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漂亮的“老山十姐妹救护队”,如今怎么样了?

浅笑似水流年 2024-12-31 09:52:22

这支“老山十姐妹救护队”,在战火中拼命救人,结果退伍后却鲜有人提起她们的名字,凭什么?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背后逻辑很简单:越南不安分,侵占边境,欺负百姓。中国呢,忍无可忍,教训对方是必须的。可谁想到,五年后越军又来了,死守老山、者阴山,搞得边境鸡犬不宁。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中国军队再次出击,这一仗从1984年打到了1989年,史称“两山轮战”。在这场战役中,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女兵组成了“老山十姐妹救护队”,成了战场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老山十姐妹”的贡献被主流叙事忽略了

战争讲究的是胜负,讲究的是战果,主流叙事里,冲锋陷阵的男兵是焦点,步步为营的战术是重点,而救死扶伤的幕后工作呢?往往被放到了次要位置。这并不是说她们不重要,而是医护工作在公众的印象里,没有直接决定战场走向的“戏剧性”。但实际情况呢?这些女兵不仅是医护人员,还是心理医生、后勤保障员,有时候甚至得冲到前沿阵地救人。比如赵慧和浦秀娟,面对重伤员时,连膝盖跪烂、血流满腿都不在意,光是这种拼命劲儿,就足够让人敬佩。可她们的事迹,当年在战地颁发了三等功,后来呢?媒体鲜有提及,纪念活动里也少见她们的身影。她们的名字,淹没在了历史的大背景里。

2. 性别偏见让她们的作用被低估

不得不说,那个年代的军队和社会对女性的认知还比较传统。尽管“老山十姐妹”在战场上表现得不输男兵,但还是有人觉得她们只是“战地的点缀”。甚至有男兵拿她们的存在当“心理安慰”,认为她们的出现是为了增添战场的“人情味”。这种偏见不仅体现在战时,也延续到了战后。她们退伍后,有的转业到了地方,有的成了普通职员,而她们的战地经历,没给社会留下多少深刻印象。浦秀娟从银行小职员干到骨干,赵慧在医院坚守一线多年,可她们的军功,并没给她们的职业生涯带来太多加持。这种性别偏见,让她们的贡献被长期低估。

3. 个体命运的悲喜剧让人唏嘘

战场是残酷的,退伍后的生活也未必轻松。队长赵慧荣立一等功,后来继续从医,成了妇产科专家,算是一个励志典范;而徐小红呢?她在战场上目睹恋人茅征华牺牲,退伍后开了公司,事业有成,但那段战地的初恋,成了她一生的伤痛。至于其他人,有人转业成了个体户,有人默默无闻地在地方工作,还有人去向不明。她们的命运,和许多普通退伍军人一样,带着一股时代的无奈。战争结束了,但她们的生命轨迹,早已被那段经历深深影响。

“老山十姐妹救护队”是特殊的存在,她们用行动证明了:女性在战场上同样可以贡献力量。但她们的故事被历史低估,既有主流叙事偏向的原因,也有性别偏见的影响。她们的命运,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或许,我们应该记住她们,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战士”,而是因为她们为国家、为战友做出的牺牲,绝不比任何人少。

0 阅读:0
浅笑似水流年

浅笑似水流年

浅笑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