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难道还缺这种无能鼠辈吗?”曹操冷笑着看着华佗,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华佗站在狱中双目悲愤,心中却早已不再期望生还。
他深知自己的命运早已注定,而那本历经岁月的《青囊经》,在他眼前化作灰烬,随风消散。
与此同时,曹操的谋士荀彧急忙上前,恳切劝谏:“主公,华佗医术高明,若杀了他,岂不是断送了无数百姓的性命?”
曹操却不为所动,冷冷道:“不必担心,天下的医者,岂止他一人?”
华佗曹操的第一次交锋
三国时期出了一位名震天下的神医华佗,据说他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缠绵病榻,但这反而激发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嬉闹,而是喜欢翻看医书,一读就入了迷,等他长大一些,就开始四处拜师学艺,凡是有名望的大夫,他都虚心求教。
华佗不满足于只学习传统的医学理论,他觉得那些老掉牙的方子治病太慢,效果也不够理想。
于是他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创新,他博览群书,不仅研读各种医书,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书籍,从中汲取灵感。
为了验证自己的一些医学上的想法,华佗开始了漫长的游学历程,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名山大川,足迹遍布中原大地、江南水乡,甚至远达巴蜀之地。
有一次华佗游历到一个偏远山村,发现当地村民经常遭受一种怪病的折磨,浑身疼痛难忍,却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华佗决心找出病因,他走访村民,仔细观察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
他发现村民们吃的野菜很可能有毒,为了验证,华佗亲自品尝,果然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他立即研究解毒之法,并教会村民如何辨别和处理这种野菜,成功解除了村民的病痛。
还有一回华佗在江南一带游历时,偶遇一位老渔民,不小心被鱼钩刺穿了手掌。当时医疗条件简陋,伤口感染严重,眼看着老渔民的手就要保不住了。
华佗见状二话不说,就地取材,用干净的布条和草药为老渔民做了简单的清创和包扎,并教会了他的家人如何护理伤口。几天后,老渔民的伤口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在游历过程中,华佗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收集了各种奇花异草,用来研究新的药物。
他发现有些草药可以麻痹神经,减轻疼痛,于是他就开始用不同的草药进行配比,最终研制出了神奇的“麻沸散”。
随着华佗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他不但精通内科,外科手术也做得出神入化,据说还能进行腹部手术,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
他妙手回春,活人无数,“神医”的名号就不胫而走。
千百年来关于华佗最后的结局众说纷纭,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里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华佗提出为曹操“开颅治病”,最终因曹操怀疑其图谋不轨而被杀害的故事。
这个说法流传甚广,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定论”,但正史《后汉书》中关于华佗的记载,却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真相”。这个故事确实也和曹操有关,不过跟什么开颅手术倒是没半毛钱关系。
华佗满腹经纶,一心想走仕途,报效国家,可现实却让他不得不以医术养家糊口,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所以当曹操的头风病发作,四处寻访名医的时候,这位身怀绝技的华佗,心里其实并不乐意。
当时曹操正值壮年,戎马倥偬,却偏偏得了头风病,这病一犯起来头痛欲裂不说,还心烦意乱、眼冒金星。
曹操遍寻名医,都束手无策,听说华佗医术高明,立马派人去请。
华佗本来就对行医不感冒,听说要给曹操看病,更是不乐意,但是人命关天,该救的人是一定要救活的,他不情不愿地来了,给曹操扎了几针,还真管用,曹操的头痛立马就缓解了。
曹操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高兴之下,就说要重赏神医,但华佗当时可能实在觉得这是小病,也可能是不想和曹操这样的权贵走得太近,就给婉拒了。
这可把曹操给整懵了,想他一代枭雄,谁见了他不得毕恭毕敬,这华佗倒好,居然敢不收他的赏赐,转身就走,这不是挑战我的权威?不过曹操毕竟是曹操,城府极深,当时并没有发作。
他想着以后说不定还得仰仗华佗的医术,结果过了一段时间,曹操的头风病又犯了,这次他学聪明了,直接提出让华佗留在身边当专属医生,好吃好喝供着,荣华富贵享不尽。
殊不知人家上次不搭理他,就是不愿意困在深宫大院里享受,高官厚禄并不是他的所愿,希望入仕也是为了更好地救济天下苍生。
在华佗看来,留下做侍医跟做权贵豢养的宠物没什么区别,没法让他精进医学,实现心愿。所以华佗一听他这话,直接就拒绝了,理由是老婆生病了,得回家照顾,曹操一听觉得华佗夫妻还挺恩爱,就同意了。
可后来曹操才知道,华佗压根儿就是在撒谎,他老婆根本就没病。华佗和曹操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发生了第一次碰撞,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决裂的导火索
曹操的头风病时好时坏,虽然华佗的针灸能暂时缓解疼痛,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曹操对华佗的医术念念不忘,多次写信催促他回来,可华佗那边,一直以“妻子病重”为由拖延,迟迟不肯回许昌。
起初曹操还信以为真,毕竟医者也是凡人,妻子生病,回家照顾也是人之常情,他甚至大方地表示,如果华佗妻子真的病了,就赏赐小豆四十斛,再给他放个长假。
可时间一长,曹操也开始犯嘀咕:这病都好几个月了,怎么还没好,该不会是骗我的吧?
曹操生性多疑,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他派人去华佗老家一查,果然发现华佗的妻子压根儿就没病,这下曹操彻底怒了,敢情这华佗一直都在骗他,欺君之罪,这可是死罪。
二话不说,曹操立刻下令,把华佗抓到许昌大牢,华佗这下傻眼了,本来想借口拖延时间,等曹操歇了心思再回去,谁知道曹操来这一出,这下好了,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进了大牢的华佗日子自然不好过,在曹操看来,华佗的谎言是对自己权威的挑衅,更是对其“挟医自重”的印证,他本来就对华佗的傲慢心存芥蒂,如今又加上欺君之罪,杀心已决。
传说就在华佗快要被处死之际,他想起自己多年心血凝结而成的医书《青囊经》,他不甘心自己的毕生绝学就此失传,于是把书交给狱吏,希望他能让此书流传后世,可狱吏害怕惹祸上身,不敢接受。
眼看心血就要付诸东流,华佗悲愤交加,要来火把,亲手把《青囊经》烧毁。此时曹操的谋士荀彧也听说了这件事,连忙劝谏曹操:“华佗医术高明,关系到天下人的性命,应该饶他一命。”
但曹操却冷笑道:“不用担心,天下难道还缺这种无能鼠辈吗?”就这样,一代神医华佗最终死于狱中,一代旷世奇书也随之湮灭。
后汉书的真相
《后汉书·华佗传》中,对华佗的评价是:“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为业。”这句话,才是解开华佗之死谜团的关键。
“性恶”,并非指华佗心肠歹毒,而是指他性格乖戾,不善交际,恃才傲物,不愿迎合权贵,按照史料记载,他给曹操治病时,态度傲慢,言语不恭,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无疑是大忌。
“难得意”,指的是华佗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心生不满。他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志,只能以医为业,这和他心中的理想和抱负相差甚远,心中的苦闷和不甘可想而知。
“耻以医为业”,则点明了华佗对自身职业的轻视,在当时,医生地位低下,被视为“贱业”,华佗心中渴望的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而不是做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医生。
这三个词,精准地概括了华佗的性格和处境,也暗示了他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因为性格缺陷和跟曹操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那么“开颅”的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
这很可能是后人为了凸显华佗医术的高超,以及曹操的残暴和多疑,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故事本身虽然虚构,却也反映了人们对华佗的惋惜和对曹操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人们对“天才医生”和“一代枭雄”的想象。
结语
一代神医华佗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到底是死于曹操的猜忌,还是败给了自己的傲慢,这千古谜团,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了。
不过,透过华佗之死,咱们也能窥见一些古代社会的“潜规则”,即使医术再高明,碰到一个多疑的主公,那也是分分钟玩完的节奏。
“开颅手术”到底是真是假,《青囊经》到底有没有被烧,这些未解之谜,至今仍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信源
当年曹操为何非要斩杀华佗?后汉书给出真相,曹操是对的
灵寒青文
2022-12-15
华佗
豪州市人民政府
2023-11-13
曹操的头疼病是怎么回事
2022-01-21
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