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忙于诸事,常觉无暇更文,遂权将此文发出,还望更有佳稿投来,如是则诚可谓幸甚。于此兼向好友三清樵夫聊表谢意,今日与之闲叙,语及更文困难之事,樵夫慧语二三,使忆此前关于“荧惑”曾有谈论,遂作此文。
“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泛红,忽明忽暗,荧荧似火,轨迹不定,令人迷惑,因此得名。而心宿,又称明堂,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宿之一,在神话中为天王的布政之宫,亦即帝王的象征。荧惑常与不祥之兆相关,而荧惑守心,即火星与心宿靠近,是大凶之象,不是宰相被贬被杀,就是皇帝被废被弑。
据统计,我国史籍中此天象共出现23次。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应对之法,下面举其中三例。
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荧惑守心这一天象出现,与此同时有颗陨石坠落在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围大致包括今豫东北、鲁西),陨石落地后有人在上面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大字。始皇听说此事,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问,但无人认罪。始皇大怒,且恐当地有人谋反,于是把陨石落地处附近的居民全部杀了,并焚毁了那块陨石。
西汉绥和二年(前7年)二月,荧惑守心再次出现,一时间人心惶惶,汉成帝刘骜也极力寻找破解之法。一个自称善于星相的郎官贲丽献计,说只要找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代为受难就可化解。于是汉成帝召来丞相翟方进,要他为国尽忠,接着下诏将他斥责一通,说他玩忽职守,以致朝政混乱,上天降灾,要他自己看着办,翟方进只好自杀谢罪。
同样是荧惑守心,春秋时期的宋景公也很担心,但他则持着另一种态度。司星(类似后世的钦天监监正)子韦建议把灾祸移给相国,景公说:“相国是股肱之臣。”子韦又建议移给百姓,景公说:“百姓是为君之本。”子韦最后建议移给收成?”景公说:“年岁不好,百姓困乏,君王又何以依靠!”司星子韦被景公感动了,说“上天会听到人间话语,君王凭这三句人君该说的话,荧惑应该会移走的。”于是他们等了一阵,荧惑果然移了三度。
司马迁在《史记》评价:“景公谦德,荧惑退行。”宋国在这一年里,果然没有灾难,而宋景公也在位长达64年,高寿而终。反观秦始皇与汉成帝,那句“始皇帝死而地分”最终成真,汉成帝也在移祸于相的当年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