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巴黎奥运会世界冠军潘展乐的采访视频被疯狂转发,人们无不为他的在采访时流露出的高情商智商所折服。
关于教育,他外公分享的秘诀是鼓励教育,从不打压孩子,但同时提醒他还有进步的空间。
确实,对于孩子,是采用打压教育还是鼓励教育,一直都有争论,没有确定的答案。
但有个奇怪的现象是:
穷人家的父母,往往越爱批评孩子,导致孩子容易缺爱自卑,而越是富裕的家庭的父母,则越善于鼓励和赞扬,孩子自信阳光有主见。
穷人家庭文化素质可能不高,但道德感一定很强。道德感太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严重的等级观念。
家族里年纪大,辈分高的人永远都站在制高点,给晚辈指点一二,哪怕他们说的漏洞百出,晚辈也不能当面戳穿。
如果当面表现出一丝丝的反驳,就容易被别人指着鼻子说没大没小。
在家庭中也是一样,父母通常是孩子的至高权威,不允许有半点的挑衅,但凡有不满,就会被训斥,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大打出手。
这样的家风之下,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像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要做的就是听话照做,小心谨慎。
可偏偏人是有情感的生物,小孩子更是敏感,没有用心灌溉,用爱滋养,内心就会空缺,失去稳定内核,人也就表现的沉默寡言,不自信。
此外,穷人家庭通常不善言辞。
因为他们深处底层,日常工作中更多是处于被领导,被教育的一方,属于听的多,说的少的。
对于爱意的表达,又受困于表达能力和传统教育的限制,几乎都是用沉默来替代。
即使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们内心欢喜,外在也不会表现的很强烈。
相比于为孩子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他们更担心你为此而骄傲自满,止步不前。
经常可以在短视频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满心欢喜的将99分的成绩单递给父母,父母不关心已经取得的99分,反而责问孩子失去的1分。
孩子由喜转悲,家长有苦难言。
于是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和家长分享,家长也越来越不明白孩子为啥沉默寡言,双方的误解从此越来越深。
其实,谁都没错,只是人的悲喜不想通,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感同身受。
孩子想分享喜悦结果被泼一盆冷水,当然不开心。
家长希望孩子戒骄戒躁,持续向前,过上更好生活,当然紧盯错误。
在这一点上,很多富裕家庭就做的很好。
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鼓励为主,平等对待,和孩子相处像家长和孩子,更像朋友一样。
富裕家庭的父母认知都不低,能力不差,因为要是认知低工作能力还差还能赚到钱,就说不过去,在现实中也不可能。
认知高的人对自己,对孩子都比较了解,他们更能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和思考孩子的需求,从而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针对性的进行行动。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所有事情都是空白,肯定会出错,多尝试几次就会了,多夸夸就会更好了。
别说小孩子喜欢被人夸,就是成年人也喜欢被人夸奖,被人认可,谁会喜欢一个天天指责你的人呢?
另外,工作能力强,在工作中肯定就是独当一面,是领导的角色,更明白,要强领导好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一味的强权是没用的,懂得因材施教。
该强权的时候强权,该引导的时候引导,该鼓励的时候鼓励,这样才能真正的征服一个人,让他心甘情愿的按照你的意愿做事情。
此外,平等交流更是富裕家庭的特色,大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交流,相处成长,才能成为和谐的家庭。
以前总觉得只有家长教育孩子的,后来和很多父母沟通后才发现,其实孩子也是来教育父母的。
只不过,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发现自身的缺点。
在相处中不断成长,毕竟,哪个成年人曾经不是个小孩,只是披上了大人的外衣。
所以,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
好的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恩威并施。
因材施教就是,需要推一推才能向前走的,就需要家长推一推,需要关爱才能向前走的,就好好说话,好好关爱。
恩威并施就是,不管任何事情都要设置一定的底线,一旦逾越了底线就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但在孩子出现难题的时候,也要第一时间无条件的支持孩子,统一战线,一起肩并肩解决问题。
最后想说
家是什么,家是港湾,是不管我们在外面再怎么落魄,回到家都能够温暖内心的地方。
鞭策孩子没有问题,但不要过度,要不然,孩子只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