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润尽润”,卡斯特罗的无限制移民,为何能撕毁美国虚伪面纱?

史在没有弦 2024-11-10 01:50:4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80年代,数十万古巴移民涌入美国,尤其是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迅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这场移民潮背后是古巴人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不过随着移民潮中的社会问题和暴力事件的不断升级,原本意在展现美国“民主与自由”优势的移民政策,反而让美国不得不面对难以承受的成本。那么这一切,究竟是美国战略的失算,还是另有深层次的幕后推手?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古巴曾经经历过冷战时期最为戏剧性的革命与最为紧张的国际危机。从20世纪50年代的革命风暴,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全球焦点,古巴的命运始终与超级大国的博弈息息相关。而这一切皆源于一位年轻的革命家——菲德尔·卡斯特罗。

在20世纪50年代,卡斯特罗投身于反抗当时的独裁政府的斗争。他领导的游击队在古巴南部的马埃斯特拉山区逐渐壮大,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战术和策略,这支队伍最终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卡斯特罗与同志们乘坐巴士进入首都哈瓦那,标志着他们的胜利。

随着政权的掌握,卡斯特罗和阿根廷医生兼革命家切·格瓦拉采取了强硬措施,消除了国内所有潜在的政治对手。卡斯特罗此时虽然被外界广泛认为是共产主义者,但他起初并未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他自诩为反对殖民和独裁的革命者,早期并没有确定走向何种政治道路。

1959年,卡斯特罗的政治之旅带他到了美国。他与当时的副总统尼克松会面,似乎赢得了美国的初步支持,回国后不久,他开始推动土地改革,与美国的政策背道而驰,这举措使得他与美国的关系迅速恶化。美国政府试图通过经济制裁来回应卡斯特罗的政策,但卡斯特罗并未因此屈服。相反他更加坚定地走向了苏联,加强了与东方阵营的联系。

1960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将走社会主义道路,并迅速获得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中国不仅派遣了大使,还通过对古巴出口低价大米和轻工产品,进口古巴的蔗糖,帮助古巴经济发展。当年晚些时候,切·格瓦拉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和毛主席主席会面,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参观了多个集体公社和工厂。

卡斯特罗也表现出对中国领导人的钦佩,公开宣称自己是毛主席的学生,并表示愿望前往东方,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随着1960年代初中苏论战的加剧,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当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断绝对中国的支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古巴作为苏联的盟友,也随之与中国断交,双方外交关系降至办事处水平。

这一外交决定使得中古两国的关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处于低谷。卡斯特罗在他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未能访问中国,这是因为在那个时期由于中苏关系的紧张,他没有条件前往中国。

1961年4月15日,古巴岛上发生了猪湾入侵的事件,古巴流亡政府的支持者和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资助训练的雇佣军队试图入侵古巴,目标是推翻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政府。

这场入侵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其后果深远。卡斯特罗迅速调动其军队,经过三天激战,入侵势力被迫撤退,古巴政府宣布取得了胜利。此事件使得卡斯特罗在国内的支持更加坚定,同时也加速了古巴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猪湾事件的失败使美国对古巴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敌对政策。作为回应,卡斯特罗加紧了与苏联的合作步伐,于1961年5月宣布古巴正式转向社会主义道路。此举巩固了他的政权。

苏联对新的盟友表示欢迎,双方迅速展开了贸易往来,古巴向苏联出口农产品,苏联则提供石油和军事装备。这种互利的贸易关系帮助古巴缓解了由美国贸易禁运带来的经济压力。

1962年事态进一步升级,苏联在赫鲁晓夫的批准下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导弹。卡斯特罗由于之前猪湾事件的威胁,感受到美国的敌意,因此同意了苏联的导弹部署计划,当美国发现导弹部署后对古巴实施了海上封锁并要求苏联撤回导弹。

导弹危机最终在苏联和美国领导人的谈判下平息,苏联撤回了导弹,但这一过程中古巴的立场和意见并未被充分考虑。卡斯特罗因此对苏联的信任出现了裂痕,感到苏联在关键时刻未能坚定支持古巴。

卡斯特罗并未放弃与苏联的合作,而是继续探索适合古巴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他的政治生涯见证了古巴从一个美国后院的小岛转变为一个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

在赫鲁晓夫在1963年向卡斯特罗发出访问邀请之后,两国关系暂时得到了缓和。在1980年8月,面对逐渐减少的前往美国的古巴人流,卡斯特罗似乎在无奈之下关闭了通往自由的门户,在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由于处理伊朗人质危机和经济问题不力,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他的政府因此蒙上了“无能”的标签,而这场古巴移民危机进一步压垮了他连任的希望。

随着里根时代的到来,新的政府采取了一种更加强硬的对外政策姿态。但不久,国内重量级政治人物如爱德华·肯尼迪和民权领袖杰西·杰克逊开始施加压力,促使里根政府寻求与古巴的和解。

为了解决数千名罪犯和精神病人的遣返问题,1984年底,美国与古巴终于签订了一份允许每年2500名古巴人合法访问美国的协议,而古巴政府则需接回那些在美国引起麻烦的人员。这一政策在初期似乎得到了两国民众的欢迎。

当地的古巴移民社区反应强烈,成立了“马蒂电台”猛烈抨击两国政府的协议。电台的广播让卡斯特罗坚称美国对古巴的敌意未减,导致他决定中止这一移民协议。

美国为了应对局面的持续恶化,不得不再次寻求与古巴的协商。直到1987年11月20日,古巴政府终于同意重启移民协议,但马蒂电台的影响已大不如前,因为接下来的事件让所有关注点都转移了。

1987年11月21日,奥克代尔监狱的古巴囚犯利用换班时刻发动了暴动,扣押了28名工作人员作为人质,此次事件造成了46人的死伤。几天后,亚特兰大的古巴囚犯群体也采取了类似行动,导致更多的人质和死伤事件。

在连续的监狱暴动后,美国无奈之下只能同意不惩罚或遣返参与暴动的囚犯,以此作为与囚犯谈判的条件。美国政府的妥协标志着这场长达几十年的移民危机的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

到了1980年代末,迈阿密的人口结构已经彻底改变。拉丁裔居民占据了超过60%的比例,迈阿密这座曾经被称为“美洲的首都”的城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古巴飞地”。同时迈阿密的白人居民从1961年的81%锐减到不足20%,许多白人居民纷纷逃离。

在1995年,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政府彻底修改了移民法,终结了古巴人轻松前往美国的道路。但是古巴作为西半球最后的共产主义堡垒,仍然坚持其政治立场,成为了一个在美国后院长期存在的特殊存在。

那么肯定有人好奇,为什么苏联解体后古巴没有大哥撑腰,美国依然没有对他们“动手”呢?首先古巴的地理位置对美国构成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仅140公里的水域将古巴与美国分隔,一旦两国之间爆发冲突,战火极有可能蔓延至美国本土,这是美国政府及民众难以承受的风险。

苏联解体后古巴经济迅速恶化。失去了苏联及其卫星国的市场支持后,古巴的主要出口产品——糖的价格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陷入困境,工厂关闭,失业率飙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选择占领古巴,将不得不承担重建一个经济体的高昂成本。美国自身在当时也正经历经济不景气,承受国内高失业率和经济压力,显然没有余力去吸纳1000万古巴人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最关键的是美国在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后,需要重新评估其全球军事策略。虽然军事上有能力对古巴采取行动,但国际政治环境复杂。苏联虽已解体,但新兴的俄罗斯依然拥有国际影响力。

同时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其他行为,如对欧洲的政策,已引起包括法国在内的盟友的不满。在这种国际政治氛围下,美国若对古巴采取军事行动,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外交争端,从而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

据古巴国家安全机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解密的文件显示,菲德尔·卡斯特罗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幸存于600多次暗杀企图。这些密谋大多由CIA策划,但所有企图均未成功。

卡斯特罗的一生跨越了冷战的数十年,见证了苏联的崩溃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次重大变动。他目睹了多位领导人,如卡扎菲和萨达姆的倒台,同时也看到了亚洲新兴大国的崛起。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他不仅让古巴成为了拉丁美洲难以撼动的“坚硬钉子”,同时他的生涯也堪称传奇。

从艾森豪威尔到小布什,卡斯特罗历经美国10任总统的任期,这些总统将他视为巨大的威胁,但始终未能摧毁他的政权。甚至在得知卡斯特罗病重的消息后,小布什总统曾经祈求:“上帝,快点带走他吧!

卡斯特罗对自己的生存能力颇感自豪:“尽管面临美国600多次的暗杀企图,我从未让防弹玻璃隔断我与我的人民。”尽管中情局在其他方面尝试破坏他的声誉,甚至在视频游戏中将他描述为反派,但这些策略并未能削弱他在古巴人民中的地位。

2011年,卡斯特罗因其生命力惊人,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为“世界上最难以消灭的人”。这一记录象征了CIA对他的暗杀行动彻底失败,并最终接受了只有时间能结束他的统治。

卡斯特罗曾豪言:“只要美国不灭,我就不死!”这反映了他对抗美国霸权的坚定立场和精神,即使这位坚强的战士成功抵抗了时间的侵蚀,也终于在2016年11月25日安详离世,享年90岁。尽管他本人已经离开,但他留给古巴和世界的精神和影响力将永远持续下去。

0 阅读:10
史在没有弦

史在没有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