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过去的12个月,苹果在印度生产的iPhone价值达到220亿美元,印度iPhone的生产量,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五分之一,约20%了。
不仅如此,苹果联合富士康,还在印度疯狂扩产,打算到2025年底时,印度的iPhone产量翻一番,达到3000万台以上的年产能,而2024年时仅1500万台左右。

不仅在印度扩产,在越南也在扩产,不过越南扩产的不是iPhone,而是watch、Airpods等。
媒体称,苹果计划将iPhone等产品的制造,加速从中国转移,而这背后或许代表着全球iPhone制造业的重大转变,代表着苹果正在努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当然,这个事情的真假未知,但一定程度表明,苹果确实在努力将其制造,进行全球分流。

为何要这么干,一方面确实是为了及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现实,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以来,苹果的全球供应链风险加剧,所以苹果全球多地布局,就是为了分散风险。
另外一方面,则是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市场,潜力巨大,苹果在印度、越南等地扩产,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当地市场嘛。
当然,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印度、越南的人工成本低,但这一块,其实还真不是重点,人力成本,在iPhone等产品成本占比,可能不到2%,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并没有那么重要。

不过,苹果的产能转移,真的有这么容易么?只怕是未必。
之前库克就说过:“苹果选择中国制造,不是因为成本低,而是因为这里的能力无法替代。”
库克特意用了“技能密度”这个词来形容,意思就是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于人才、供应链、工业体系相结合的一种生态效应。
中国人才多、供应链发达,工业体系健全,苹果的需求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最短的供应链半径范围内就能够解决掉,比如苹果的任何需求,可能只需要24小时,在方圆几十公里最多100公里内,就能够找得到企业快速满足你的需求,这是印度、越南、美国等国家搞不定的。

所以,虽然苹果在进行一些制造的转移,但中国依然是不可替代。
之前已经有媒体进入过印度的工厂实地采访,发现所谓的印度制造,很多时候,都是已经在中国组装成半成品了,有价值的,含金量高的,都在中国搞定了,只在印度工厂进行最后一步组装,就成了所谓的印度制造,仅此而已。
所以大家不必太过于担心,中国制造依然是不可复制,不可取代的,中国制造的能力,不是单一的成本数字,而是无数细节铸就的系统能力,这个没有谁能够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