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早春设施栽培与智能化管理系统,物联网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五湖四海说车吖 2025-03-17 11:31:28

**扁豆早春设施栽培与智能化管理系统:物联网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一、提出问题

在农业的长河中,扁豆作为一种常见且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作物,一直以来都是菜农们种植的选择之一。传统的扁豆栽培方式,尤其是在早春时节,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早春的气候多变,温度不稳定,这对于扁豆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就拿温度来说,早春的气温常常会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有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就可能让刚刚萌芽的扁豆幼苗遭受冻害。据不完全统计,在没有设施保护的情况下,早春扁豆幼苗因冻害导致的死亡率可达30% - 50%。而且,传统的栽培方式在灌溉、施肥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菜农们大多凭借着经验来进行操作,比如灌溉,往往是感觉土壤干了就浇水,这样很容易造成浇水过多或者过少。浇水过多时,土壤积水,会导致扁豆根系缺氧,影响其对养分的吸收,进而生长缓慢;浇水过少时,扁豆植株又会因为缺水而萎蔫,叶片发黄,同样抑制生长。施肥方面也是如此,过量施肥可能会造成土壤板结,肥力过剩还会对扁豆产生毒害作用,而施肥不足又不能满足扁豆生长的需求。

另外,传统栽培方式下,劳动力投入大且效率低下。从播种到采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工精心照料。在扁豆的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搭架作业,这是一项非常耗费人力的工作。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可能只能完成几亩地的搭架任务,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外流,这种依赖大量人力的栽培方式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由于缺乏精准的管理,扁豆的产量和品质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在一些地区,早春扁豆的平均亩产量仅在1000 - 1500公斤左右,而且品质参差不齐,有的扁豆形状不规则,口感不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

二、分析问题

(一)传统栽培方式的局限性

1. 环境控制能力差

传统的露天栽培,无法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温度问题,露天环境下,菜农只能眼睁睁看着恶劣天气对扁豆幼苗造成损害,却无能为力。而在湿度控制方面,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增大,容易引发扁豆的病虫害,如白粉病、蚜虫等。据统计,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白粉病的发病率可比适宜湿度环境下高出20% - 30%。

2. 管理粗放

在传统栽培中,管理往往是比较粗放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灌溉和施肥的盲目性,还有病虫害防治方面。很多菜农在发现病虫害的时候,才开始采取措施,而且使用的农药可能并不科学。比如,有些菜农为了快速杀死害虫,会过量使用高毒农药,这不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残留的农药也会影响扁豆的品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二)劳动力短缺与成本上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菜农在扁豆栽培过程中,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且,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以前,雇佣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可能只有几十元,现在在一些地区,已经涨到了上百元。对于利润微薄的扁豆种植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缺乏精准决策依据

在传统的扁豆栽培中,菜农们大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一些传统的农谚来进行生产决策。这些经验和农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只是一种大致的时间参考,并不能精确地适应每一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而且,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差异很大,单纯依靠经验很难做到精准的栽培管理。

三、解决问题:物联网技术在扁豆早春设施栽培中的应用

(一)环境智能调控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扁豆早春设施栽培带来了新的曙光。通过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设施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在扁豆育苗期,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低于15℃时,智能控制系统会自动启动加热设备,确保幼苗生长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这一过程就像是一个贴心的保姆,时刻关注着扁豆幼苗的需求。而且,对于湿度的控制也同样精准。当湿度超过80%时,通风设备会自动开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据实际应用数据显示,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环境智能调控后,扁豆幼苗的成活率可以提高至90%以上,病虫害发生率降低了20% - 30%。

(二)精准灌溉与施肥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精准的灌溉和施肥。在灌溉方面,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可以准确得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的阈值时,灌溉系统会自动启动,按照设定的水量进行灌溉。这样就避免了浇水过多或过少的问题。施肥也是如此,根据扁豆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通过传感器检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智能施肥系统可以精准地为扁豆提供所需的肥料。在扁豆的开花结荚期,需要大量的钾肥,系统会根据土壤中钾元素的含量,准确地施加适量的钾肥。这样的精准管理,使得扁豆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有研究表明,采用精准灌溉和施肥技术后,扁豆的亩产量可以提高至2000 - 2500公斤,而且扁豆的形状更加规整,口感更好,市场竞争力更强。

(三)智能搭架与采摘辅助

针对传统栽培中搭架劳动力耗费大的问题,物联网技术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现在有一些智能搭架设备,可以根据扁豆的生长情况进行自动搭架。这些设备通过机械臂和智能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为扁豆搭建支架。在采摘方面,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自动化采摘,但是可以通过无人机等设备进行辅助监测。无人机可以拍摄扁豆的生长图像,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确定扁豆的成熟度,为采摘工人提供准确的采摘信息,提高采摘效率。

(四)大数据助力决策

物联网技术收集到的关于扁豆生长的各种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都会被存储起来形成大数据。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为菜农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多年的气象数据和扁豆生长数据,可以预测出最适合的播种时间、施肥时间和灌溉时间等。这就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经验和农谚,而是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就像诸葛亮借东风一样,菜农们借助大数据这个“东风”,可以更加精准地管理扁豆的栽培过程。

物联网技术在扁豆早春设施栽培中的应用,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僅解决了传统栽培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了扁豆的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升了菜农的经济效益。在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会有更多的蔬菜作物受益于这种智能化的栽培管理模式,我国的农业也将走向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我们回顾传统扁豆栽培方式的种种弊端,再看看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就会深刻地认识到科技的力量。就像过去人们出行靠步行或者马车,速度慢且效率低,而现在汽车、高铁、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让人们的出行变得快捷方便。农业也是如此,从传统的依靠经验和大量人力的栽培方式,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栽培方式转变,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必然选择。希望更多的菜农能够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优势,积极应用到扁豆早春设施栽培中,让我们的餐桌上出现更多优质、美味的扁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