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美贸易不平衡主要来自于各自宏观经济

短平快说读 2024-09-25 15:56:38

9月12日,针对旷日持久的中美贸易纠纷,IMF也看不下去,发表了调节式的研究内容。

IMF研究表明,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不断扩大的美国贸易逆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失衡的担忧,并引发了关于其原因和后果的激烈辩论。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的外贸盈余是旨在刺激出口和支持国内需求疲软的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措施造成的。一些人担心,由此产生的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中国冲击2.0”——出口激增将取代工人并损害其他地区的工业活动。

这种贸易和产业政策对外部平衡的看法充其量是不完整的,应该用宏观观点来取代。外部平衡最终由宏观经济基本面决定,而与贸易和产业政策的联系则更为脆弱。要了解全球外部失衡的模式,需要了解储蓄意愿相对于投资意愿的宏观经济驱动因素。不仅是在中国,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而美国和中国合计占全球经常账户余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宏观经济

疫情爆发之初,中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增加。最初,医疗设备出口激增,全球消费者增加了商品购买量而非服务购买量。随后,由于房地产市场大规模调整和2022年反复封锁打击了消费者信心,中国国内需求从2021年底开始大幅减弱。

由此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拖累非常显著。因为家庭储蓄率上升,投资萎缩。在中国国内需求减弱的同时,全球需求因储蓄大幅下降而得到提振——尤其是在美国,财政赤字相对于疫情前大幅增长,家庭储蓄率减半。

结果是,中国的贸易差额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至4%之间,具体取决于计算方法。这一构成既反映了进口疲软,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出口份额的大幅上升。

贸易顺差占经济产出的比重低于2000年代“中国冲击”期间的水平(高峰时期,占中国GDP的10%左右)。然而,中国现在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以至于尽管其贸易顺差相对于其经济而言较小,但其占全球产出的比重一直保持相当稳定。因此,中国贸易发展的溢出效应对世界其他地区仍然相当可观。

IMF的分析(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二十国集团模型进行程式化模拟)表明,宏观经济因素正在推动这些外部发展。这些因素包括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家庭信心低迷而导致的中国国内需求负面冲击,以及由于政府和个人支出增加而导致的美国储蓄不足冲击。

这种“宏观”观点预测的结果接近数据显示的结果。由于国内需求疲软,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增加了约1.5个百分点,接近数据相对于疫情前水平的增幅。中国国内储蓄的持续激增导致其实际有效汇率大幅贬值,与2021年以来的数据一致。这种相对价格调整支持了出口增长并抑制了进口需求。

美国的情况则截然相反。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国内需求强劲,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在模型中恶化了约1个百分点——接近数据中相对于疫情前水平的下降。

重要的是,美国国内储蓄的持续下降导致美国实际利率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国储蓄增加对全球利率的负面影响。

有两个重要的教训:

与2000年代不同,当时新兴亚洲经济体的过度储蓄导致了全球失衡并压低了世界利率,而这次全球储蓄过剩现象并未出现。中国以外的全球实际利率上升了,而不是下降了。

中国储蓄冲击对美国外贸平衡的贡献很小,美国储蓄不足冲击对中国贸易平衡的贡献也很小。两国的外贸盈余和赤字大多是国内产生的。

国内盈余和赤字需要国内解决方案,这需要适当设置宏观调控。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来自解决长期存在的国内失衡问题,例如房地产行业对经济活动的持续拖累或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试图通过外部部门刺激增长可能会面临重大阻力。中国经济规模太大,从而导致其无法从出口中产生太多增长。这也反映在IMF对中国的中期展望中,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不再是中国经济的蓝图。

更为根本的是,中国需要通过全面的宏观和结构性改革来重新平衡其经济。正确的做法是采取多管齐下的战略,包括实施一揽子政策以降低房地产行业调整的成本;以家庭为重点的需求侧刺激;以及通过改革从结构上加强安全网、减少收入不平等和改善资源配置。

对于美国来说,外贸平衡将受益于重大的财政调整。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提高间接税、逐步增加所得税、取消一系列税收支出以及改革福利计划。

补贴和产业政策

但是,那些引发贸易伙伴对中国“产能过剩”担忧的产业和贸易政策又该如何解释呢?

无论总体外贸平衡如何,国家对某些出口或进口竞争行业的支持可以促进这些行业的活动。它们还可以通过边学边做或规模经济显著提高成本竞争力。由此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这取决于该行业的规模和关键性以及补贴的规模。

全球贸易预警数据显示,中国在2009年至2022年期间实施了约5,400项补贴政策,相当于G20发达经济体采取的所有措施总和的三分之二。中国的补贴集中在软件、汽车、交通、半导体以及最近的绿色技术等重点行业。

然而,该国的制造业贸易顺差并不集中在任何特定行业,主要行业贡献者的份额一直保持相当稳定。随着出口激增,对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技术产品的补贴受到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2023年中国是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生产了890万辆电动汽车(约占全球电动汽车年产量的三分之二),出口了120万辆,使中国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出口国。但截至目前,这些出口仅占中国商品的1%左右。

IMF工作人员分析表明,这些补贴确实在相关部门产生国际贸易溢出效应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引入补贴后,中国补贴产品的出口比非补贴产品高出1%。补贴产品的进口减少,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国内替代。但估计影响不大,表明产业政策对总体外部平衡的影响有限。

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关于遗留补贴、补贴货币价值以及补贴融资和使用方式的数据,因此无法全面评估其总体影响。正如WTO最近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审查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补贴政策缺乏透明度,阻碍了对其全球影响进行全面和知情的评估,当局应采取措施解决这些数据缺口。

另外两个方面也很重要。

首先,除了中国,许多国家,如美国,正在迅速加大对产业政策的使用。新兴经济体在历史上更普遍地采用此类措施,现在仍然保留了大量此类政策。即使它们可能不是推动各国整体外部盈余的主要因素,它们仍然很重要。这些政策可能会对贸易伙伴产生相当大的负面溢出效应,削弱其他国家的竞争力和市场准入,加剧贸易紧张局势。为了避免国内和国际上出现过度扭曲,所有国家的产业政策都应局限于狭隘的目标:外部因素或市场失灵阻碍有效的市场解决方案,并与国际义务相一致。

其次,如果产业政策扭曲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则应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并应通过符合世贸组织的工具获得补救。多边贸易规则还为补贴提供了一些保护措施,允许通过多边争端解决或反补贴税进行补救。

同时,国际贸易规则中仍然存在长期存在的和最近才暴露出来的漏洞,这些漏洞是由全球价值链的出现、国家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经济体的全球重要性以及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等发展所形成的。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和国内内容条款采取单方面应对措施是错误的解决方案。它们增加了报复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破坏了多边贸易体系,削弱了全球供应链,加剧了地缘经济分裂。相反,各国政府应该齐心协力,加强这些领域的世贸组织规则和规范。

0 阅读:48
短平快说读

短平快说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