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中,孙悟空一身的本事都是在方寸山菩提祖师那里所学,如果没有菩提祖师的开蒙指点,孙悟空是不可能成为后来的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寻遍天涯海角去拜师学艺,其主要目的是想学一个长生不老之术,而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的本事远远超出了孙悟空的期许,从这一点上讲,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这个小徒弟是非常喜欢的。
孙悟空因为在师兄弟面前卖弄变化之法,这让菩提祖师大为不悦,祖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菩提祖师无名火起,一怒便把孙悟空赶下了方寸山。孙悟空临走之际不忘师恩想要报答,可菩提祖师一句很决绝的话似乎让师徒之间的“恩义”两断。菩提祖师不让孙悟空说出师承,并没有说不让孙悟空再回方寸山的话,而孙悟空离开方寸山却再也没有回去过,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很多磨难,他把认识或不认识的神仙几乎求了个遍,可孙悟空愣是没有去方寸山求过自己的恩师菩提祖师。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是一只有情有义的猴子,唐僧只是救他在五行山脱困,在取经路上唐僧对不起孙悟空的地方很多,而孙悟空几乎没有对不起唐僧的地方。那么,孙悟空没再回方寸山难道真的是与菩提祖师“情义”两段了吗?
在三鱼看来,孙悟空一直没有回方寸山大抵有三个原因:
1、孙悟空听从了菩提祖师的话,他不敢也不能违背。孙悟空在菩提祖师身边学艺多年,他深知师傅的法力的高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说过,倘若孙悟空讲出师承,他立刻便会知晓,这种法力几乎等于未卜先知,这种本事连如来都未必会。
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孙悟空在与如来赌斗输赢时,他怀疑如来有未卜先知的法力这才心慌失措,因为拥有这等法力的人要收拾自己易如反掌,孙悟空这才立刻想要架起筋斗云逃走。其实,孙悟空对于菩提祖师是又敬又怕的,如来能把他压在五行山下,而菩提祖师是可以把他压在九幽之下的。
孙悟空当初听到菩提祖师把话说得这么绝情,孙悟空以为师父不愿意再见到自己,所以他自然也就不愿意主动再回方寸山。既然菩提祖师有未卜先知的法术,孙悟空以后的所遭所遇也尽在菩提祖师的掌握,如果菩提祖师愿意再见孙悟空,他自然就会出现在孙悟空的眼前,这个道理孙悟空自然了然于胸,所以孙悟空选择做一个师父话的乖徒弟。
2、孙悟空想要创出一片天地来给证明给菩提祖师看,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孙悟空离开方寸山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孙悟空牛魔王、狮驼王等大妖结拜,手下又统领七十二路妖王,可以说孙悟空是有着雄心壮志的,其实孙悟空愿意上天庭任职,很大程度上也是想要得到师父的认可。
可惜孙悟到了天庭后,玉帝两次都大材小用。孙悟空第一次当了个弼马温,第二次孙悟空虽然如意当上了齐天大圣,可实际岗位只是一个看桃园的园丁而已。孙悟空两次在天庭任职都是拿不出的职位,他无有颜面去见恩师。
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方面是觉得玉帝王母小瞧自己用人不当,孙悟空想要打破天庭这种不合理的规则建立新秩序;另一个方面孙悟空也是想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来发光发亮,以此得到菩提祖师的认可和赞许。可惜孙悟空未能如愿,从而成为一个悲剧性的英雄。
3、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处境令他暂时无法回方寸山。孙悟空闹天宫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孙悟空从此时开始,他的一举一动就被人暗中监控了,躲在暗处的这群人就是五方揭谛。孙悟空从五行山脱困加入取经队伍后,暗中保护唐僧的小分队是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十八位护教伽蓝,算起来有三十九位之多,其中四值功曹就是分别监控师徒四人一举一动记账标功的,孙悟空作为取经队伍的骨干成员,他的动向自然是众人主要关注的对象。
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不能回方寸山求助,因为这样等于直接暴露了师承。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数次摊上危险,菩提祖师虽然知道爱徒有难却也不便出手,因为孙悟空背后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呢。不过,孙悟空遇到难处时,有些神仙不请自来为孙悟空指点迷津,也许这些神仙里就有受菩提祖师之托的,比如说太白金星和骊山圣母。
在取经计划完成后,孙悟空修成正果,他头上的紧箍咒消失了,他背后也不再有一双眼睛盯着,此刻才是孙悟空回方寸山见菩提祖师的时候。看到孙悟空成为佛门的斗战胜佛,想必菩提祖师应该是很欣慰的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老师教了很多届学生,毕业后全班齐装满员地去看老师的情况非常少,总有一些学生会缺席。也许这些学生因为处境原因令其难以分身,也许有的学生自觉没“成功”所以不愿意回去见恩师,总之出徒后一直没有去再见恩师的学徒是不在少数的。其实,在老师眼里无论你成功与否,在他们的眼里你始终是那个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
人的记忆是有停留的,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他仍会愿意再次帮助你,而你曾帮助过的人,他不见得一定愿意帮助你。老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忘记你曾帮助过的人,记住帮助过你的人”,徒弟对老师应该知恩不忘报,而老师对于徒弟基本上是有恩不求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