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对称俄罗斯为“侵略者”,俄媒:乌克兰或在进行地下核试验

愤怒的子弹 2025-02-23 14:05:53

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之际,西方阵营的“剧本”突然上演了一出“反转剧”——美国不仅拒绝在G7声明中将俄罗斯称为“侵略者”,还悄悄“冷落”了联合国的“挺乌”决议草案。更戏剧性的是,俄媒突然抛出一个爆炸性猜想:乌克兰一个月内两次地震,疑似在进行“地下核试验”!这一连串操作背后,究竟藏着多少暗流?

▲往年的G7峰会上,美国都会“带头”谴责俄罗斯

过去三年,每逢俄乌冲突周年日,G7都会集体发声痛批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但今年,剧本突然改了台词。英国《金融时报》爆料称,美国今年坚决反对在G7声明中使用“俄罗斯侵略”一词,理由是“不能把俄乌相提并论”。更让欧洲盟友“心凉”的是,美国还拒绝共同发起联合国支持乌克兰的决议草案,甚至要求淡化战争性质,将其描述为“乌克兰冲突”。

“这简直是背叛!” 一位欧洲外交官私下吐槽。要知道,去年G7声明可是五次点名俄罗斯“侵略”,如今连“侵略”二字都成了敏感词。美国国务院的官方表态也悄然变化——国务卿鲁比奥与俄外长拉夫罗夫会谈后,通篇只提“乌克兰冲突”,绝口不提“侵略”。这种“语言游戏”,显然不是偶然。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团队的动作。泽连斯基原本计划与特朗普的乌克兰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召开联合记者会,结果被美方临时叫停。随后,特朗普公开炮轰泽连斯基“无能”,称他“三年前就该结束战争”,甚至嘲讽这位总统是“未经选举的独裁者”。泽连斯基也不甘示弱,回怼特朗普“活在虚假信息里”。美乌这对“昔日盟友”,如今俨然成了“互撕对手”。

▲美俄代表团在沙特举行闭门会谈

就在美乌关系降温的同时,美俄互动却悄然升温。2月18日,美俄代表团在沙特举行闭门会谈,议题直指乌克兰停火。尽管双方未透露细节,但特朗普一句“想让俄罗斯重返G7”的表态,直接戳中了欧洲的敏感神经。

“这是要把欧洲当空气吗?” 德国《明镜》周刊愤愤不平。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当年没把俄罗斯踢出G8(现G7),或许乌克兰危机根本不会爆发。他甚至放话:“普京肯定想回来!”对此,俄方倒是淡定——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回应称,G7早就“过时了”,俄罗斯更看重G20这种“真能办事”的平台。

欧洲的焦虑不难理解。美国一边拉着俄罗斯谈停火,一边冷落欧洲盟友,这种“跨大西洋裂痕”让欧盟如坐针毡。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多次呼吁“欧洲战略自主”,甚至提议“派兵乌克兰”,显然是对美国“撂挑子”的应激反应。

▲俄罗斯媒体《第三次世界大战》2月19日的报道

正当美俄欧乌四方博弈白热化时,俄媒突然抛出一颗“震撼弹”:乌克兰波尔塔瓦地区一个月内两次地震,震中高度重合,疑似乌军在进行“地下核试验”!消息一出,全球哗然。

“乌克兰要造核弹绝地反击?” 俄媒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乌克兰曾继承苏联上千枚核弹头,但在1994年签署《布达佩斯备忘录》后全部销毁,换取美俄英的安全保障。如今俄乌冲突陷入僵局,乌克兰国内确有激进声音呼吁“重新拥核”。但现实是——乌克兰既没钱也没技术重启核计划。俄媒的“猜想”,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战。

不过,这招确实戳中了西方的痛点。若乌克兰真搞核试验,等于自毁国际信誉,还可能招致制裁。但俄媒的真正目的,恐怕是渲染“乌克兰危险”,为其军事行动制造借口。毕竟,俄方一直指责西方“武装乌克兰”,而“核试验”传闻无疑能进一步煽动恐慌。

▲特朗普可不会一直给乌克兰“送钱”

面对美国的“撤退”、欧洲的“分裂”和俄罗斯的“高压”,乌克兰的处境堪称绝境。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已跌至4%,前线士兵疲惫不堪,西方军援也因美国国会扯皮而迟迟不到位。更糟糕的是,特朗普可能随时彻底切断对乌援助,迫使基辅接受“城下之盟”。

但乌克兰并非毫无筹码。近期,乌军使用无人机频繁袭击俄后方炼油厂和军事设施,试图以“非对称战术”消耗俄军资源。此外,泽连斯基仍在争取更多国际支持,甚至喊话中国“发挥调停作用”。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冲突,反对火上浇油。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国多次呼吁停火止战,强调“安全不可分割”——这既是对北约东扩的回应,也是对乌克兰危机的根本性思考。

▲这场冲突,不知不觉已经持续了快三年的时间

俄乌冲突三周年之际,各方博弈已进入深水区。美国的“战略收缩”、欧洲的“分裂焦虑”、俄罗斯的“以战促谈”、乌克兰的“绝地挣扎”,再加上“核试验”传闻的推波助澜,让局势愈发扑朔迷离。

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再次印证了“阵营对抗没有赢家”的道理。我们坚持劝和促谈,既反对“拱火递刀”,也警惕“核扩散”风险。正如外交部所言:“冷战思维只会带来灾难,对话协商才是正道。”至于俄媒的“核试验猜想”,不妨一笑置之——毕竟,把地震和核试验扯上关系,这脑洞开得比好莱坞编剧还大。

0 阅读:8
愤怒的子弹

愤怒的子弹

冲上云霄,掌握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