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49年5月23日,南昌刚解放的第二天。
南京下关码头,两艘起义的舰艇——“江汉号”及一指挥舰,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直驶江西九江。
指挥舰上坐的是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杨尚奎、范式人、黄霖、邓飞、白栋材、刘俊秀、彭加伦、贺庆积、杨国夫、牛荫冠、罗孟文、陈泊、吕良、邓洪、梁达山等人,以及800多名南下干部及随员。
除去赣东北地区(当时还未划归江西),建国江西的主要领导班子几乎齐聚在这里。

记得电影平津战役开始时有一个镜头,在指挥华北三兵团包围张家口后,杨成武骑马在山坡上俯瞰下面的城市,豪气冲天的说了句:“三年了,张家口,老子又回来了”。
不知道站在指挥舰上,看着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杨尚奎等赣籍党政大员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15年了,江西,老子们又打回来了。”
其实过江后,三大野战军南下大追歼,没打什么大仗。
“解放南昌”也就是在南昌的东大门谢埠镇——现青山湖区罗家镇。与夏威的桂系军队打了一仗,伤亡500多人。当时没料到敌人为掩护主力撤退,来了个回马枪,吃了点亏,但进入南昌市区时,敌人已早跑光了,没费一枪一弹。
那边南下接收的干部还在船上,这边5月23上午9时,解放军在南昌举行了庄严的入城仪式,这天,解放南昌的部队——陈赓的二野四兵团13军37师,在师长周学义、政委雷起云率领下,在军号声和“跟着毛泽东走”的歌声中,浩浩荡荡从南昌南面的顺化门进入市区。
兵贵神速,当时二野部队要西进湖南,解放云贵川。没时间等,也就没必要那些客套了。

想当年,南昌起义的部队近2万多人,撤出南昌后一路南下到潮汕地区,全军被打散,最后只有朱德、陈毅率800多人的队伍,挂靠军阀部队的番号才上了井冈山。
可现在,百万雄师过大江,摧枯拉朽。不到一月,江西全境解放。
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胜利来的太快了。
三天后,舰艇刚到达九江,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便共乘一辆小吉普车,在与另一只南下主力部队——四野十五兵团碰面交接工作后(四野留下48军及三个独立师的兵力给江西),就连忙赶赴南昌。
没有什么繁杂的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一刻也不敢停留,接收江西又是一场硬仗。
陈正人到达南昌后即与陈赓会面。随后,双方正式交接工作。临时办公地点就在现在的中山路上的原老人民银行的位置。
根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6月6日,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邓华、赖传珠、杨尚奎、黄霖、邓飞、陈泊、李凡夫、牛荫冠等11人为委员,陈正人为主任,陈奇涵、邵式平为副主任。
6月9日,成立南昌警备司令部,陈奇涵兼司令,陈正人兼政委。
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邵式平为主席,范式人、方志纯为副主席。办公地点选在原老经济大楼的位置上,当时还是一片平房。
6月19日,中共江西省委宣告成立,陈正人为书记,范式人、杨尚奎为副书记。办公地点为豫章路上。
6月25日,江西军区宣告成立,陈奇涵为司令员,杨国夫为副司令员。办公地点设在原胜利路上老公安局的位置上。

8月,中央决定,赣东北区党委随同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西进,解放和接管贵州。因此,为保持江西全省行政区域的完整和便于领导,华东局决定将赣东北地区划归华中局江西省委建制。(当时江西归华中局管,后划为华东局)
8月13日,江西省委在上饶与赣东北区党委、行署、军区办理交接手续,组建新的上饶地委、专署及所属县的党政组织。
至此完整的全省党政军机关的成立,揭开了江西历史的新篇章。
贰
其实早在1949年初,江南各省的主政人员人选就被提到党中央的日程上来。毛泽东在考虑江西的主政人员时,充分考虑到江西老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思量权衡,决定以“赣人治赣”。
由毛泽东亲自提名,中央决定任命陈正人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为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陈奇涵为江西军区司令员,并由他们筹建江西省领导班子。
江西建国党政军三巨头清一色的江西老俵,“赣人治赣”。看中的是他们的群众基础,相中的是都能迅速稳定局势、开创局面的能力。

陈正人与邵式平无疑是非常恰当的人选,他们分别代表了井冈山、赣东北江西最早的两块革命根据地。一南一北,一东一西。
邵式平虽早期职务较高,但由于历史原因,抗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职务并不高,并且解放战争在东北恰好从事经济工作。
而陈正人抗战时期就是西北局组织部长,解放战争初期在东北还担任过民主联军的总政治部主任,后来接任他的谭政是55年大将军衔。现为吉林省委书记。去江西当省委书记应该可以说当仁不让。
更何况,陈正人还与主席有不同寻常的私谊。
陈正人井冈山时期就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属“正宗井冈山”。后来和主席一块被排挤到福建长汀休养,又是隔壁邻居,主席很早就对陈正人了解较深,也很欣赏。
红军长征后,陈正人留下打游击,部队打散后,潜伏在家乡,后辗转回到延安,毛主席极其罕见的准备家宴迎接他的到来。
文革期间,造反派想揪斗八机部部长的陈正人,谢富治的夫人刘湘屏(八机部办公室主任)就对造反派说:“你们想斗倒陈部长很难,陈正人是主席的嫡系,延安时期他都敢在毛主席的窑洞翻箱倒柜找吃的。”
林彪“9.13”事件后的1972年,他也是党中央第一批安排“解放”出来工作的,只可惜突发心肌梗塞,过早逝世。十天后,同是井冈山的老战友曾山(刚致完陈的悼词三天后)也突然辞世,使得中央对老同志的身体健康警觉起来,总理亲自下令,把大批下放的老干部无论是否“解放”统一安排,接回城市参加体检,治疗疾病。以致文革后许多老干部都说:“活到现在,托了他们的福”。
1949年执掌江西的的陈正人时年42岁,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当时的杨尚奎、白栋材、刘俊秀也都在陈正人领导的东北吉林省工作,并一同南下来到了江西。

巧的是,六十年后,在江西涂上“贪墨粉彩”的苏荣也是吉林人,当时的他还不满周岁。
方志纯是率领主要来自中央社会部、中央办公厅、中央警卫团等单位的六七十名干部战士组建的南下工作团回到江西的。
1949年6月,他在回赣前去北京西山向毛泽东告别。谈到新组建的江西领导班子时,毛泽东说:“现在又是五湖四海,要善于团结各个方面、各个山头的同志一道工作。”
方志纯率中央机关南下江西工作团途经上海时,陈毅又会见了他们。在上海,陈毅批准将时任三野后勤部党委委员的黄知真调江西工作(黄知真系黄道之子,1931年11岁时即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共青团,1935年转为中共党员,是革命队伍中著名的“红小鬼”)。
后长期在江西工作,担任过省委常委、省委候补书记、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的黄先是率领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第九支队于1949年5月到达赣东北参加接管工作,黄先最初任中共赣东北区党委第二副书记、行署主任。
后任江西省副省长的邓洪;做过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文革期间比较出名的刘瑞森等也是随着东北九省南下江西干部大队来到了江西。
而首任江西省长的邵式平当时是东北9省南下干部大队的副总队长。
那些八十年代在江西担任省级领导的许勤、王书枫、吴平、王铁、王昭荣等当时还是南下时二十几岁的年轻干部。
叁
“南下干部”,这是九十年代前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也是建国后江西历史最重要的一批见证人。
资料显示:1949年随军南下江西工作的干部队伍,就总体来说,由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东北9省南下江西的9支干部大队,是1949年南下江西干部的主体。他们不仅人数最多,相对来说,领导骨干强,到达江西也较早,其分配全省的面积也最为广泛。这个群体,从人数上说,当时是6千多名,实际上其中还包括少数因工作急需、到达江西后即又奉命调离的干部。比如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大名鼎鼎的吴南生就是被叶帅接收广东,途径南昌时要走的。
二是冀鲁豫区南下江西干部大队。他们在1949年5月下旬与黄先率领的420余人的原华东野战军先遣队南下先遣第九支队,最先组建了赣东北行署。
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1949年2月,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遵照中央指示,以南下工作团名义,在平津各大学和部分中学的学生中招收团员,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于7月下旬起至8月上旬,南工团总团直属队和3个分团先后随军南下。其中到江西的1200余人,内162人分配到中南军政大学江西分校,400多人分配到省军区和各地军分区,700多人分配到地方。
四是中原大学南下的干部。河南中原大学由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创办,1948年8月1日在河南宝丰正式成立。创办中原大学的目的在于为军、地培养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急需的大批干部,以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原大学1949年分配南下江西工作的干部达1000余人。
五是中央机关和其他方面组织的南下江西工作的干部队伍。主要就是上文所说的方志纯率领的南下队伍,但人数较少。
另外还有一些就是野战军南下,途径江西时留在地方的干部。

其中,东北九省南下干部中的老干部较多,且大都是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的老红军、老八路。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们从全国各战场转战到东北,以江西和陕西等革命老区人居多,在东北解放区的各级政权担任不同领导职务。为响应党的号召,他们又背起行装,随四野部队南下到江西,主要担任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其中省级干部就有43人。
南下干部中的新干部,大都是东北地区以及北方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进步青年,经过省里集中培训,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组织才能。开始一般担任区级以下干部。后迅速提升到县级以上各级领导岗位。
五、六十年代,江西省各级党政部门以及厂矿学校的领导干部,几乎清一色的由南下干部担任。新干部20几岁担任县长,县委书记的,司空见惯。他们扎根江西,与广大人民打成一片,在江西留下深深的烙印。
由于江西不像广东,存在地方干部与南下干部的较大分歧,江西反而因为对地方干部提拔较少,受到上面领导的批评。
到80年代末期,南下干部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从各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70年过去了,曾经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他们,早已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他们开创的新中国江西建设的历史却值得后人书写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