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伯邑考入朝歌为父赎罪的原因

江明月好 2023-12-10 19:05:08

《封神演义》中的伯邑考是西伯侯姬昌的长子,在文王离开西岐的时候,西岐政务都是交给伯邑考处理的。所以伯邑考是姬昌的继承人,如果伯邑考没有死,那么西周的继承人就是伯邑考而不是姬发。伯邑考不畏艰险前往朝歌救父而遇害的结果深深感动了许多人,成为仁孝的代表,所以他死后被封为北极紫微大帝,成为与长生大帝、勾陈大帝、后土大帝并列的辅助玉帝的天庭四御之一。

在纣王的纵容下,妲己和费仲害死了姜皇后。姜皇后死了之后,纣王才想到姜皇后的父亲是东伯侯姜桓楚,一旦姜桓楚得知自己的女儿遇害很可能会起兵作乱。姜桓楚掌控东方二百诸侯,一旦作乱,纣王还是有些担心的,所以费仲尤浑出了个主意:把四大伯侯都召到朝歌,然后一起处死,杀猴儆鸡,震慑天下诸侯,防止诸侯作乱。于是纣王便下旨,要求四大伯侯进朝歌商议国政。

西伯侯姬昌接到旨意之后,便利用先天数卜了一卦,知道自己有七年之灾,但没有性命之忧。于是姬昌临行前做了一番安排,长子伯邑考监国处理政务,并且嘱咐伯邑考自己会有七年之灾,不得前往朝歌解救自己,只需要在西岐处理好政务,七年之后自己自然会平安返回。姬昌前往朝歌,之后果然被囚羑里。伯邑考则在西岐处理政务,七年将近的时候,伯邑考待不住了,他想要去营救父亲姬昌了。

伯邑考为什么不听从姬昌的安排执意前往朝歌呢?姬昌临行前已经明确告知伯邑考不得前往朝歌,自己七年之后就会安全归来,伯邑考为什么不等到七年之后姬昌自己安全归来呢?大夫散宜生在伯邑考临行前进行了劝阻,觉得文王已经说过七年之后就可返回,如果伯邑考不放心可以派一官员前去探望,没必要亲自前往。但伯邑考没有采纳散宜生的意见,而是说书:

“父王有难,七载禁于异乡,举目无亲;为人子者,于心何忍!所谓立国立家,徒为虚设,要我等九十九子何用?我自带祖遗三件宝贝,往朝歌进贡,以赎父罪。”

从伯邑考的话来看,伯邑考就是单纯的想要尽孝,觉得父王被囚七年而没有儿子在身边尽孝太过凄凉,所以才决定前往朝歌为父赎罪。但对比史书记载,伯邑考其实是别无选择。

那么为什么说伯邑考是别无选择呢?《太公金匮》中记载,文王提到长子伯邑考时说:“天下失道,忠谏者死。予子伯邑考为王仆御,无故烹之,囚予于羑里,以其羹歠予。”也就是说文王被囚于羑里的时候伯邑考是在给纣王驾车,所以纣王才能无故杀了伯邑考并把他做成羹给文王吃。而伯邑考之所以在给纣王驾车,很可能他是西周交给殷商的人质,这也说明殷商时代可能就有了用人质控制附属方国的制度。

伯邑考在殷商作为人质能够给纣王驾车,说明那个时代的人质管理很松散,还可以从事一些工作。伯邑考做人质与在自己国内当官差不多,也有自己的工作内容,可能除了不能返回西周也是很自由的。这样的人质管理方式不像战国时期的人质,战国时期的人质基本上都处于软禁状态,管理得很严格。同时伯邑考作为文王长子年纪应该也不小,很可能是一个中年人,并不像原著中那样是一个容颜俊美的年轻人。

原著中伯邑考仅仅因为仁孝就前往朝歌救父而被纣王杀害做成了肉饼,这样的品德是后世礼法大力提倡的,所以才会被封为紫微大帝。历史上伯邑考是因为他本人在殷商做人质遇害的,与他是否仁孝关系不大。而民间能够记住的却只有《封神演义》中的那个一身正气的伯邑考,这是依据道德规范重新创造出来的典范人物,寄托了我们对仁孝精神的向往。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