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巅上的重机枪对决,62年中印边卫反击战瓦弄战役中的重机枪

文山聊武器 2024-05-21 14:18:5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07高地的战略意义

1962年,随着中印边界争端的加剧,两国间爆发了一场尖锐的边境冲突。这场被中方称为“自卫反击战”的冲突,主要在东部战线展开,战区跨越了崇山峻岭和无数未命名的高地,其中包括了战略位置关键的07高地。

至冬初,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异常严苛,厚重的雪层和刺骨的寒风成为了战场上的又一重挑战。中印两军在这样的环境下,持续进行着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每一次冲突的背后,都是对边界线安全与稳定的争夺。

11月16日深夜,54军130师390团3营的士兵们在寒冷的高原上穿行,他们的目标是印军在07高地的防线。这块地势险要的高地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而且是东线战场的关键。07高地的控制权能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战略格局,尤其是因为它位于印军11旅库玛盎联队第6营与道格拉斯联队第4营的结合部,这使得该地点成为了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

夜色中,3营的士兵们静静接近印军阵地,尽量避免引起警觉。他们利用地形的掩护,缓慢而谨慎地推进。印军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灯光稀少的防线间断地被探照灯照亮,士兵们必须在这些光线下隐蔽自己的行动。零星的寒风中,沉闷的脚步声和装备摩擦的声音被严寒的夜风掩盖。

夜袭07高地的战斗经过

随着3营6连的1排和3排在凌晨的黑暗中向07高地的右翼发起正面攻击,战斗的激烈程度迅速升级。他们的前进受到了来自印军两个营——库玛盎联队第6营和道格拉斯联队第4营的猛烈火力夹击。印军从高地上的三个不同方向——正面、左侧和右侧高地向中方发起了火力覆盖,密集的子弹和炮弹雨使得1排和3排的前进几乎变得不可能。

由于地势的限制,中方部队被迫在离主峰约二三十米的低地区域暂时避难。在这片狭窄的空间里,士兵们必须尽可能利用每一块石头和每一个小坡作为掩体,以保护自己免受激烈的炮火和机枪扫射。这一时刻,战斗的形势对于中方来说极为不利,前进和撤退都充满了风险,而敌人的火力似乎无处不在,压制得让人几乎无法抬头。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3营中的2排的轻机枪小组执行了一次关键的战术动作。这支小组由几名训练有素的轻机枪手组成,他们负责执行侧翼支援任务。在战斗开始前,这个小组已经被分配到战场的一侧,通过一条曲折复杂的山路悄然迂回至战场的侧翼。在夜幕的掩护下,他们成功地避开了印军的主要视线和火力网,最终在1排的前方找到了一块相对较高的地形,这里可以俯瞰印军的阵地。

一旦占据了这个有利位置,轻机枪小组迅速部署了他们的56式轻机枪,并开始对印军的位置进行压制射击。56式轻机枪以其高射速和相对较高的精确度,成为战场上的关键火力点。随着机枪子弹的不断射出,印军的反应也变得越来越混乱。原本集中在正面攻击中方主力的印军,现在不得不分散部分兵力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侧翼威胁。

这种火力上的转移,为1排和3排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他们利用这一机会调整了阵地,一些士兵开始尝试小规模的突破动作,试图从被压制的区域中突围。虽然依然面临着激烈的抵抗,但2排的火力支援显著减轻了正面部队的压力,使得整个部队的战术动作开始逐步向前推进。

随着战斗的继续,印军迅速调整了策略,决心要消灭中方2排的轻机枪小组,这个小组的火力在短时间内造成了印军阵地显著的动荡。为此,印军指挥官下令部署了多挺“布伦”式轻机枪,这种在二战中广泛使用的机枪以其稳定的射速和较高的可靠性著称。这些机枪被设置在2排小组火力能覆盖的区域的反向位置,以形成有效的火力网,试图压制中方的射击点。

在夜色中,印军还组织了一个由几个班组成的步兵队伍,试图从两侧进行夹击,直接突袭中方的轻机枪阵地。这些步兵在“布伦”机枪的掩护下,分散前进,利用地形的掩护,尝试接近中方的射击点。印军的步兵在前进中不断地通过无线电保持联系,协调动作,试图找到最佳的攻击角度。

然而,中方的56式轻机枪手表现出极高的射击技巧和战斗意识。他们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形优势,准确地调整射击角度和频率,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射击效果。随着印军步兵的逼近,56式轻机枪的射手们迅速调整了射击模式,转为更为密集和短促的火力输出,确保每一波射击都能造成最大的压制效果。

在猛烈的交火中,印军步兵面对突如其来的密集火力,局势一时间变得极为不利。原本计划的有序突击转瞬间变成了混乱的撤退。印军的步兵在遭遇重重火力压制后,很多人开始寻找掩护,情况一度变得十分混乱。即便是“布伦”式机枪的射手也难以持续保持有效的火力输出,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变换位置以避免被中方的狙击。

此时,中方2排的轻机枪小组并未满足于仅仅防守,他们开始利用敌军的混乱,增加射击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扩大战术上的优势。每一发子弹的发射都精确地打击着印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这种情况下,印军的士兵们在持续的压力下开始撤退,试图重新组织防线,避免更大的损失。

谭政贵和战友的英勇表现

在这场猛烈的战斗中,印军意识到仅靠机枪的火力无法有效消灭中方的轻机枪小组,于是他们决定采取更为直接的攻击策略。印军指挥官迅速调整战术,一面集中部署了4到5挺“布伦”式轻机枪在一个优势的位置上,以此来压制中方的火力点,同时开始组织步兵部队,按照班、排的编制,准备发起一系列更为密集的地面冲击。

中方的阵地由谭政贵等三名士兵防守,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冷静和坚定。随着印军步兵队伍的逐渐逼近,他们没有选择立即以密集火力回应,而是利用敌军尚远的有利时机,通过精准的短点射,专门瞄准印军战斗队形的两翼,逐步削弱敌方的战斗力。每一次精准射击都导致印军步兵在混乱中不断向队形中心挤压,企图寻找相对安全的位置。

当印军步兵逼近到只有十几到二十米的距离时,谭政贵迅速调整战术,下令火力全开,利用56式轻机枪进行猛烈扫射。这时的敌人因为密集的队形而成为了更容易的目标。密集的子弹雨使得印军步兵遭受重大损失,无数士兵在尝试前进时被迫倒下。

此外,谭政贵指挥身边的两名士兵开始投掷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在敌军密集的队伍中爆炸,造成了进一步的混乱和伤亡。爆炸声和激烈的枪战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战场上恐怖的交响曲。号称“善战”的库玛盎士兵面对这种激烈的火力和无情的战术,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冲击中方阵地,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印军的每一次冲击都在这片狭小的战场上碰得头破血流,不仅未能突破中方的防线,反而留下了几十具尸体和十几名重伤员。这些失败的冲击不但极大地消耗了印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也展示了中方小组在极端战斗条件下的坚韧和高效。随着夜幕的深深降临,这个小小的防守点成为了战场上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地方。

经过连续数次的激烈冲突和反冲击,印军最终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的战术安排,意识到在这种高强度的火力面前,任何直接的地面冲击都可能只会带来更多的损失。

战果颇丰的瓦弄战役

瓦弄战役标志着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决定性的最后一场战斗。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中国军队展现了极高的战术技巧和坚韧的战斗意志,对印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此役中,中国军队成功歼灭了印军11旅中的多个关键部队,包括库玛盎联队第6营、廓尔喀联队第3营、道格拉斯联队第4营及锡克联队第4营。总计,这些部队的损失超过了1200名士兵,其中道格拉斯联队第4营的损失尤为惨重,仅390团3营就消灭了包括其营长在内的170名官兵。

在战斗中,中国军队不仅在地面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在空中和火力支援上也显示了优势。在激烈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击落并缴获了印军各一架飞机,这进一步削弱了印军的空中支援能力,加剧了其战场上的不利局面。除此之外,中国军队还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和弹药,包括62门各种型号的火炮和超过一百万发的子弹,这些战果显著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场火力和后续作战的持续能力。

然而,这场战役的胜利并非没有代价。在这一系列激烈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共计有752名官兵伤亡,其中包括牺牲的26名干部和172名战士,以及受伤的68名干部和486名战士。这一伤亡数字凸显了战役的激烈程度及中国军队在确保战场胜利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参考资料:来自 吕剑编著. 八千里边防 平安中国[M]. 1994

9 阅读:2968
评论列表
  • 2024-05-23 02:10

    这是我在Uc里看到与我军战史有关的唯一正常的文章,其它的不是错别字太多,就是语无伦次,逻辑混乱

  • 2024-05-23 16:56

    胡说八道

    用户15xxx60 回复:
    什么叫胡说八道???经典的“敌人不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三人战斗小组的英勇事迹就是这个时期!真实的历史往往比电影更具冲击!
  • 2024-05-24 07:35

    乱七八糟

  • 2024-05-24 09:15

    说好的重机枪对决呢?

  • 2024-05-23 17:53

    一看就是外行的AI写的,一个轻机枪小组就一挺机枪!

  • 2024-05-23 19:06

    不是传说双方都没有派出飞机,都担心战事扩大吗?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