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菜场买菜时,听见几位老邻居在凉亭里议论纷纷。住在三单元的张大姐抹着眼泪说:"我那西安交大毕业的儿子,又在屋里摔东西了。"这话让在场的老街坊们都摇头叹息——十年前那个背着书包神采飞扬的状元郎,如今竟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宅男"。
记得刚搬来小区那年,张家儿子才上小学。每天清晨六点就能听见他在阳台上朗读英语,周末背着画板、小提琴赶兴趣班的身影,成了整个小区教育孩子的标杆。谁能想到这个被兴趣班填满童年的孩子,会在而立之年变成"啃老族"?
张家的情况在咱们这代人中并不少见。现在四十岁上下的家长,哪个不是拼了命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张大姐夫妻都是高知分子,丈夫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她自己在外企当部门主管。儿子三岁开始学英语,五岁学编程,家里书架上摆满了《时间简史》《国富论》这样的"神童标配"。
"那时候总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张大姐说起往事眼圈又红了,"他十岁生日要买限量版球鞋,我连夜开车去省城专卖店排队。中考前说想要天文望远镜,他爸二话不说就买了台德国进口的。"
可正是这种"要星星不给月亮"的养育方式,埋下了隐患。去年春节我去张家送饺子,看见那个曾经摆满奖杯的书房,如今堆着十几个外卖餐盒。已经三十出头的男孩穿着高中校服裤,头也不抬地打着游戏,和墙上挂着的毕业照判若两人。
这样的故事正在无数家庭上演。北京师范大学去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里,25-35岁青年中有13.7%处于长期居家状态。这些年轻人有个共同特点——都来自中产以上家庭,父母当年都是"鸡娃"大军的一员。
我侄子所在的高中就出过这么件事:有个高三学生因为月考排名下滑十位,竟然在考场割腕。后来才知道,这孩子从小到大的考试从来没出过年级前三。他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家里光是历年真题就装了三个书柜。
"现在想想,我们给孩子搭的哪里是阶梯,分明是玻璃罩子。"在中学当班主任的老同事李老师说,"这些孩子没经历过风雨,等真遇到挫折时,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突然被扔到野地里。"
【寒门学子为何能逆袭】说来也怪,反而是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更有拼劲。记得前年考上清华的农村娃小庞,父亲精神残疾,母亲瘫痪在床。这孩子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先给母亲擦身喂饭,再骑半小时自行车去县城上学。去年春节他回母校演讲时说:"我知道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这股劲儿撑着我翻过无数道坎。"
四川大凉山走出来的陈时鑫博士更让人佩服。这个背着竹篓采蘑菇长大的孩子,如今在香港做人工智能研究。有记者问他动力从何而来,他指着胳膊上的冻疮疤说:"每次想偷懒,就想起冬天骑车上学时,冷风像刀子割在脸上的滋味。"
这些孩子身上有股子"饿劲儿"。就像咱老一辈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知道生活不易,反而更能抓住机会。反观现在很多城里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反而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说到这儿,想起航运大亨赵锡成教育六个女儿的故事。别看赵家资产过亿,几个千金上学都是坐校车,零花钱要拿发票报销。大女儿赵小兰当上美国部长后回忆,小时候每天要负责倒全家垃圾,妹妹们轮流刷马桶。
"父亲常说,公主的身子要有丫鬟的手。"赵小兰在自传里写道,"我们姐妹的钢琴课、马术课从来不曾间断,但家务活也必须自己完成。"这种"富养精神,穷养习性"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六个常春藤毕业的行业精英。
对比现在很多家长,孩子摔个跟头就急着去扶,作业不会写就找家教,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像没上发条的钟表,看着光鲜亮丽,却走不动长远的路。
【给孩子留把登山的杖】邻居张大姐最近开始带着儿子做公益,每周去福利院照顾残疾儿童。她说看着那些先天不足还在努力活着的孩子,儿子终于主动说了句:"妈,我比他们幸运多了。"
这事让我想起心理学教授贺岭峰的话:"现在的家长像在给孩子造电梯,却忘了教他们怎么爬楼梯。"我们总想帮孩子规避所有苦难,却不知正是那些沟沟坎坎,才能磨出脚底的茧子。
建议家长们可以试试这些方法: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打印室堆积如山的文件,去菜市场观察摊贩如何起早贪黑;把家庭旅行改成山村助学,让孩子教留守儿童认字;甚至简单到让孩子负责全家一周的买菜开支,他们自然就懂得"钱难赚"的道理。
【结语】
老话说"惯子如杀子",这话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更显精辟。给孩子买最新款的手机,不如送他一本《平凡的世界》;报再贵的兴趣班,不如带他去建筑工地看看晒得黝黑的工人。
真正的富养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培养孩子"摔倒了能自己爬起来"的韧性。就像种庄稼不能光施肥,还得让麦苗经历风霜。愿我们的下一代既能享受阳光,也能扛住风雨,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