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又是心远的少爷”——江西教育回眸第二季

姚姚看文化 2024-06-14 00:44:45

“你是心远中学的学生吗”。

日后成为中国植物界的老祖宗,年少的胡先骕被问得摸不清头脑。不知道面试的江西督军李烈钧问话的意思。

得到胡先骕肯定的答复,李烈钧十分好奇,又多少有点疑虑,怎么这么多“心远的少爷”。

此次选派留学生也是他们的校长,

当时的省文事局局长熊育钖大力提议的。

李烈钧决定亲自面试这20名千挑万选的

江西首届官费派遣留学生。

李烈钧的谨慎是应该的,

刚刚“走向共和”的江西好不容易凑齐10万银元送学子留洋,怎可不慎重。

但这时的“心远中学”其实是有这个实力的。

“心远的少爷”,葆灵的小姐”。这是民国江西对这两所著名私立中学学生的别称。

因为当年只有家境富裕的孩子才能读得起书。

历史其实都一样,现在的孩子教育在某种方面也是拼家长的经济实力。

阶级现在谈的少,

换了个“平缓”的说法叫阶层固化。

一百多年后的2019年,南昌中考成绩公布后,

当下心远中学的学生囊括了中考状元、探花。校方赶忙“打爆竹,挂横幅,上媒体”到处宣传。

但现在的心远,与它的“爷爷”相比,

差距不是一点点,可谓“任重而道远”。

民国时代的“心远中学”

是我国私人创办最早的新式中学之一。

它与天津南开中学、湖南明德中学并列为当时国内最顶尖的三大私立中学。

而现在的心远只能说与“育华、江科”

号称南昌三大民办中学。

因为心远中学,

民国江西的中等教育实现了“弯道超车”;

二十一世纪之初,

当年的蓝天、大宇、现代,赣江等江西民办高校和职业教育也曾经走在全国前列。

心远中学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之初。

1901年,面对江西近代思想文化和新式教育都落后于时代的现状,深受“教育救国”思潮影响的熊元锷(江西历史上最后一名解元),在清政府鼓励私人办学政策的鼓励下,联络堂兄熊育钖、熊育镐,新建夏敬观、蔡公湛,高安邹叔忱等人,创建了一个以修研西洋实科和语言为主的新式学堂——乐群英文学堂。

在征得家族同意后,

借用熊氏位于南昌市东湖边的“平远山房家塾”为校址。这就是心远中学的源起。

“乐群学堂”开办一年后,主要创办人熊元锷便离开了,后因病英年早逝,年仅27岁。

学堂的一切事务,都由原来的监督熊育钖主持。

熊育钖接管“乐群学堂”后,在家族资金支持下,于1903年将其改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英文学塾”,成为江西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学。

1907年改名“心远中学堂”,

1912年又易名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中学校”。

1949 年 9 月 10 日,江西省教育厅决定:

心远中学与剑声中学、青年中学合并为南昌市第二联合中学(现在的南昌二中)。

心远中学的创办,在江西开风气之先。

它一扫江西旧教育之遗风,大开新式教育的风尚。在办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完全不同于封建旧式教育,为当时沉闷的江西教育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私人创办新式中学起了一个带头和示范作用。

但很多人还不知道的是,

心远中学的前身是真正的私塾。

是针对家族后代所办的新式教育学堂。

如果说国民党有“四大家族”,

虽然后世不断有“打抱不平者”为其平反。

民国时期的江西南昌

确实有几个在当地有极大影响的名门望族,

比如佛塔的惠元胡家,

墨山乡的梅家、幽兰镇的万家,

新建大塘汪山土库的程家,

以及创办心远的新建冈上镇月池熊家。

月池熊村以熊氏家族为主,熊家只是一个小村。

目前村里只有100余人居住,但是在外地的月池熊氏却达4000人之多。

熊氏后裔走出月池,多有建树,

出了近代中科院院士、国家级勘察大师,教授、副教授等300余名;县处级以上干部130余名,还有人民解放军上将熊光楷。

成为闻名遐尔的“教授村”。

一个小小的村庄,近代出来这么多牛人,

在南昌周边实属罕见。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老徐的老家尤口艾溪湖的南塘徐家也号称当地望族,现有1800多户,6000多人的大村,先祖开基近900年,但出的人才寥寥无几。

其实只是人多而已。

月池熊氏是经商世家,

主要经营盐、茶、典当等商业。

虽然熊氏家族以经商为业,

但却非常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

“心远堂”便是熊氏家族教育基金管理机构,每年抽取部分家族公产的盈利存为家族教育基金。

根据规定,熊氏子弟中举可得奖励白银700两,如果中了进士可高达白银三千两。生员、贡生也有相应的奖励。

熊家为鼓励后代读书,可谓不计血本。

科举逐步废除后,熊氏家族愿意用家族教育基金来支持英文学塾,这在当时风气闭塞,旧习未改的江西来说可谓是难得的壮举。这也是熊氏后人人才辈出的直接原因。

翻开心远的校友录。简直“触目惊心”。

中国植物学之父——胡先骕、

中国土木结构权威——蔡方荫、

中国铁路工程机车的泰斗——程孝刚

胡先骕、蔡方荫

后来还是国立中正大学的首任校长和院长。

国民党方面有:

程天放、彭学沛、李中襄、桂永清等。

共产党方面有:

邹韬奋、曾天宇、饶漱石、张国焘等。

心远中学当年的师资力量,

可以说在全国都享有盛誉。

胡先骕、吴有训、傅抱石都曾在心远中学任教。

由于办学认真,管理严格,

心远中学在办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民国以来,大学的升学率都在70%以上。

当年不像现在,现今学生生源其实已在中考就完成了分层引流,甚至小学就在分流。

老徐一直认为教育最重要的责任是把看似考试一般的学生培养引导他们今后学有所长,而不仅仅是把读书天赋较高的学生送进“985”。

在当时的江西,心远中学已经声名远扬,

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如民国时期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程天放就是于1913年由“洪都中学”转入心远中学就读;

大地主家庭出身的张国焘于1914年由萍乡中学转入心远中学就读。

程天放后来在心远毕业后考入复旦,

张国焘考入北大,蔡方荫考入清华。

“心远英文学塾”这个心远中学早期的名字,

实际从出生就带上了重视英文的烙印。

心远中学对英文的重视程度,

在当时江西的公私立中学中是少见的。

这也是心远能够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因素。

心远中学三、四年级的数理化和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科目都是使用英文原版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

据程天放回忆,在洪都时,一个星期才教一课英文,而且学生是否了解,教员从来不问。到期末考时,学校要求范围,只考少数几课,因此学生所得益处实在太少。

而心远的英文老师每天教完一课,到第二天就要学生背给他听,每星期有临时测验,每月有月考,学校重视,教师要求严格,因此学生进步很大,英文水平在当时的江西中学里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程天放初进心远时,连简单的句子都不会造,等到一年读完,已经可以写短篇文章。

当然这也有程天放自身天赋极高的原因。

心远中学还是早期革命的基地

1922年9 月,方志敏来到南昌,

就以心远中学旁听生身份从事革命活动。

他在学校附近创办“南昌文化书社”,

书社专门销售马列主义的书籍及其进步书报,

同时又是掩护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

他还经常邀集一些倾向革命的学生座谈,

灌输革命思想。

1923 年春季,共产党组织派袁玉冰回南昌,

与赵醒侬、方志敏一道在江西建立党团组织,

发起组织“马氏学说研究会”,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江西党团组织建立初期,便把心远中学作为活动基地。

同年 6 月,“马氏学说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心远大学召开,10 月南昌共青团第三支部设在心远大学内,朱达真任书记,并吸收心远中学学生饶漱石为共青团员。

提起心远中学,不能不提他的创办者、老校长,

也是是近代江西教育界的泰斗——

新建冈上镇月池熊家出身的熊育钖。

熊育钖一生笃信“教育救国”的宗旨,

并“知行合一”。

除了创办心远中学外,他还创办了心远小学,

还曾担任省立二中和江西女子公学校长,并创办了江西最早的一所私立综合大学——心远大学。

此外,熊育钖还担任过一些教育行政职务,

1907 年,被选为第一界南昌教育会副会长;

1910 年,被举为江西教育会副会长;

1912 年,任江西军政府文书(教育)局副局长,后为局长;

1914 年,任省都督府教育科科长;

其后,还曾任江西省教育司司长;

“心远英文学塾”创办时,正值清末,

国人倍受西方的压迫。

熊育钖亲眼目睹国家因贫弱而遭受的侵略和苦难,又受到了严复“科学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

熊育钖和当时许多国人一样深感:

非科学不足以救国,非工业不足以立国。

于是这一时期心远中学的办学方向是要培养一批工程科技人才,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对于学生,熊育钖竭力鼓励其向自然科学课程方面用功,而且鼓励学生报考工科大学。

“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个别地询问升学志愿,

如果回答升北洋、唐山(民国著名的工科院校),他便十分鼓励;

如说学法政、经济,他便失望的不以为然。”

作为教育家,熊育钖十分爱才。

他平日常随身带一本手册,随时记载相识之人的性情、才能,作为引荐培育的参考。

见到其人具有某方面的才能,

既赞叹不已,又到处宣扬。

他对人才的这种爱惜和重用,

并不受到亲疏关系和政见不同而有所影响。

他并不赞同共产主义学说,

但他所主持的心远和省立二中,

却容纳了当时许多思想进步难为其他学校所容的人士,只是因为这些人教书很好,具有一个优秀老师的基本素质。

熊育钖待学生如子弟,呵护有加。

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

心远、二中许多学生和教师不少遭到逮捕和迫害,他往往不计利害积极营救。

1923年原二中学生、共产党人袁玉冰被江西督军蔡成勋以“煽动群众,反对官府”的罪名逮捕,他出面保释袁玉冰出狱。

方志敏同志被捕后,熊育钖为方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专程到庐山见蒋介石,以“爱国志士,政见不同”为由要求蒋将其释放,但遭到拒绝。

熊育钖一生兴教办学40余年,

为江西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他主持心远中学、省立二中、女子公学三校期间,在籍学生几逾万人。“讲学之盛,近媲南开”。门生故吏遍及江西,不光在江西教育界,甚至在民国江西的政界都是一只不可低估的力量,被人称为“心远系”。

树大招风,这使他也招致后期主政江西的鲁涤平、熊式辉所忌惮。

他后来身为国民党政府中央监察院监察委员,

在江西省、县党政机关又有一大批掌有实权的学生,许多地方官员对他存有几分畏惧,对他提出的一些要求一般也不敢怠慢。

对一些腐败昏庸的官员,他屡屡举着手杖,直指对方鼻子破口大骂。他还尽量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为百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熊育钖以教育起家,但“发家却不屑致富”。

他身上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和信念使得他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这种清苦而艰难的事业当中去。

他也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名利。

在心远中学遭遇困境,办学经费短缺的时候,熊育钖将自己的薪金贴补,以敷校用。

后来还一度不领薪水,义务为学校服务。

正因为有这样优秀的品质,

熊育钖才能在近代江西艰难的办学环境下坚持办学,做到持之以恒。虽然熊育钖并没有进新式学堂受过高等教育,更没有出国留过学,但是通过自学和在实践中摸索使得他具备了“教育大家”应有的素质和水平。

熊育钖对年龄大一点的熊氏子弟很是严厉,

对熊家的妇女及年幼的孩子却表现得非常慈爱,从不责骂他们。

熊育钖的日常生活很简朴。

平常开销很小,但对读书好的熊氏子弟、熊家外亲以及其他学生因家境贫困不能升学的,他都会慷慨相助,使其得以深造发展。

他生前收入并不多,除少量的开销外,大都用于办学和接济别人,平时登门及写信请解决各种问题的人络绎不绝。对别人的请托,凡认为合理的他都会出面帮助。对待私人信函,总是当天必复。

南昌县冈上附近的许多农民有事都喜欢到城里来找他帮忙,遇上吃饭时间,他必请客人与他一道坐在上席,叫子孙们给添饭。

直至去世前,他身无长物,

连殡葬费都是由子孙们凑齐的。

在熊育钖的影响下,

其子孙大都养成诚实、耿直、清廉的品质,

这些已成了熊家的一种家风传承下来。

也使得熊氏后代人才辈出,绵延不绝。

1934年夏,

蒋介石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培训班。

另一个也姓熊,

时任江西省主席的安义人熊式辉

陪同蒋在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附近散步,

蒋见此地清雅幽静,认定“此处最宜讲学,大学设于此处乃佳”。

有史称“赣政十年”的熊式辉,

本就虑于“江西苦无大学以为全省学校之表率”,

蒋的想法一闪现,熊式辉顺势便向蒋提出“建议由江西创办一理想大学,首先实验政教合一之理想”。当即得到蒋介石认可。

虽由于历史原因,

国立中正大学直到1940年才在江西办成。

但是中正大学的校史和校友

都将此定为该校创办的缘起。

——未完待续

0 阅读:0
姚姚看文化

姚姚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