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习俗,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最初是农耕社会的重要节气(“清明”意为天清气明),后与寒食节逐渐融合。
寒食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因拒官隐居被焚于绵山),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吃冷食,形成寒食节。唐代后,寒食扫墓与清明踏青习俗合并,成为兼具追思先人与亲近自然的节日,时间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的饮食习俗
清明节饮食多与“寒食”传统相关,强调冷食与地域特色:
1. 冷食文化:部分地区保留寒食节禁火习俗,食用预先备好的冷食。
2. 祭祖供品:扫墓时供奉糕点、水果等,表达对祖先的缅怀。
3. 地域特色:
江南:青团、艾草美食。
闽台:润饼(春卷)。
北方:馓子、枣糕。
两广:艾粄、荞菜。
清明节既是缅怀先人的时刻,也承载着顺应时节、品味春味的文化智慧。从青团的绵软到润饼的鲜香,每一口都是传统与自然的交融。不妨在踏青祭扫之余,亲手制作或品尝这些时令美食,感受清明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