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江苏女排在第八届世青赛上,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3:0的大比分击败巴西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作为主力的张锦文赢下比赛后,第一时间转身和队友抱在一起欢呼庆祝。
此时的张锦文还不知道,自己在赛场上敢打敢拼的亮眼表现,已经吸引了郎平的注意力,更不知道自己会在未来经历一段断崖式的生活。
世青赛后,张锦文被招揽进国家队,成为郎平最看重的得意门生。
那时的郎平毫不掩饰对张锦文的青睐,逢人便夸“张锦文是个天生打排球的好苗子,未来世界排坛必定有她一席之地”。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花洒事件”,张锦文或许真的可以如郎平所言,成为排坛最亮眼的一颗星。
2004年,张锦文被国家队开除,郎平公开表示:只要我还在女排一天,永远不录用张锦文。
从万众瞩目的天才到永不录用的“小丑”,张锦文大起大落的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郎平又为何如此“绝情”?
11976年,张锦文出生在江苏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虽然家里书香气十足,父母也很注重教育,但小时候的张锦文还是对学习不太感冒。
多数时候,张锦文都闲不下来,经常跟着邻居家的男孩上蹿下跳。
也许是活泼好动的孩子发育更快,张锦文自小就比同龄人远远高出一头,运动能力也比其他孩子高出一大截。
为了消耗掉张锦文过剩的精力,也有着体育老师的建议,父母就让张锦文转学进入体校。
恰逢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世界赛场上屡出佳绩,全国上下学习排球的氛围浓厚。
由此,张锦文顺理成章的和排球结下不解之缘。
在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中,张锦文的实力获得巨大提升,也愈发喜欢上排球这项竞技运动。
后来,省队教练来体校选拔人才,有着身高优势,弹跳爆发能力惊人的张锦文一眼被教练看中。
进入省队以后,张锦文丝毫没有懈怠训练,凭着强悍的身体素质和排球天赋,张锦文很快就杀出重围,成为队伍的主力队员。
省队教练曾不止一次的评价张锦文是“排球天才”。
张锦文在省队时,也确实不负众望的帮助队伍拿下了一枚又一枚奖牌。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过后,随着上一代老队员陆续退役,中国女排陷入低谷。
连续两年时间,中国女排在各大赛事上相继折戟,成绩最惨时曾跌落前八。
在女排一片惨淡的时候,彼时正在美国执教的郎平受袁伟民邀请,毅然决然的舍弃高薪生活,临危挂帅,誓要让女排重回世界之巅。
回国后,郎平看着这支“败军之师”眼中没有半点朝气和冲劲,意识到必须“大换血”,引进更多优秀人才。
于是郎平辗转在各大排球赛场上,不断寻找可塑之才。
就在这时,郎平在世青赛上发现了身强体壮,又充满热血的张锦文。
“张锦文身上那股狠劲可以点燃整个队伍,第一次看她打球时,我就能看出她是真心热爱排球,也确实在这方面很有潜力。”
郎平的看重令张锦文欣喜若狂,进入国家队以后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张锦文队友的印象里:“刚入队那会儿,张锦文就像个不会累的机器人,每天不是在训练就是在去训练场的路上。”
“她的体力比我们都要好,休息时间只有她一个人不得闲,还在一边练习,叫她去休息喝口水,她也不听,每次都摆着手说没事,不累。”
张锦文的努力和这股不要命式的狠劲,令队友大为敬佩,许多人受她影响,不服输的纷纷加练,誓要重塑女排辉煌。
在张锦文带动下,女排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但与此同时,教练的重视和队友的夸赞也令张锦文逐渐听不清内心的声音,心态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2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赛,人们本以为能看到这位排球天才的英姿,却没想到从头到尾都不见张锦文身影。
有人说是张锦文和郎平产生了矛盾。
可其实,这时的张锦文仅入队一年,天赋还没有完全转换成实力,和其他队员的磨合也不够,又怎么可能上场。
奥运会落选令张锦文很失落,同时心底也愈发渴望上场,渴望能收获他人的掌声和赞扬。
张锦文不止一次的向郎平表达参加比赛的决心,多数时候郎平都会告诉她:“再等等,你还没有准备好。”
这令张锦文感到急躁,满脑子只想打比赛,也不再踏踏实实训练。
郎平多次找张锦文谈话,讲厚积薄发的道理,让后者收敛脾气。
每一回,张锦文表面上承认错误,心底却不以为意。
此时的郎平也察觉到张锦文心态上的一丝不对。
但一方面是出于爱才,怕自己批评太狠,让张锦文从此一蹶不振,另一方面也觉得张锦文年龄还小,只要耐心引导一定能意识到错误。
然而,郎平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时的放纵反而在未来酿成大祸。
张锦文作为主力在赛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她开始变得有些飘飘然,除了郎平谁也不服。
同时,张锦文还自命不凡,认为女排全是在靠她扛大梁。
这种高傲的心态也使张锦文和其他队员产生了摩擦,但张锦文深受郎平喜爱,胳膊拧不过大腿,队员们只能把气咽在肚子里。
队友的忍让令张锦文愈发“恃宠而骄”,日常训练开始出现早退迟到现象。
郎平作为教练时刻关注着队伍的一举一动,对于队员们的矛盾和赛场上配合不紧密的情况自然是看在眼中。
她意识到继续放任张锦文可能会导致队伍分崩离析,难得的朝她发了一次火。
“排球是团体运动,你要学会合作,学会处理自己的生活,和队友和睦相处。”
郎平的苦口婆心终归是管了一些用处,张锦文确实收敛了一段时间。
可随着进入二十世纪,郎平卸任女排多次换帅,张锦文被压抑的毛病也卷土重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04年,张锦文为自己的“不可一世”付出了代价。
某次训练完毕,张锦文和队员像往常一样去澡堂洗澡。
最开始一切如常,洗到一半张锦文突然出去拿东西,回来之后却发现原来的地方已经被一个阿姨占用。
张锦文上前理论,告诉阿姨:“这里是队内私用的,不对外开放。”
阿姨不以为意,随口推脱说了两句“马上”,丝毫没有让开的意思。
其实这不过是一件小事,张锦文只要换一个花洒也不会有后续的问题发生。
但也许是长期霸道养成了习惯,又或者一旁队友投来的目光折了面子,张锦文选择了最不理智的处理方式。
她走上前和阿姨理论,想把阿姨拉开,而要说这阿姨也是一猛人,看着张锦文将近两米的身高靠近丝毫不惧,骂骂咧咧的和张锦文吵在一起。
后续的队员连忙赶来劝说,都让张锦文注意形象,赶紧闭嘴。
正常吵架时,一群人劝同一个本就容易激怒这个人,更何况还是正在气头上的张锦文。
也许一开始只是普通的争吵,但随着队友加入,情绪爆发之下,争吵升级,两人你来我往之间互相推搡。
最终,这次纷争以阿姨骨折被送进医院收尾。
事情发生第二天,张锦文“殴打”大妈导致骨折的消息被媒体大肆报道,一夜之间,张锦文臭名昭著。
张锦文也意识到错误,深感后悔,但事情发展至此,说再多也无力回天。
女排精神早已成为一种社会符号,作为承载这种精神的女排队员们,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
而张锦文在这次“花洒事件”没有向社会传递出一丝一毫正能量,直接令整个女排颜面扫地,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张锦文最终被处以开除处分,郎平得知后也没有包庇弟子。
早些年张锦文的所作所为早已磨灭了她的耐心,这次事件只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一次采访中,郎平的情绪很激动:“运动员可以没成绩,但一个人不能没有德行!以后只要我还在女排一天,永不录用张锦文!”
张锦文在排球上的大好前途被葬送,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被开除以后,张锦文处处碰壁,任何工作单位一听她的名字便以各种理由推脱不用。
往日的亲朋好久大多数断了联系,偶有见面也像躲瘟神一样,唯恐避之不及。
经历过人情冷暖之后,曾经那个“嚣张跋扈”的张锦文学会了反思。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锦文为曾经犯下的错误感到懊悔:“对不起国家对我的栽培,很后悔辜负了郎指导对我的期望……”
幸好,张锦文没有一只颓废下去,在2006年,她的身份迎来转变。
南京信息工程学院向张锦文抛来橄榄枝,邀请她成为排球教授。
成为教练以后,张锦文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看着队员们同舟共济,打败一个又一个强敌的模样,忽然回想起国家队时的经历。
“那时的郎平教练是不是也在这样看着我?”
张锦文带领队伍拿到全国大赛三连亚的成绩后,再次意识到了集体荣誉的重要性。
当媒体询问她为这支队伍做出的贡献时,张锦文淡然一笑,说道:“我做的事情很少,荣誉是属于团队的。”
如今的张锦文虽然无法亲自登上世界赛场为国争光,但她却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为中国排坛添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