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曾被认为有潜力取代石油,被誉为未来能源之星,被视为成为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新宠。
我国作为世界上可燃冰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一度站在了这场能源革命的风口浪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可燃冰的讨论似乎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可燃冰的潜力可燃冰也叫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特定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固态化合物,甲烷分子被水分子的笼状结构所包围。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气体冰块”,只不过这个冰块的里面装的不是普通的空气,而是可以燃烧的天然气。
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高达2.1万亿吨,比目前已知的天然气储量还多了两倍多。
特别是中国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资源,据说储量是全球之首,约达390亿吨油当量,预估能用100年。海底下藏着这么多的“能量冰块”,简直是巨大的宝藏。
但凡事有利也有弊,虽然一立方米的可燃冰能释放出相当于164立方米天然气的热量,光听这数据就让人激动不已,但它的开采成本高得离谱。
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现在中国开采可燃冰的成本大约是8元人民币每立方米。
而根据长江证券的研究分析,南海的可燃冰开采成本更是高达200美元每立方米。不过好消息是,专家预测未来这个成本有可能降到每立方米0.77元人民币。
现阶段,这个高成本确实是让可燃冰难以大规模商业化利用的主要原因。
同样是天然气,常规天然气的开采成本便宜得多,经济账一算,谁都知道怎么选。所以现在的重点就在于如何降低可燃冰的开采成本,让它能更经济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话说回来,可燃冰的潜力确实让人心动。如果能够把这个巨大的能源库开发出来,不仅能缓解能源紧缺的问题,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毕竟有了这么多的能源,很多事情都会变得简单起来。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高昂的开采成本就像一座大山,挡在了人们面前。这里可能就有会人问了,为什么会这么贵呢?
开采难题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条件。
先说技术上的难题吧,可燃冰的开采可不是挖个坑那么简单,它需要在深海或者极地的恶劣环境下进行。
深海有多深?得用上那些能承受巨大压力的钻井设备,还要有非常精确的导航系统来保证钻井的准确和安全。
不仅如此,在开采过程中,还得小心翼翼地控制提取速度和压力,防止可燃冰在提取过程中分解,否则可能会引发海底滑坡或塌陷等地质灾害。这些都对设备和操作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除了技术难题,还有环保问题。可燃冰分解时会释放大量的甲烷,而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气体,其全球暖化潜能是二氧化碳的25倍。
如果在开采过程中不能有效捕获这些甲烷,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简直是灾难性的。
另外开采活动可能会破坏海底生态系统,影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这些环境问题也是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担忧的重点。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比如,日本和中国已经成功进行了可燃冰的试验性开采。
他们采用了“降压法”和“热刺激法”等技术,通过降低压力或增加温度来促使可燃冰分解,从而释放出甲烷气体。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带来了希望。
但要确保可燃冰开采的可持续性和环保友好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比如,如何开发更高效的甲烷捕获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何改进钻井和开采设备,以降低对海底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分享开采技术和经验,推动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对这一潜在能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利用。
多个国家在可燃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球多个国家在可燃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让人们对这种潜在的新能源充满了期待和好奇。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国家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先说说我国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可燃冰的绿色可持续利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开发了一种高效的光催化甲烷卤化技术,但简单来说,就是找到了一个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法来利用可燃冰。
这项技术为可燃冰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或许能大大降低开采成本和环境影响。
接着是日本。日本在可燃冰的开采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已经成功进行了海底可燃冰的试验性开采,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商业化开采。
尽管这个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但日本的研究显示出国产碳基能源的巨大潜力。可以说,日本在这条路上走得又快又稳。
再看看美国。美国也不甘示弱,积极参与可燃冰的勘探和试采工作,特别是在阿拉斯加北坡进行了陆上甲烷水合物开采试验。
美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长期的生产试验场地,这为未来大规模商业化开采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见,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将继续推到全球可燃冰技术的发展。
不仅是这些大国,全球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可燃冰的勘探和试采工作,包括加拿大和印度等国家。
这说明,可燃冰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正在受到全球范围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环境影响的不断评估,可燃冰的开发前景将越来越清晰。虽然目前仍存在不少技术和环境挑战,但各国的努力和创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未来的能源战略与可燃冰的定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能源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
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因其零排放和可持续性,正逐步取代化石燃料成为主流。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猛增了近50%,这是过去二十年里增长最快的一年。
特别是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增长了惊人的116%,风电也涨了66%。这样的增长速度,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预计到202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将继续大幅增长,太阳能光伏和风电将占新增发电能力的96%。
为什么呢?因为在大多数国家,太阳能和风电的发电成本已经低于化石燃料和其他非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简单来说,绿色能源不仅环保,还省钱。
这一显著的增长趋势表明,未来几年全球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革。
在这样的趋势下,可燃冰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作为一种清洁的碳氢化合物能源,可燃冰在理论上具有较低的碳排放,因此被视为过渡能源的一个潜在选择。
尽管可燃冰具有巨大的能源潜力,但其开发利用必须谨慎进行。一方面,需要不断优化开采技术,降低环境风险;
另一方面,也需要评估其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的定位。
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全球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共识加强,可燃冰的开发优先级可能需要重新考量。
2017年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试采成功意味着可燃冰资源的商业化开采有了实际的可能性,这将极大地缓解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能源供应瓶颈问题。
我国的能源需求巨大,而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一直是个大难题。
以后有了可燃冰这个新宝贝,能源供应的问题有望得到大幅改善。特别是在南海这个能源宝库中,丰富的可燃冰资源一旦能被商业化开采,将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将改变传统能源出口国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控制。
大家都知道,中东国家长期以来依靠石油资源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石油几乎成了这些国家的命脉,掌握着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但是,如果可燃冰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采,那么这些国家的能源出口优势可能会受到挑战。
想象一下,一个拥有庞大可燃冰资源的国家,突然间成为了能源市场的新宠儿,那传统能源出口国的地位自然会受到冲击。
可燃冰的开发还可能影响到东海、南海等地区的海洋权益争端。大家都知道,这些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随着可燃冰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相关国家对于这些海域的争夺也会更加激烈。这不仅是能源资源的争夺,更是国家间利益的博弈。
如果我国能够在这一领域持续领先,不仅能够巩固自身的能源安全,还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占据更多的话语权。
这样一来,我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将大大提升,对传统能源格局形成新的冲击。
未来可燃冰是否能成为主流能源,将取决于其经济性、环境影响以及与其他能源形式的竞争力。
只有在全面评估其环境影响和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才能明智地决定可燃冰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角色。
参考资料如下:
【1】中国可燃冰未来政策规划明显,开采成本较高,但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
【2】中国科大在可燃冰绿色可持续利用领域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