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图的两大缺憾:印度洋出海口和日本海出海口,没能掌握手中

维达说 2024-02-15 02:07:03

说起我国的疆域,背靠世界最大陆,以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列世界第三;面向世界最大洋,拥有473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可以说已经占尽了东亚几乎所有的“好地”。要说美中不足之处,那便是我国虽然海岸线漫长,但东北缺少日本海出海口,西南缺少印度洋出海口,使我国东部尽管面向太平洋,却深受外围“岛链”的限制,导致在海权时代处处被掣肘。

近代海权丧失,海疆不宁

要知道,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有发达的河湖水系,在经过秦汉和唐宋两个发展高峰之后,中国的造船技术、工艺和航海技术在明朝就达到顶峰,多项造船技术堪称世界第一。中华帝国在收获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最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在海洋文明中结出硕果。但古老的中国终是以陆地文明著称于世,海洋文明一直被陆地文明的光辉所遮蔽。

尽管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极盛,但从15世纪以来就开始每况愈下,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北洋海军创建也只是三个越来越低的波峰,而每个波峰之后,则是庸碌并充满屈辱的波谷。当西方开启大航海时代时,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却从中国的手里滑落,最终中国东部的万里海疆,开始动荡不宁。

因为制海权,就是一个国家控制大海的能力,缺乏贸易支撑的制海权终归要失落。而一个面向大海,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国家,若不能控制海洋,不能在海上自由地活动,那么,海洋给它带来的更多是遗憾和痛苦,而不是财富和幸福。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无疑一再证明了这点。

但我们可能并不知晓的是,早在160多年前,我国东北曾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有着广阔的出海口、漫长的海岸线和一个比台湾岛、海南岛大得多的岛屿——库页岛,还有在沿海星罗棋布的岛屿。沿海岸线上分布着多个优良的适宜建造海港的海湾,从这里出发可以直接航行到俄罗斯、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可穿越太平洋,到达加拿大、美国的西海岸…。

割让外东北,日本海出海口之殇

这些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在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被确定下来,而且这个版图在1718年的清康熙《皇舆全览图》中也被清晰地标示出来。当时这片土地还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归属吉林将军管辖,疆域的北部和东部都直抵海洋,黑龙江口外的库页岛也在辖区内,是清朝时中国最大的沿海省份。

可惜的是,随着沙俄完成对楚科奇半岛的开拓,白令海峡在一定程度阻挡了沙俄继续在高纬度针叶林地带的扩张,于是调头南下入侵外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就成了沙俄的既定目标,于是1852年(咸丰二年),沙俄侵占库页岛,六年后又通过《瑷珲条约》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但国土沦丧并未结束,之后仅仅两年也就是1860年,沙俄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不但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而且还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接下来清廷在与沙俄进行了乌苏里江口向南至图们江口的一系列勘界立碑,又损失部分领土,吉林这个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变成了望洋兴叹的内陆省,距日本海最近处不足3公里。

清缅战争惨烈结束,印度洋出海口成梦

至于西南方向的印度洋出海口,虽然历朝历代在这个方向上并未有多少建树,但还是做出过努力。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清缅战争(1762年-1769年)。尽管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以清军自卫反击缅甸入侵云南为开端,是一场围绕中缅边境地区领土控制权发生的战争,并非是主动的开疆拓土行为,但还是在西南方向的经略上做出过行动。

但很可惜,由于乾隆帝过于低估缅甸贡榜王朝的实力,只是觉得对方是“南荒小夷”,再加上不了解缅北地区的复杂地形和热带瘴疠的危害之大,导致整个战役中尽管都是清军以少对多保持攻势,但却损失巨大,甚至因水土不服致病丧生的人数比战斗中牺牲的数量还多。

同时当时缅甸的贡榜王朝属于新兴的东南亚一霸,已经横扫东南亚,向西北吞并阿霍姆王国和曼尼普尔王国(今印度东北部),向北收服掸族土司(今缅北),向东吞并南掌(今老挝),向南灭掉四百年历史的暹罗(今泰国)大城王朝。甚至面对法国殖民者,都战胜并俘虏了数百人。

明朝取代元朝,平定云贵后,缅甸阿瓦王朝册封为缅甸宣慰司,每年向宣慰司征金六百两。

而当时的中国,虽然清缅战争发生在清帝国的强盛期,但对于直面战场的云贵地区而言,刚完成“改土归流”不过三十余年,对云贵地区的掌控还不如内地地区。至于改土归流,作为元朝时在西南地区实行的“自治”制度,云贵地区在土司治下,土地和人民皆为世袭所有,土司集一个地方的军政、司法、财政为一身,掌握着当地人的生杀大权,相当于“土皇帝”。

所以在明朝时,西南地区多次发生土司叛乱,比如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就是明神宗派了24万大军才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反叛,所以在清朝雍正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前,明清对西南地区的掌控实属有限。直到1726年(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奏取消土司制度,改由中央委派的流官直接进行管辖,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制度。

“改土归流”直到1731年(雍正九年)基本实现,之后又进行了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事项。可以说,改土归流后,清廷才算真正完成对西南地方的直接有效管理。所以当乾隆帝打响清缅战争时,后方根基尚且不如内地稳固,清缅战争4年后,也就是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发生的大小金川再次叛变也反映出了这点。

于是种种因素下,在整个清缅战争四次战役中,前三次都是清军战败而归,即便是第四次战役也是一个不输不赢的对峙局面,被一些近代学者称为清朝最为惨烈的边境战争。最终双方前线将领均无心恋战,在没有奏明各自主上的情况下私自议和停战。所以清廷对西南方向的缅甸并非没有做过经略,只是“拿不下”罢了。

额外一提的是,清缅战争虽然结束得并不光彩,但却改变了中南半岛的格局,一来缅甸贡榜王朝被极大削弱,二来原本已经被覆灭的暹罗由于缅甸撤军,得以在华裔将领郑信的率领下成功复国,建立了吞武里王朝,成为泰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最终缅甸在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版图缺憾,合作弥补

于是在西南久攻不下,近代又割让外东北10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情况下,印度洋出海口和日本海出海口便成了中华版图的两大缺憾。日本海出海口的缺失,深刻影响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参与到东北亚经济圈,以至于经济水平长期落后于辽宁省,落后于东部诸省,甚至还不如西南的云贵。

至于印度洋出海口的缺失,影响则更加深远。一方面中国从波斯湾和非洲进口的石油和各类矿产均需经过马六甲海峡漫长的海上通道完成,另一方面中国同南亚、西亚、非洲,甚至欧洲的贸易出口也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实现。而这条通道成本高昂,也并不安全。于是为了破解“马六甲困局”,便有了中巴经济走廊和建设。

如今,吉林已经与俄罗斯特洛伊察湾西南岸的扎鲁比诺港达成合作,实现了“借港出海”;而西南云贵也通过中缅油气管道,实现了原油运输不经过马六甲海峡,从西南地区便可输送到中国。出海口虽有缺憾,但我们在努力着改变。

上期回顾: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而制海的关键在海峡

备注:本文是《世界海峡合集》的第2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1 阅读:73
评论列表
  • 2024-03-10 20:22

    清朝初期还是很有作为的,只是固步自封,发展理念落后。

维达说

简介:执地史之笔,撰地缘世界,解纷繁万象,得蔚蔚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