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机构发布了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5%,达到496亿美元,占全球总规模(1171亿美元)的44%。
这意味着,全球近一半的半导体设备都被中国企业买走,大家从中国赚的是盆满钵满。
事实上,不仅仅是2024年如此,过去5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设备买家,已经是五年持续第一名了。

大家都清楚,半导体设备是芯片制造的“地基”,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工具直接决定芯片的性能与产能,而中国,正是这些设备的最大买家。
自2020年起,中国已连续五年稳居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第一。2024年,中国市场的半导体设备采购额达到496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35%,而同期全球市场仅增长9%。
更直观的数据是:全球每卖出10台半导体设备,就有超过4台流向中国。应用材料、阿斯麦(ASML)、东京电子等头部企业财报中,“中国市场贡献超40%营收”已成为常态。
对于海外设备商而言,中国市场不仅是增长引擎,更是“利润保障”。以光刻机为例,即便在出口管制下,2024年中国仍进口了超800亿的光刻机,占ASML该品类全球销量的36%。一位行业人士直言:“没有中国订单,许多设备商的财报会立刻‘变脸’。”

1. 造芯热潮下的刚需爆发“缺芯”危机后,中国芯片产能扩张进入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4年,中国大陆新增晶圆厂达34座,涵盖存储、逻辑、功率器件等多个领域。仅2024年,中芯、长存、长鑫、华虹等头部企业的资本开支合计超200亿美元,其中约70%用于采购设备。
2. 禁令倒逼的“设备囤积”美国及其盟友对华半导体设备的限制,反而刺激了中国企业的超前采购。例如,2022年10月美国升级管制后,中企迅速与海外供应商签订“长约”,锁定未来数年的设备配额。某国内晶圆厂负责人透露:“我们甚至提前买下了2025年才能交付的机台,只为规避断供风险。”

3. 全球设备商的“生存依赖”对中国市场的重度依赖,让海外设备商陷入矛盾:既要配合政府出口管制,又难以放弃巨额利润。2024年,应用材料40%左右的营收来自中国,ASML这一比例达36%,东京电子更是高达50%。一位欧洲设备商高管坦言:“失去中国市场,公司可能面临裁员甚至工厂关闭。”
三、拐点已至:海外设备商的“苦日子”或要来了1. 囤货饱和,需求见顶不过经过数年“疯狂采购”,中国芯片厂的设备库存已处于高位。行业预估,现有设备足以满足未来3-5年的产能扩张需求。2024年下半年起,中企新增设备订单量环比下降12%,释放出明确的降温信号。
2. 国产替代加速“抢饭碗”中国半导体设备的自给率正快速提升:2020年不足10%,2024年已突破30%,预计2027年将超过50%。在部分领域,国产设备甚至开始反攻海外市场——
刻蚀机:中微公司的5nm等离子刻蚀机进入台积电供应链;清洗设备:盛美半导体2024年全球市占率升至15%;量测设备:精测电子的电子束检测设备打破科磊垄断。一位晶圆厂采购负责人表示:“28nm成熟制程的设备已优先采购国产,仅在部分高端环节仍需进口。”

对海外设备商而言,2024年可能是最后的狂欢。随着中国需求萎缩和国产替代加速,其营收下滑几乎难以避免。ASML在2025年一季报中预警:“中国市场的订单将降至20%。”
而对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突破“卡脖子”环节:光刻机、EDA工具等仍是短板,需加速攻克;提升设备精度与稳定性:从“可用”到“好用”,才能与国际巨头正面竞争;拓展全球化市场:复制光伏、锂电池产业的出海路径,争夺海外份额。若国产设备自给率在2027年突破50%,叠加成熟制程产能全面落地,所谓的“芯片禁令”将不攻自破——中国不仅能造芯,还将掌握造芯的“工具”。

半导体设备的博弈,本质是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过去五年,海外企业靠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未来五年,这场“单边红利”注定难以为继。当中国不再依赖进口设备时,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权力天平,或将迎来真正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