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成圣,雷震子在《封神演义》中,为何没哪吒、杨戬受关注?

明仔列夫捏 2025-02-22 08:53:43

《封神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名著,其影响力仅次于四大名著,但受欢迎程度却仅次于《西游记》。而这《封神演义》每隔一段时间翻拍,也造就了不同时代的经典,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部《封神榜》,我们会被《封神演义》里面的姜子牙、哪吒和杨戬等故事所吸引。

可大家是否有想过,为何如今,哪吒、杨戬甚至连姜子牙这个老头子都有独立电影,年纪、能力相仿的雷震子却不受待见?地位甚至不如姬发、黄天化?雷震子之所以混得这么差,依我看,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非主角地位与功能性角色定位

雷震子虽是周文王的第一百个儿子、阐教三代弟子,有一定的地位背景。但别忘了《封神演义》的核心主线围绕姜子牙封神大业展开的,也就是说姜子牙才是正儿八经的主角,而雷震子主要戏份集中于“救父”和“伐纣战役”两大场景(如临潼关救父、对战辛环等)。他的行动多为被动的执行师门任务,缺乏独立叙事线,本质上属于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角色。

相较于哪吒的“闹海剔骨”和杨戬的“智破十绝阵”等经典情节,属于雷震子的高光时刻可谓是寥寥无几。根本不像TVB拍的那部大家都是三小子,各个都有表现。原著中仅重点描写其异化外貌(误食仙杏后青面獠牙)和救父行为,后期战场表现多为“破阵冲锋”等常规描写,未形成完整人物弧光。

二、戏份多寡的对比

前期铺垫:雷震子诞生于燕山的雷雨夜,被云中子收徒,救父情节具有戏剧性,但仅占全书极小篇幅。我严重怀疑云中子是否就是云中君,因为雷震子在设定上,和云中君有一定程度的相似,都有翅膀、都有雷属性。

中期隐身:救父后,他又回山修炼了,长时间缺席主线剧情,全程打酱油。仅在关键战役(如对战商军)短暂登场而已。

后期淡化:到了伐纣后期,雷震子简直沦为背景板,未参与核心矛盾(如诛仙阵、万仙阵),封神结局仅以“肉身成圣,守护周朝”一笔带过。不得不要吐槽一下,作者这敷衍的态度。

多数影视作品(如TVB版《封神榜》、动画《哪吒传奇》)进一步压缩其戏份,不是将他的形象与辛环混淆,就是简化为“飞行工具人”。例如,1999年上美影动画中雷震子被塑造成“半个酱油角色”。

三、人气不及哪吒、杨戬的深层原因

我们现在再来分析一下,雷震子人气不及哪吒、杨戬的深层次原因。

角色塑造过于扁平化

缺乏人性冲突:哪吒有“剔骨还父”的伦理悲剧,杨戬有“听调不听宣”的叛逆底色,而雷震子始终以“忠孝机器”形象出现,情感维度就略显得单薄得多了。

外貌异化的疏离感:青面獠牙、背生双翅的设定虽具视觉冲击,但难以引发共情,反被视为“异类符号”,削弱观众代入感。

文化符号的传播局限

道教将其归为雷部神祇,但民间常误认为雷公,缺乏独立信仰体系;而哪吒作为三坛海会大神、杨戬作为二郎神均享有广泛崇拜。

影视剧更倾向强化哪吒(反叛少年)和杨戬(智勇双全)的“主角光环”,雷震子常被降格为功能性配角。例如,《封神:祸商》强行以雷震子为主角却遭口碑反噬。

缺乏高光记忆点

哪吒有风火轮、乾坤圈、混天绫等标志性法宝,杨戬有哮天犬和七十二变,而雷震子的黄金棍与风雷翅缺乏独特辨识度,战斗场面亦鲜少创新(如《封神第一部》被批“五五身材+粗糙特效”)。

结语

雷震子的困境折射出古典英雄叙事的局限性——在强调天命与集体主义的框架下,个体独特性往往被牺牲。他的工具人属性、外貌异化与戏份失衡,共同导致其成为封神宇宙中的“透明强者”。当代观众对复杂人性的偏好,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角色的边缘性。

如果,由你来编写雷震子的故事,会怎么修改呢?

0 阅读:10
明仔列夫捏

明仔列夫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