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与普京通话后,特朗普又向中国发出邀请,还提出了多项“大构想”。那么,特朗普的构想是什么?这一举动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当地时间2月12日,特朗普先后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这是特朗普宣誓就职以来,首次与俄乌领导人正式通话。通话的核心议题自然是俄乌冲突。尽管这两通电话分别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和一个小时,显示出双方进行了深度讨论,但结果却并不完全乐观。
特朗普表示,双方同意就结束俄乌冲突“紧密合作”,并派遣各自团队“立即开始谈判”。然而,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看,美国和俄罗斯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希望通过乌克兰牵制俄罗斯和欧洲,而俄罗斯则希望以现有战线为基础划定停火线,乌克兰其余部分中立化。这种利益诉求的不同,使得俄乌冲突的解决变得异常复杂。
从个人角度来说,特朗普自然是希望俄乌尽快停火,哪怕是临时停火,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毕竟,他在竞选时曾承诺“24小时结束俄乌冲突”,但这一承诺已经跳票,现在改成了6个月。
而普京则更加谨慎,特别是在经历了2015年《明斯克协议》的失败后,他对临时停火的提议持保留态度。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明确表示,俄方主张寻求真正彻底、公平、可持续的冲突解决方案,临时停火不可接受。这种态度差异,使得特朗普与普京的通话虽然传递出和谈有望的信号,但实际进展可能有限。
或许是看到俄乌停火进展有限,在结束电话之后,特朗普13日又向中国发出了邀请,提议组建中美俄三边峰会,讨论削减军费和核武器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他长期以来对军控问题的关注延续。
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媒体时表示,“无核化”将是他第二任期的一个目标,他希望与中国和俄罗斯就减缓、停止制造核武器达成协议,让三个国家最终同意削减一半的国防预算。特朗普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我们没有理由再去生产打造全新的核武器。”他还强调,省下的军费可以花在更好的地方,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或社会福利。
显然,于特朗普而言,他的新一任期是想将重心放在国内经济,为此,自然是要千方百计削减可能的“外部威胁”。那么,特朗普的构想有可能实现吗?从现实来说,他的提议无疑是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中美俄三国的军费开支和核武器数量存在巨大差异。
美国的国防预算高达8500亿美元,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军费分别为2300亿美元和1150亿美元左右。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三国在削减军费问题上的立场难以协调。另一方面,特朗普的提议在国内也面临强烈反对。美国的军工企业和国会共和党人显然不会支持大幅削减国防预算。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发展,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并将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中国不会参加任何三边核裁军协议的谈判,并敦促美国切实履行核裁军的特殊责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曾明确指出,要求中国参加三边军控谈判不公平、不合理、不可行。因此,尽管特朗普希望通过三边峰会推动核裁军,但中国的立场显然不会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