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这部剧中,明兰的堂姐盛淑兰的故事虽然着墨不多,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婚姻智慧。
剧版中,我们仅看到了淑兰在孙家的不幸遭遇,以及她最终以舍弃一半嫁妆为代价的和离。
然而,在《知否》原著中,淑兰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她的二婚生活反而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婚姻与人生的思考。
淑兰,一个端庄贤淑的女子,出身于当地的大富商之家,本应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
然而,她的初婚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场悲剧的根源,在于盛家对婚姻的“附加需求”过多,过于功利。
为了实现“自家也出一个官老爷”的愿望,盛淑兰父母忽视了孙志高的人品与孙母的刁蛮,将淑兰嫁给了这个又穷又刁的家庭。在这场婚姻中,淑兰备受欺凌,淑兰父母却教其一再忍让,最终导致淑兰在孙家度过了三年屈辱的时光。
然而,经此一劫,盛家对女儿婚事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终于明白,婚姻的本质是两个人的相互扶持与共同成长,而不是一场功利性的投资。
因此,在为淑兰选择二婚对象时,盛家将女婿的“人品好”放在了首位,进行了仔细的查访。这一改变,不仅让淑兰在二婚中获得了幸福,更让我们看到了婚姻的真谛。
一、婚姻的“附加需求”与本质需求
在淑兰的初婚中,盛家对婚姻的“附加需求”过多,导致他们忽视了婚姻的本质需求。
他们希望通过婚姻来实现家族地位的提升,却忘记了婚姻是两个人基于爱情与尊重的共同选择。这种功利性的心态,不仅让淑兰在婚姻中备受欺凌,也让盛家自己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盛家为淑兰选择了有宥阳“神童”之称的孙秀才为夫,他们只看到女婿的学识,而忽视了对女婿原生家庭和人品的考察,也许考察了,但他们可能觉得其余的都不重要,最重要是的女婿能否为盛家带来地位上的提升。
然而,在淑兰的二婚中,盛家终于回归了婚姻的本质需求。他们不再追求外在的荣耀与地位,而是更加注重女婿的人品与对淑兰的关爱。这种改变,让淑兰在二婚中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这也告诉我们,婚姻的本质是两个人的相互扶持与共同成长,而不是一场功利性的交易。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在为子女选择婚姻对象时,也会陷入类似的误区。
他们过于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却忽视了对方的人品与性格。这种选择方式,往往会导致婚姻的不幸。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婚姻的本质需求出发,去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伴侣。
二、给女儿“底气”的重要性
在淑兰的初婚中,盛家未能给女儿提供足够的“底气”,导致淑兰在婆家备受欺凌。
当淑兰回娘家诉苦时,娘家不仅不站在她一边,还要主动把她送回去,甚至还要给孙家送几个铺子示好。这种态度,无疑纵容了孙家的嚣张气焰,让淑兰在婚姻中更加无助。
然而,在淑兰的二婚中,盛家学会了给女儿“底气”。他们不再一味地忍让与讨好,而是学会了为女儿撑腰。即使淑兰是二婚,盛家也照样要“拿足了架子”,让男方感受到娘家人对女儿的珍视与疼惜。
这种态度,不仅让淑兰在婆家获得了更多的尊重与爱护,也让她的婚姻更加稳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在婚姻中缺乏“底气”,往往是因为娘家人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关爱。这种缺乏“底气”的状态,会让女孩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到欺凌与伤害。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给女儿提供足够的“底气”,让她们在婚姻中更加自信与坚强。
三、婚姻中的“分寸感”与“外圆内方”
在淑兰的二婚中,盛家学会了拿捏好与婆家的“分寸感”,进退有度。他们既不会傲慢无礼,也不会巴结讨好;既能保持矜持与尊严,又能随和与包容。
这种态度,不仅让盛家在亲家面前保持了良好的形象,也让淑兰在婆家获得了更多的尊重与爱护。
“外圆内方”是一种重要的处事能力,尤其对于因儿女婚姻而缔结亲戚关系的两家人来说更为重要。
在婚姻中,我们应该学会拿捏好与对方的“分寸感”,既不过于亲近也不过于疏远;既保持自己的原则与底线,也尊重对方的感受与需求。这种态度,不仅能让婚姻更加和谐稳固,也能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游刃有余。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处理婚姻关系时往往缺乏这种“分寸感”。他们要么过于亲近而失去了自我;要么过于疏远而产生了隔阂。这种失衡的状态,往往会导致婚姻的不幸。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婚姻中保持“外圆内方”的态度,既保持自己的独立与尊严,也尊重对方的感受与需求。
淑兰的故事不仅是一部关于婚姻的小说情节,更是一部关于人生与成长的哲理思考。
它告诉我们:婚姻不是一场功利性的交易,而是两个人基于爱情与尊重的共同选择;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给女儿提供足够的支持与关爱,让她们在婚姻中更加自信与坚强。
在处理婚姻关系时,我们应该学会拿捏好与对方的“分寸感”,保持“外圆内方”的态度。
人生中的每一次挫折与失败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盛家正是从淑兰的初婚失败中汲取了教训,才学会了如何为女儿选择更好的婚姻对象。同样地,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时,也应该学会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
只有真正理解了婚姻的本质与人生的真谛,我们才能在婚姻与人生中走得更远、更稳。
——END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