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订单骤减,东南亚分流?背后藏着中国企业哪些生死局转型路!

桐桐看趣事 2025-01-19 00:20:08

最近,想必大家刷到了不少相关视频和文章,都在讲外贸行业现状不佳,订单量肉眼可见地减少,甚至还有说法称,一些订单流向了东南亚。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外贸这个话题。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这和外贸的飞速发展可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2001年咱们入世之后,外贸更是如同强劲引擎,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关键支撑。

从海关总署公布的外贸数据来看,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才5096亿美元,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飙升至63096亿美元;出口额也从2660亿美元涨到了35936亿美元。

算下来,外贸总额增长了12.38倍,出口总额更是增长了13.5倍,出口的增速比外贸总额还快了那么一点。

再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同一时期,我国GDP从110863.1亿元攀升至1210207.2亿元,增长了10.91倍,大体上和出口增长幅度相当,甚至出口增长幅度还略胜一筹。

在这外贸与经济双双腾飞的浪潮里,一大批企业吃到了红利。不光是那些直接做外贸生意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就连给外贸企业“搭把手”、提供服务的企业,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就拿1999年成立的阿里巴巴来说,最初它专注B2B外贸平台业务,除了那句家喻户晓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还有一句不那么广为人知的口号——“要办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广交会可是外贸领域的“老大哥”,1957年开办,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外贸展会,在全球范围来讲,也是参展国家和地区超多、产品种类极为丰富的综合性展会。

展会本是外贸企业拓展业务、对接外国客户的重要渠道,可展会是线下活动,能去参加的企业只是少数。

那广大中小企业怎么找客户、拿订单呢?阿里巴巴早年搞了个网站,让外贸企业能在线上接单,就这么搭上了外贸发展的快车,迅速崛起,这也是它最早的核心业务。

中国外贸迅猛发展的背后,其实藏着一座“冰山”。这座“冰山”指的是什么呢?从产业结构看,咱们大多是以低附加值的粗加工为主,这也契合很多人对外贸加工业的既有印象。而且行业内竞争极其激烈,为了抢到订单,大家都在拼低价。

不少工厂维持生计,靠的就是退税和打账期差这两样“法宝”。退税大家都懂,那打账期差是啥意思呢?

比如说接了个订单,国外客户的货款一个月到账,可工厂给上游供应商付款,却拖到三个月甚至更久,中间这段时间就相当于拿到一笔无息贷款,拿去买点理财啥的,还能赚点小钱。有些企业甚至已经不盈利了,全靠这个账期差勉强维持运转,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咱们总说工厂打螺丝不挣钱,大厂有大厂的难处,中小加工厂更是处境艰难。那些小老板们,以前赚了钱还能换车买房,现在呢?车都好久不换了,是不喜欢新车吗?

当然不是,实在是赚不到钱,能凑合开就行,还谈什么把企业做大做强,退税政策就像吊着他们最后一口气的“救命稻草”。

这时候,咱们不妨讲讲海尔的故事,放心,可不是打广告。

最初的海尔,和如今的商业巨头形象相差甚远,连个像样的工厂都算不上。创始人张瑞敏高中毕业后进工厂当工人,1982年到青岛家电业公司出任副经理,分管青岛电冰箱总厂。

听着名头不小,实则这厂子就是做些敲敲打打的粗加工活儿,产品低端,赚不到什么钱,账上没钱,发工资都靠打白条,一年内连跑了三任厂长,都觉得这地方就是个“大坑”。

张瑞敏接手后怎么力挽狂澜的,咱们以后有机会再细聊,今天就说说他关键的经营策略——抓质量、做品牌。

1985年,冰箱还是很贵的物件,当发现一批冰箱质量不合格时,张瑞敏直接抡起大铁锤,砸了76台问题冰箱,当时下属还提议把这些冰箱当福利卖给员工,他坚决不同意,全给砸了。

在品牌建设上,他铁了心不做代工,一心打造海尔自己的品牌。就这么几十年如一日,海尔不断提升品质、塑造品牌,从负债147万的小厂,一步步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

总结起来,海尔跳出了价格竞争的红海,一头扎进质量、品牌竞争的赛道,如今更是升级到服务竞争。反观那些同期只做代工、不重视质量的工厂,如今早已销声匿迹。

可见对于工业、加工业企业而言,光靠做低附加值的粗加工,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力活”,注定干不长久。

事实也证明,大批传统外贸加工企业靠低价竞争,一旦碰上人民币升值,或是出口退税政策收紧,各种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据测算,出口退税每降低1%,出口额就会下降4.9%。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环境也在悄然生变,这些年全球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高峰时,超三分之一的反倾销诉讼都涉及中国企业。

以美国为例,即便在贸易战全面打响前,美国对华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与同期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比例也严重失衡。

截至2015年,美国对华提起的反倾销案件占其全部调查的20%以上,可当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仅占其全部进口的8%。

由于企业利润微薄,外贸加工企业普遍缺乏再投资能力,面对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企业利润进一步被压缩,想给工人涨工资都有心无力,企业和打工人都陷入了迷茫。

所以,整个外贸行业要走的路,其实就是海尔走过的路——出口产品要向高质量、强品牌、高科技内核转型,归根结底,就是要做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生意,告别低端、不赚钱的模式。

而这种转型,其实已经悄然开启。就拿阿里巴巴国际站统计的数据来说,去年新能源电动车领域热度爆棚,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

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出口前,国产新能源充电桩就率先打入海外市场。从2017年起,新能源充电桩的全球热门搜索指数持续攀升,2020年之后更是呈爆发式增长。目前,英国、德国、爱尔兰、美国、新西兰等国,对新能源充电桩的搜索热度最高。

到2023年,新能源充电桩的全球买家数量同比增长2.5倍,交易额更是激增184%。

从市场规模来看,依据阿里国际站的跨境指数,欧洲在充电桩建设方面投入巨大,2021年是50亿欧元,预计今年会增至67亿欧元,到2030年将达154亿欧元。

欧洲充电桩市场的快速扩容,给中国生产企业带来了海量商机。过去一年,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海外商机猛增245%,未来还有近三倍的增长空间,这无疑是国内外贸企业的新风口。

充电桩出海,主战场在欧洲,主要是因为欧洲充电桩的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于电动车普及速度,未来十年,欧洲需要6500万个充电桩,需求足足翻了三倍。在这个贸易过程中,像充电桩这类产品,传统采购渠道较少,所以数字化外贸的使用率更高,阿里巴巴国际站就成了国内企业抓住机遇的得力平台,在外贸领域再次发挥关键作用。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朋友会担心,既然传统加工业工厂前景堪忧,那这些工厂的工人岗位是不是要大幅减少了?要是只盯着以前那些粗加工厂,确实如此。

但换个角度看,粗加工厂数量减少、岗位流失,并非意味着就业机会就此终结,而是岗位转移的开始,新企业诞生的同时,新岗位也会随之出现。

比如说,以前你在工厂生产普通零件,现在可能就转去生产充电桩了。不过要注意,新岗位对工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打螺丝也讲究越来越多的技巧和工艺了。宏观经济在发展,企业要转型升级,打工人自然也不能原地踏步。

这并非坏事,对个人而言,掌握新技能、胜任新岗位,收入也会水涨船高;对国家来讲,新经济发展能推动国际分工角色转变,赚取更多利润,提升财政收入,进而扩大国内投资规模。

有了资金投入,不管是高铁、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振兴、城市升级,才有实现的可能,这恰恰是国内社会发展进步的根基。

常言说得好,自古华山一条路,如今就业这“华山”,多开了几条路出来,机会更多,大家也就不用挤破头、卷生卷死了。

对于咱们个人来说,及时调整思路、提升自我,顺应发展大势,已然是当务之急。



文本来源@荷包兔时间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桐桐看趣事

桐桐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