON系列,适应了两天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注意不到脚底传来的疼痛,一度甚至忘记自己还有筋膜炎的症状,再也没有疼过。

正是这样的深度使用体验,促成了汪顺与HOKA签约的契机。4月15日,HOKA正式官宣汪顺成为HOKA鞋履系列品牌大使。

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对鞋有着不同的需求,但同样信任专业的力量。中国首位男子速度滑冰冬奥冠军高亭宇,是HOKA的品牌挚友。和汪顺一样,他太熟悉跑步了——每天都要跑,开始训练时要热身跑,加强有氧时要越野跑,强度训练结束之后要放松跑。高亭宇形容HOKA的存在是“每天都在陪伴我”。

对于高亭宇来说,他更重视的是鞋履的减震性。不同于水下项目,速滑在毫秒间拼出胜负,因此滑冰时腿部压力很大,训练完后上脚的鞋会直接影响恢复质量。于是,拥有极致缓震功能的HOKA成了高亭宇的首选;未来,他还会再尝试新的系列,以配合不同类型的跑步训练,如长距离跑步、恢复训练跑步等。

不仅运动员们喜欢,极具专业性能、又不失风格和态度的HOKA,还成为当下流行的中产新贵,出现在各种精英跑者、潮流先锋的鞋柜里。

没有哪个阶段,人们像疫情后的今天这样,如此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几年,户外运动几乎成了一种全新的潮流趋势,马拉松、徒步、攀岩、暴汗健身的流行,都佐证了这一点。其中,跑步又是锻炼心肺和体能的基础性训练,因此催生了“全民跑步”的势头,是大健康时代到来的写照。

▲跑步正在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图 /访谈者提供

作为一个诞生于阿尔卑斯山的品牌,HOKA有着独属于山系的灵敏基因,也最先察觉到运动趋势的变化。最开始,HOKA就因为厚底设计,在各款跑鞋里显得与众不同。而这两年,HOKA还在不断创新,以期提升不同系列鞋履的多元性能。比如,对于经典鞋款,HOKA希望其更加综合,在加强缓震性能的同时,赋予跑鞋更轻、更舒适,以及更稳定的特性。而在跑步鞋履和生活方式鞋履上,HOKA则选择继续探索高性能鞋履的边界,在兼顾鞋款专业性能的同时拥有出色的颜值。多种产品线矩阵之下,HOKA已经能够满足城市、户外等不同场景之下的运动需求,构成全面综合的产品矩阵。

HOKA的初衷很简单,提供更好的运动体验,才能鼓励更多人爱上运动。比如HOKA的另一名品牌挚友——中国首位女子拳击奥运冠军常园。和不少年轻人一样,她最开始也对跑步有天然的畏惧,常园说,以往训练时,自己最怕的就是跑步,让她跑步,“还不如让我在拳台上打十几个回合”。

但认识HOKA之后,常园也重新认识了跑步这项运动。舒适、灵活地跑起来后,常园最明显的变化,是学会了在跑步的时间里思考,和自己对话。毕竟,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会把拳击误解为“单纯的暴力运动”,但常园说,拳击并不残忍,更考验的其实是心理素质和策略,跑步显然是历练她的关键一环。

就是这样,在岸上、在山野、在城市的各个角落,HOKA陪伴着不同的面孔,朝着梦想与热爱和更健康的生活,更进一步。

不够顺,但够爱

数十年如一日地水里游泳、岸上奔跑,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名字里有个“顺”字,但很多人提起汪顺的职业生涯,总觉得有点“不够顺”。

连汪顺自己都这么说。里约奥运会拿到铜牌,让他在大众面前崭露头角,也让他开始越来越多地承受周围那些期待的眼光,所有人都期待,他可以早日再进一步,但事实却总是带着缺憾,汪顺一次又一次和冠军擦肩而过。

伤病是无法忽视的一方面。2012年,汪顺肩膀就受了伤,那之后,年少成名的汪顺发现,自己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了,“不再是花90%训练就可以拿到金牌的人”。

▲汪顺的职业生涯并不如名字那样顺利。 图 /访谈者提供

反差是巨大的。肩膀受伤前的那几年,汪顺年纪还很小,就已经开始参加各种国际性赛事,并顺理成章地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但在受伤之后,他要付出130%的努力,才能拿回曾经90%的成绩。这让汪顺总是质疑自己,“为什么我现在做不到?”他想不通。

而在2016年的里约之后,汪顺又因为肺部破裂出现气胸——那段时间,他刚刚拿到里约奥运会的铜牌,身处一个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鼎盛时期,汪顺实在太想突破自己了,因此变得有点急躁,不停地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从而导致受伤。伤痛留下的痕迹始终存在,那之后的每个春天,他几乎都会因为花粉纷飞而过敏。

几年后东京夺冠,汪顺又一次面临瓶颈期。那两年,他的成绩起伏很大,2022年的布达佩斯世锦赛、2023年的福冈世锦赛,他都没有闯进决赛。这让人无奈。站在人类世界最顶尖的赛场上,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太小了,任何一点变数都有可能改变一次胜负,乃至于影响运动员的人生选择。

但即便如此,汪顺还是游下来了,从6岁开始到今天,汪顺从来没有离开泳池,很多人被这个备受考验的年轻人震撼,也为之疑惑,他怎么就能坚持这么多年?

汪顺本人觉得并不奇怪。他知道,自己真的很喜欢游泳,喜欢游出一个好成绩带来的满足,也喜欢全力以赴之后的疲惫瞬间。就连外界看来有些枯燥、疲惫的训练,他一样可以从中找到快乐——作为一名竞速运动员,汪顺对时间会更加敏感,也更容易感知细微的时间变化。这带来无穷的乐趣,抓水抓得更好了,比之前快了0.1秒,“甚至0.01秒”,都是开心的事。

不同于外界对竞技体育残酷的想象,在汪顺的世界里,游泳甚至有点浪漫。一次采访里,汪顺说,对于水中的人来说,蓝色是一种奖励。他会在游得慢时,脑子里想一些天马行空的东西,然后在水里吐出一个完美的泡泡。他想一直游。

所幸,热爱与坚持,还是给予了汪顺丰美的回报,在很多个让汪顺心情灰暗的时候,重新点亮他。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是这样,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也是这样。

亚运会是汪顺继续游泳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一届,亚运会的举办地点在浙江杭州,汪顺是浙江人,这是一场开在家门口的比赛,他不仅是运动员,还是火炬手。在亚运会开始之前,他一度有想过,这届亚运会也许就是他的最后一站,“可能我真的没办法再突破了”。

但在手握火炬、奔跑起来的时刻,一种强烈的不甘心被激发出来,汪顺知道,那是心里的火苗在燃烧。几天之后的200米混合泳决赛,汪顺游出了自己的最佳成绩,1分54秒62,摘得金牌。在铺天盖地的新闻稿里,媒体把汪顺的这次状态反弹称之为“重生”。

▲汪顺在杭州亚运会游出了自己的最佳成绩,摘得金牌。图 /视觉中国

客观来看,重生没有秘诀,热爱之外,不断地寻求技术突破,是汪顺能够绝地反击的另一个原因。比如提升蛙泳水平。在混合泳的四种泳姿里,蛙泳往往是混合泳耗时最长的一项,对体力的消耗也最大。东京奥运会夺得金牌的时候,汪顺的蛙泳分段成绩是33秒85。

耗时长也意味着提升空间最大,于是,汪顺专门向拉方丹教练以及蛙泳选手董志豪的主管教练季志祥取经,也花了更多时间去练习。最终,汪顺在亚运会的蛙泳分段成绩提升到了33秒56。

但另一方面,正是这种根植于热爱的野望,让汪顺在无形中闯过瓶颈期。毕竟,在这条道路上,放弃其实是最简单的一件事,但直到今天,汪顺依旧希望自己退役的日子可以再晚一些到来。他对游泳的热爱,依旧没有褪色。

纯粹如鸟

2024年的巴黎,汪顺第四次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此时的他,和泳坛神话菲尔普斯最后一次征战奥运会的年纪一样了。

游完200米混合泳,汪顺最后一个离开泳池,望向那汪蓝色的池水,他的心情很复杂,总结成5个词:开心、解脱、忧愁、遗憾、不舍。

但最后,是释然。比赛结束,汪顺发了一条微博:“第四次奥运之旅,今朝画上句号,倾尽全力,铜牌已满足,没有遗憾了。”配图是披着国旗、手里拿着奖牌,笑得一脸灿烂的自己。

此时的汪顺,褪去了曾经的稚嫩,也少了很多执念。他把自己调整到最纯粹的状态,只是享受比赛、尽情地游泳,释放他作为一名运动员的全部能量。汪顺形容,自己的心态更像回到了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那时他不过18岁,对参加世界顶级大赛的意义有点模糊,也还未感知到胜负背后的千钧重量。

正是这样纯粹的心态,帮助汪顺游得更肆意,最终顺利摘下铜牌。汪顺回忆,杭州亚运会夺金、再到巴黎奥运会中间的这一年,他学会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和自己和解”。

那个时常焦虑的天才少年,慢慢松弛下来。他开始尊重规律,接受随着职业年限的增加,自己有部分能力不如从前的事实,不再把训练当作缓解压力和焦虑的工具。不训练的时候,他学着去探索那个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比如学摄影、拍vlog、去外面感受自然风光,或者只是简单地休息一天,把时间留给自己。放在以前,汪顺连放松都是“到游泳池游泳”。

包括跑步,也开始变得轻快。除了严格的训练之外,汪顺开始在比赛前或者需要调整状态时,尝试更自由的慢跑。就在几天前,汪顺还跑了一回,没有记录具体成绩,但“整体感觉不错”,呼吸节奏、步频速度,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跑起来,是一种很美妙的感受,专注,沉浸,整个世界里只剩下自己。有时候,汪顺会觉得,跑步和在水下的感觉,格外相通,“游泳是与水的对话,而跑步则是与大地的交流”。

▲在岸上的时候,汪顺享受跑起来的快乐,和在水下一样专注、沉浸。图 /访谈者提供

这样的观念转变之下,属于汪顺的人生宽度也正在被无限拓宽,他得以用一种更轻盈的姿态,去迎接全新的、更有潜力的职业生涯。这样的态度,本质上和HOKA所倡导的运动观念所契合——运动是纯粹的,每个人都可以沉浸其中,获得快乐。

如今,高亭宇、常园也开始将跑步融入自己的生活,享受跑步的愉悦。

每次跑步时,越过某个疲惫点,身体往往会获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这是吸引无数人爱上跑步的理由,也影响了常园。她发现,更积极地拥抱跑步之后,自己的确在上场时的状态像日常训练一样轻松,情绪也比以前更稳定,在激烈的赛事里更容易保持冷静。如果说跑步是一场修行,常园的自我逐渐在这场修行里,变得更加强大和坚毅。

高亭宇也是。赛场上的他争分夺秒、充满气势,因此常被人形容“霸气”。但离开赛场和训练场后,他更加随性,爱拼乐高、喝茶,徒步去看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喜欢去公园晨跑。和大自然接触时的跑法,和速度滑冰完全不同,只是让自己慢慢醒过来,给身体和思维时间,慢慢进入状态。高亭宇说,呼吸着清新空气时,就是他所享受的、纯粹的运动时刻。

这个时代,赋予运动员更多的个性和创造力,他们越来越懂得寻找生活和竞技之间的平衡。这让运动员得以展现出更鲜明的人格魅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对运动的认知——汗水与泪水当然无可避免,但更多的是从心底出发去热爱运动,享受从运动中得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也是这些体悟,给了HOKA打造热门款跑鞋CLIFTON 10的灵感。它不仅是汪顺等运动员们的上身款,同样极具包容性,能适配各种跑步姿势,实现了轻量与缓震的进一步优化,就像高亭宇说的那样,“让脚底神经笑起来”。无论是专业运动员、精英跑者还是普通人,穿上HOKACLIFTON 10后都能有“正正好”的上脚感。这种轻盈、畅快的跑步体验,才能鼓励影响更多人加入跑步的行列。

▲高亭宇、汪顺、常园上脚HOKA CLIFTON 10。 图 /访谈者提供

近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这或许能推动又一次全民奔跑的浪潮袭来。对此,高亭宇的建议是,“别让数字焦虑绑架”,不需要一上来就盯着配速、里程、体脂率较劲,“反而忘了动起来的原始快乐”。

跑起来的时刻,能够让汪顺想起自己6岁、刚学游泳的日子。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一名顶尖的运动员,只是一头扎进泳池,但却从此开始迷恋运动。

这是运动的本质,也是很多人喜欢跑步的原因。的确,没有什么运动赛事能像跑步一样,欢迎所有普通人参与其中。它没有门槛,无关年龄,是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也最容易坚持的一项运动,只要你准备好站上起跑线,就能随时开跑。

它如此单纯,也如此原始,只要跑起来,就能丢掉杂念,让大脑放空、烦恼倾泻,天地间只剩下自己,我们和大地对话,也和内心对话。

这是诞生于阿尔卑斯山脉的HOKA最向往的场景——它来自山野,又能陪伴更多人奔赴山野,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的间歇,自由如鸟。

▲跑起来吧,朋友们。 图 /访谈者提供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0 阅读:6
每日人物

每日人物

轻商业,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