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市殡仪馆综合服务楼建设工程
1.1.2项目承办单位
**市殡葬服务中心
1.1.3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市殡葬服务中心创建于1966年,原名**市火葬场,1985年1月更名为**市殡葬管理所,隶属于武陵区民政局管理。2000年10月上收为**市民政局管辖,2001年更名为**市殡葬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经**市编委批准的正科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归口**市殡葬事业管理处管理,现有各类工作人员70名,其中事业编制45名。该服务中心内设办公室和财务室两个股室,下辖**市城区殡仪馆、33殡仪馆(火葬场)、万金公墓三个服务部门。中心机关、城区殡仪馆位于新二村常乐社区,33殡仪馆和万金公墓位于柳叶湖旅游度假区33乡东山村境内。
**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任务是协助**市殡葬事业管理处做好宣传、贯彻、执行殡葬改革的有关法规、方针、政策,推进**市城区殡葬事业改革;负责**市城区殡仪、火化、安葬等系列殡葬服务工作的规划、发展与管理;负责**市城区及周边区域的殡仪服务、遗体火化、骨灰安葬等殡葬服务工作;负责**市城区殡葬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市殡葬服务中心创建40多年来,始终坚持“丧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了全年365天24小时昼夜服务,满足了丧户的服务需求,使丧事不再成为群众的难事。单位从创办至今,已为数十万人提供了各类殡仪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文明建设窗口。该中心还多次被评为文明单位、先进集体,为社会的发展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新建的殡仪馆、美化的万金公墓正以一流的服务、崭新的面貌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系列殡仪服务。
1.1.4项目选址
根据**市殡葬服务中心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拟建项目选址于33殡仪馆院内的正南方,该地块位于柳叶湖旅游度假区33乡东山村境内,东临省道S306线,西邻桃树岗垃圾处理厂,离万金公墓仅有2公里,本项目建设地点处于城乡结合部的近郊边沿,距**市城区11公里。该区域对外交通便捷,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适合于殡仪馆综合服务楼的建设。
1.2研究依据及范围
1.2.1研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
2、《湖南省实施<殡葬管理条例>办法》(湖南省人民政府第154号令)
3、《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JGJ124-99;
4、**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7、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2.2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依据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规程、规范等,对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项目建设选址与建设条件、建设规模与内容、环境保护与节能措施研究、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工程总建筑面积平方米3398.82建筑层数层143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5104建设项目总工期月85营业收入万元/年254增量6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21.01增量7财务净现值万元215增量(Ic=12%)8全部投资回收期年5.51.4研究结论及建议
1.4.1结论
1、该项目建设符合**市殡葬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公益事业,建好殡仪馆、火葬场将极大地推动**市文明程度的提高。项目建设对克服乱埋葬、浪费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陋殡仪馆综合服务楼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本项目建设能充分利用**市殡葬服务中心现有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殡葬人才,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市殡葬服务水平,因此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总之,该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该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1.4.2建议
1、建议在抓好殡仪馆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抓好软件建设,加强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该项目的建设予以大力支持,为项目的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
2、本项目作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突出的社会效益,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在抓紧自筹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扶持资金,以利于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我国殡葬事业发展背景
葬祭活动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便是人类社会当中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人类早已察觉了空间和死亡的深厚关系,他们从活人的空间选取一个特定的地方并将其神圣化来表述死亡。殡葬建筑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谱写了辉煌的历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人口流动和人口集中的空前频繁。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化非常严重。按城市内非农业人口和建成面积计算,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已超过11160 人/平方公里。我国主要城市人口密度,除兰州外,均已超过10000 人/平方公里,其中上海、重庆、沈阳、青岛、武汉等城市都超过了20000 人/平方公里。可见,我国主要城市人口密度均已超过了世界公认的人口过密城市——日本东京、大阪(分别为12906 人/平方公里和11339 人/平方公里)。在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中,环境的污染、城市土地资源的急剧减少使得火葬的方式成为必然,而且要求传统的葬祭的场所必须被专业的设施和配套的空间——现代殡仪馆建筑所取代。
另外,与欧美大中型城市相比,我国更为严重的一个重要情况就是,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 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 亿,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1.32亿。据安徽省第五次人口统计普查显示,全省65 岁及以上人口为445.7 万人占总人口的7.45% 按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而据人口学家预测2000—2020 年,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国家,2020—2050 年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
在城市快速发展和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背景下,到2002 年全国殡仪馆的数量为1486 个,与我国拥有13 多亿人口、800 多万死亡人口的大国很不相称,参照国外的经验,我国的殡仪馆至少应发展到3000-10000 多个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美国洛杉机一个城市就有20 多家殡仪馆。因此,社会急需殡葬建筑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
2.1.2湖南省殡葬事业发展背景
殡仪馆作为专门为丧主提供丧事服务的机构在中国出现仅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殡仪馆也仅仅有70 年的发展历程。湖南省殡葬改革是在中国殡葬改革的大环境中发展过来的,它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殡葬是被人瞧不起的职业,受到社会的鄙视与恐惧,殡葬职工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们的歧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殡葬行业本身的进步,于九十年代以来,殡葬行业开始更多地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2000年省政府开始更多地重视殡葬改革工作。2002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第154号令《湖南省实施<殡葬管理条例>办法》,共六章35条,给全省的殡葬改革与殡葬管理提供了一个法规依据。目前,湖南省14个市州都制定了地方性的殡葬管理政策,使各地的殡葬管理与改革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2年湖南省第一次拿出600万元用于全省的殡葬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同时,2002年湖南省民政厅出台了《关于做好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各地筹集资金近3亿元用于新建殡仪馆和改造旧殡仪馆,这一时期新建殡仪馆27个。这些殡仪馆为湖南省殡葬事业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并对人们改变对殡葬行业的认识起了很好的作用。截至2004年底,湖南省共有殡仪馆60个,经营性公墓89个,全省殡葬职工约10000名。
尽管湖南省的殡葬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落后于全国殡葬改革的平均水平,较邻近的广东省、湖北省,乃至比江西省也要差许多,尚需大步追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体制方面的、有政府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有旧习俗方面的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火化总量太低,土葬量仍然相当大。湖南省人口6440万,每年死亡人数在39万左右(按6‰的死亡率)。全省全年大约有35万具遗体被土葬了;每年有近40万立方米的上好木材被砍伐用于打造棺材,每年新产生约1万亩坟地(按每亩葬40具遗体计)。
第二,殡仪服务队伍总体素质欠佳。近几年,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速度非常之慢,远远跟不上该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治丧的要求。
第三,殡仪馆及其设施的缺口仍然相当大。一是现在的一些殡仪馆的建筑和设施相当残旧。二是全省122个县区,按每县区1个殡仪馆(或1个治丧场地),则还差殡仪馆60余个。目前,很多市县的地方财政拿不出钱来。湖南在殡葬设施建设问题上实实在在地给了湖南人许多难堪与尴尬。殡仪馆作为殡葬改革的载体,仅靠我省目前这点设施是无法承担起全省殡葬改革的重任。
第四,殡葬管理及其殡葬改革的体制不顺,处馆合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集经营权、管理权、执法权于一体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影响了执法公正,容易引发不公正竞争,存在政府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从而造成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第五,殡葬消费缺乏理想。“入土为安”的农耕文化气息甚浓,对“孝道文化”存在错误理解,鬼神观念尤为突出,殡葬消费的非理性行为集中表现在盲目、低速和耗蚀资源。
2.1.3**市33殡仪馆发展背景
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殡葬事业的发展,在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市33殡仪馆的发展,使**市33殡仪馆在满足城乡地区丧户最基本的殡仪服务需求和引导丧葬文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市33殡仪馆(火葬场)始建于2001年2月,该馆座落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33乡东山村境内,东临省道S306线,距**市城区11公里。该馆按国家一级殡仪馆标准规划设计,集遗体火化和殡仪悼念功能于一体。
2001年,经**市发改委(原计委)、规划局、建委批准同意,殡仪馆(火葬场)的项目建设总建筑面积核定为8208㎡。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02年10月竣工,完成建筑面积3514.1㎡,其中:悼念厅2107.6㎡,火化车间1249.9㎡,配电室33.2㎡,门卫室123.4㎡。从一期工程竣工至今,该馆因资金困难尚未建完其他的服务配套建筑。在悼念服务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即承担起了**市城区死亡遗体的全部火化任务和部分殡仪悼念服务任务。该馆年火化遗体达1600多具,年殡仪悼念接待200场次。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城市人口的增长,到33殡仪馆治丧的群众越来越多。由于殡仪馆没有餐饮、住宿、殡仪用品销售、业务接待、工作人员值班用房,丧户在远离**市城区的殡仪馆治丧感到十分不便,给殡仪馆的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殡仪馆亟待修建一栋殡仪服务大楼,以满足市民治丧需求和社会需要。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需要
殡仪馆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殡葬改革的历史使命,也承担着为困难群体解决“死有所葬”的重任,在为丧户提供运尸、火化、骨灰寄存等最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要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和突发事件、无名遗体的处理工作。
殡葬事业在提高殡葬行业的社会公益水平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有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民生的边际界定,殡葬行业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党的理论创新为殡葬行业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也对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殡葬行业要把这些要求转化为新观念、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地审视、改进工作。
殡葬事业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我国殡葬事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殡仪服务系统广大殡仪服务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市33殡仪馆综合服务楼的建设,对于**市殡仪服务事业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2项目建设是完善殡仪馆服务环境、改革殡葬管理体制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作为殡仪馆综合服务楼的建设,必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立足点,确保殡仪馆服务环境得到改善,努力营造一个移风易俗、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
殡仪馆是个特殊的服务单位,面向的是刚刚失去亲人的逝者家属,服务质量的高低与对生命的尊重相联,公众对其服务过程中失误的容忍度明显小于其它行业。殡仪馆某个服务人员的失误在家属的眼中会是整个殡仪馆的失误,某个服务的不到位会是整个殡仪馆的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倡导更有效并且更细心、更贴心、更温情的服务是**市33殡仪馆关乎细节、速度、质量公式的本质,是员工思想长期沉淀出来的精华,它因为适合实践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殡仪馆综合服务楼的建设,不仅是对现有殡仪馆服务环境的改善,而且还是对殡仪服务水平的提高。
殡葬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群众性工作,这就要求殡葬管理和执法人员要在严格管理,秉公执法的同时,更新工作理念,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寻找和探索更加人性化的、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使殡葬改革工作在和谐稳定中实施到位。殡葬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殡葬服务业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设施、设备、员工素质、管理制度、资本规模乃至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服务水平、服务价格都构成竞争因素。殡仪馆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完善其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改革殡葬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