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到底是什么人在看?为什么我一点也看不进去

天驱影视 2025-02-09 21:01:24

一部《大明王朝1566》被疯狂推荐,看的没的,看了几集的和看了很多遍的,无不在推荐这部剧。这里面有些是真喜欢,大部分人还是在跟风。就这么一部既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更没有明显的智斗场面的剧,我是不信会愉悦大多数人的。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在历史正剧中评价极高的作品,但它有明显的观看门槛,尤其是对于习惯了传统权谋剧爽感节奏的观众而言,可能会产生“剧情平淡”“缺乏计谋”的观感。这种分歧其实源于作品的核心表达与传统权谋剧的差异:

1. 它不是“爽剧”,而是“历史解剖剧”

传统权谋剧(如《琅琊榜》《甄嬛传》)往往聚焦于个人智斗:主角用精巧的计谋破局,反派被逐一击败,观众能直观感受到“智谋碾压”的快感。

主角用精巧的计谋破局,反派被逐一击败,观众能直观感受到“智谋碾压”的快感

《大明王朝》的野心更大:它试图解剖的是系统性腐败。剧中的困境(如国库空虚、改稻为桑)不是某个反派的阴谋,而是整个官僚系统、利益集团、皇权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严党、清流、宦官、皇帝之间的博弈,本质是利益分配而非善恶对决。这种“无解之局”需要观众跳出“计谋破局”的期待,去观察体制如何吞噬人性。

嘉靖帝面临的是无解之局

2. “计谋”藏在制度与人心里

传统权谋:计谋是具体的行动(如离间计、陷阱),主角靠智商破解。

《大明王朝》的权谋:更接近现实政治中的“阳谋”。比如:

嘉靖的帝王术:用严党捞钱,用清流制衡严党,自己躲在幕后操控,甚至故意让奏折泄露,借舆论杀人。

严嵩的生存逻辑:不是靠阴谋诡计,而是靠替皇帝背锅、打理财政系统,成为皇帝离不开的“手套”。

严嵩是皇帝离不开的“手套”

海瑞的致命一击:不是设计陷阱,而是用一篇《治安疏》直接挑战皇权合法性,逼整个系统正视矛盾。

这些“计谋”没有刀光剑影,却更深刻——它们揭露了权力运行的本质:利益绑定、制度漏洞、人性异化。

3. 角色塑造:没有“英雄”,只有“困局中的人”

传统权谋剧的主角往往是“破局者”(如梅长苏),而《大明王朝》中所有人都是“局中人”:

嘉靖看似掌控一切,实则被贪欲和猜忌反噬;

海瑞的刚直像一把刀,但刀劈向的是棉花(体制的韧性);

看完有些人会不理解海瑞为什么一个劲“添乱”

严嵩的“奸”源于他深谙如何做皇帝的“工具”;

甚至连“清流”徐阶、高拱,最终也不得不妥协于现实。

这种无力感恰恰是编剧的意图:个人在体制面前的渺小,比“斗倒反派”更值得深思。

4. 为什么有人觉得“不好看”?

如果期待的是快节奏反转、主角开挂、善恶分明,《大明王朝》注定令人失望:

台词密度高,信息量大,需要反复品味;

矛盾推进缓慢,冲突隐藏在对话和细节中(如御前财政会议的一场戏,台词句句机锋);

结局没有“胜利者”,只有历史的循环(万历朝重复了嘉靖的问题)。

小阁老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它的“好看”在于对权力和人性的洞见,而非情节的戏剧性。

5. 建议的观看角度

若对明史或政治哲学感兴趣,可以关注:

权力结构的隐喻(如嘉靖代表皇权、吕芳代表宦官、严党代表官僚集团);

历史循环的悲剧性(从嘉靖到万历,腐败如何制度化);

台词中的政治智慧(如“圣人出黄河清”,实为讽刺)。

吕芳代表宦官

如果偏好强情节、强反转,更推荐《雍正王朝》《琅琊榜》等作品。

总结:《大明王朝1566》的价值不在于“计谋好不好看”,而在于它用戏剧手术刀剖开了中国传统政治的肌理。它或许不够“爽”,但足够真实——而这种真实,恰恰是许多观众难以承受的。

0 阅读: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