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影视剧翻拍都逃不过被“审判”。
尤其是“四大名著”,
胡玫的力作《红楼梦》一经上映就被“骂”。
这势头竟然比当年李少红版的更盛。
从剧情到演员,
网友几乎“骂”了个遍
票房惨淡,口碑下跌。
名著经典几乎“毁于一旦”。
胡玫甚至亲自下场挽回声誉,
但都无济于事。
打磨了长达十八年的电影到底烂在哪里?
1自新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以来,
网友最先关注的还是“林黛玉”的扮演者。
张淼怡便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焦点。
与原著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描绘相比,
张淼怡的形象似乎并不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
有网友直言:
“曹雪芹:早知她要演,我就不写了。”
更有网友说她其实不算丑,
一看就不是有书卷气的大家闺秀,
更像是后厨王大妈的干女儿。
要知道在曹雪芹的笔下,
林黛玉算得上是天仙女子了。
胡枚导演选择让一个牙都不齐的宽眼距小姑娘出演名角,
还硬要夸其好看,
试图让观众为她的审美“买单”,
网友压根就不买账。
不仅如此,张淼怡的气质也被质疑与林黛玉大相径庭。
原著中的林黛玉是才情出众、敏感多思的佳人,
张淼怡的对人物的理解却未能精准捕捉到精髓。
特别是她在宣传活动上的发言,
更是被指责为“无脑发言”。
张淼怡被问及关于林黛玉角色的理解时,
她竟然将林黛玉视为一个想要挑战传统、离经叛道的人物,
这样的理解无疑与原著中林黛玉的温婉、
才情以及多愁善感的性格大相径庭。
原著中的林黛玉,虽生于官宦世家,
却因早年丧母、寄人篱下而性格敏感多疑,
她的才情与美貌并存,
却也因此遭受了更多的情感波折。
她对于爱情的执着与追求,
还有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
都使她成为了一个极具魅力的悲剧性人物。
然而在张淼怡的理解中,
这些深刻复杂的内心世界似乎都被简化为了一种对传统的反叛与挑战。
这样的解读不仅肤浅,
而且严重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内核。
没有人物内核的支撑,
演好林黛玉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张淼怡的塑造下,
这个封建时代下的悲情人物也失去了韵味。
无法体现出林黛玉超然物外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和陈晓旭的演绎相比,真是“高下立判”。
2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演技与态度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对角色有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才能在表演中做到自然流畅、情感真挚。
从张淼怡的表现来看,
显然她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她对于林黛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
在表演中也缺乏对人物的专注与投入,
没有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化,
整个角色显得空洞无物、缺乏灵魂。
陈晓旭则以其细腻入微的表演深入人心,
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难以超越的经典。
陈晓旭不仅在外形上与林黛玉相似度极高,
更在演技上展现了林黛玉那种才情出众、敏感多思的特质。
陈晓旭的演绎就像是让角色从书中走了出来,
一颦一笑都让人难忘。
但其实在历代林黛玉的扮演者中,
她并不是长的最好看的。
就连导演王扶林都说陈晓旭是“最丑”林黛玉。
但当时导演要求一定要贴合原著,
就算演得再好,形象不符合也果断弃之。
于是陈晓旭走进了名著中,
成就了“林黛玉”的绝唱。
后来蒋梦婕的饰演也难以翻越上一版本的林黛玉了。
她的演绎与林黛玉的病态美有一定差距。
在表演上也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
因此,当张淼怡版的林黛玉出现在观众面前时,
自然难以避免与陈晓旭进行对比,
结果当然是“小巫见大巫”。
她自己也在平台发声,
表示有晓旭老师珠玉在前,自己无法企及。
其实张淼怡的长相单拎出来清纯可人,
演个青春校园偶像剧也吸了不少粉,
只是和林黛玉郁郁寡欢的形象反差甚大。
林黛玉不仅自带一股清冷的美,
而且身上极富灵气,
有种清冷孤傲的贵气感。
此外,原著中的林黛玉是一位“病美人”,
身量纤纤,眉目间我见犹怜。
在具体的表演中,
张淼怡也没有抓住林黛玉的这个特质,
没有了神韵、聪明伶俐之感的林黛玉,
便只是个空壳。
所以观众不满意张淼怡饰演的林黛玉也是情有可原的。
观众心中的林黛玉早就无法被取代了,
但电影的失败也不能都归于演员身上。
3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
胡玫坐不住了,
接连发声表明自己为了这个作品煞费苦心,耗尽心血。
但在观众眼里也只是“嘴硬”。
先在平台上说自己苦心孤诣打造的电影,
不应该被苛刻对待,
怒斥有人心怀深仇大恨,
用AI恶意给电影差评,
以至于要起诉。
还晒出自己的高光作品集图片,
包括《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高分剧,
表明自己代表作都拿得出手,
作品说明一切。
甚至还晒出张淼怡饰演林黛玉的剧照,
质问观众这个妹妹真的很丑吗?
无疑是把演员推上风口浪尖,
让大众“审判”演员美丑。
这一电影扑的彻底,
也证明了她有江才郎尽的一天。
但哪个导演没有拍过烂片?
被质疑是表达者的宿命。
只是这个电影改编的确实离谱。
为了在短短的两小时内拍完120回,
导演和编剧集体“文思泉涌”。
用尽可能贴合原著脉络,
毕竟原著叙事庞大琐碎,线索又多又细。
而这部电影把原著东拼西凑,成了个“四不像”。
时间线堪比乾坤大挪移,
故事进度快得像电影解说。
大多人物出场不超五分钟,
“刘姥姥进贾府”、“元春省亲”、
“宝钗扑蝶”、“黛玉焚稿”等等都在一分钟内了事,
观众看了跟跳戏一样难以代入。
剧情中还设计了贾府侵吞挪用林如海给林黛玉的巨额遗产,
修建了大观园这件事。
但只是略微带过,没有详细演绎。
林黛玉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如何举步维艰的,
都没有解释,显然脱离了原著内核。
而且剧情的时间线还都是错乱的。
当贾琏和王熙凤探讨从林家拿回来多少银子的时候,
秦可卿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提着灯笼走夜路,
转头还被贾珍拉走强行占有了。
原著第六回刘姥姥一进大观园,
十七八回元妃省亲,
三十九到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进大观园。
而这个电影将刘姥姥两进荣国府放一起,
姑且是因为时长所限,
但她进大观园的时间竟然发生在元妃省亲之前。
魔改得毫无厘头,脱离原著逻辑。
而这就是导演美名其曰打磨了十八年的作品,
这十八年她都做什么了?
4早于2006年,胡玫开始筹划将《红楼梦》影视化,
过去这些年中,剧本写了五六十稿,
时长历经多次调整,电影叙事顺序也较前作有所变化,
电影体量从三部减至两部在再到将精华全然浓缩在116分钟里。
甚至为了寻找贴合的演员,她们面试了数万人。
胡玫及团队曾辗转上海、苏州、杭州一带面试大量新人,
希望最终能够找到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演员。
最终边程、张淼怡和黄佳容等新人入选,
经过长期训练才正式踏入片场。
海选来的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4岁。
剧组把他们全部聚集在一起,
按照每个角色1:3的比例进行培训。
前后接近9个月的训练里,
他们不仅要学习琴棋书画、文学哲史、礼仪坐态,
还要从呼吸方法开始学习如何表演,
以及学习传统双面绣等非物质文化。
“确实挺艰苦的。”胡玫回忆,
汇报演出时,在场的人几乎都哭了,
宝黛读书、宝钗扑蝶、黛玉葬花.....
一众新人演员联手奉献了名场面的全新演绎。
剧组还邀请了大量年轻设计者,
让他们在传统古典的美学基础上进行现代美感的创作,
从人物服饰、色彩款式、到材质绣法和穿着方法,
同样尽可能令年轻人产生共鸣。
尽管这样,最后的成品还是白费了这十八年的付出。
其实观众不是想要拒绝翻拍,
而是不想要再继续看到影视行业几次三番拿出名著热度,
做出一些毁掉经典的事情。
北京日报官媒甚至发声:
“翻拍经典不能一代不如一代”。
要真正理解“辛酸泪”,用心表达“其中味”,
才能经得起讨论审视,成为经典身后的一抹亮色。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
87年陈晓旭版本的林黛玉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无可撼动。
除非有影视创作者细细研读原著,敬畏文学,
将人性,社会与命运的悲剧呈现出来,
影视行业必定再续繁荣
到目前来说,除了陈晓旭的林黛玉,别的都是些啥啊,群魔乱舞
憋了18年就放出来个这?
支持该观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