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十几二十层的居民住宅屡见不鲜,每逢阴雨天气狂风呼啸之时都会感叹,现代科技造福群众,如若是千百年前的古代纸窗,怕是落得“屋漏偏逢连夜雨”,“布衾多年冷似铁”的狼狈。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屋装修都是防盗门、防盗窗,但即使是这样也并不能完全杜绝偷盗行为。
然而众所周知,在古代的窗户是纸做的,用纸把窗户糊起来,真的能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吗?
纸窗的出现建筑学上对于窗户的定义是墙上或房屋上的一个洞,可能与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关,就像过去人们只关心温饱,而现在更多关心的是精神娱乐活动,窗户也是如此,最初只是一种让光线和空气通过的“刚需”。
事实上,“窗”和“户”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与现代“窗户”的意思大相径庭,分别指的是“一扇窗”和“一扇门”。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大多采用传统木结构框架,这使得窗成为彰显中国传统特色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起初,人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简陋的环境中,更不用说窗户了,甚至没有窗户。后来人们为了解决卧室的亮度和采光通风,窗户由此而来。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以木质材料为主,古窗相对较小,主要用于通风换气。在过去,古人居住的房子很粗糙,与现在的帐篷如出一辙,只在上面开了一个小洞让空气进来,除了呼吸透气就是让厨房炊烟通向户外。
《说文》中记载道:“在墙曰牅,在屋曰囱。窗,或从穴。”
这就是当时的所谓的窗户,自然是不用糊任何东西。
在过去,窗户是一个垂直的格子,然后有一个水平的格子,之后出现了许多装饰图案。
在古代,窗户上没有玻璃,所以在刮风的天气里很容易被损坏。因此,增加了窗棂,保证了窗户的强度,也体现了建筑的美感。
随着朝代的变化,房子的外形发生了变化,窗户逐渐形成,自然是需要贴上东西的。起初,人们并不用纸糊窗户,从动物的皮毛演变成纱窗,然后是丝绸窗户。
在秦汉以前,大多数窗户都是用丝绸或布贴成的。到了隋唐时期,虽然造纸技术已经成熟,但价格却很高,普通人用一些可拆卸的木头做窗户,有些人用稻草做的窗帘,用木棍撑在窗户上。
后来出于御寒和防蚊的需要,古人开始用纸盖住窗户。那时期房屋的窗棂是在窗框上加木格,有立格、横格和小格构成的。后来为了美观,还可以做窗棂各种好看的图案。
在窗户上加窗棂,这样的窗棂保证了窗户的强度,同时也分散了风,这样纸糊在上面就不会轻易被风吹走。
在中国,纸作为糊窗户的材料已经有大约一千年的历史了。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生产,而难以广泛运用在窗户上,加上发明之初,造纸技术还不是很发达。
物以稀为贵,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这是只有上层阶级的人能买得起一张纸和负担得起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贴得起糊窗的材料。
直到造纸术持续发展,显著提高了纸张的生产与之前相比,纸张的数量越来越多,将不再是上流社会所独有。
宋代,窗棂的风格变化,这种形式的改变使得窗户有了装饰需要。原来窗棂上没有“窗纸”,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既不影响美观,又能透明的纸。在这个时候,糊纸的窗户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普及。
纸窗实为油纸,具有防水效果有句俗语叫“捅破一层窗户纸”,用来描述消除微乎其微的隔阂。
在古代,没有玻璃,我们的祖先都是用纸糊窗户,说到窗纸,我们会联想到影视剧作品中的画面,窗外图谋不轨的盗贼或小偷,用沾湿的手指戳破窗纸,查探屋内的情形。还有让人心有余悸的是,直接桶穿窗纸,用一根竹管向屋中吹迷烟。不得不说,电视剧误人。
古代没有电,天黑以后屋内大多用蜡烛煤油灯来借光,屋内的环境并不亮堂,更何况区区一个小小的窟窿眼,眯着眼睛朝里看可能还没看出个所以然就被人发现了。
不过毕竟是纸做的,一不小心遇到个刮风下雨怎么办?
大可不必担心,古代建筑通常有巨大的屋檐来遮风避雨。而当刮风下雨的时候,人们会在外面挂一个草帘、竹帘或木板,这样就不会把窗户弄湿了。
况且古人使用的纸不是像电视剧中的那样一碰就破,它可以起到防止雨水和防水油的作用,我们常说古人用油纸伞,它和窗户纸的材料是一样的,所以防水不需要担心的。
不要低估先辈的智慧,在古代人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来防止窗户纸被弄湿。
例如古代建筑屋顶的引水系统是非常严谨的,如果下雨,雨是大多数会被建筑设计引导走,基本上不可能打湿窗户纸,有些人还会把一些芦苇帘挂在外面,起到双重防水的功能,这也对部分日本建筑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古代的窗户常常是凹状的,窗台很深。虽然很难溅水在纸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在暴风雨中安然无恙,古人为此费尽心机掌握了诀窍,将窗户纸浸泡在油中,这样一来不仅不怕水,还增加了采光效果。
随着发展,油纸的制作过程逐渐加强,油纸的选择不再是随意的,人们开始选取纸质强韧的原纸,涂上桐油或其他干油,这种新型的油纸完全取代了以前的做法,除了作为窗户纸,还被制作成了油纸伞。
纸糊窗户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日趋成熟汉朝以后的时期,纸张开始普及,人们用一种特殊的纸糊窗户,由于纸张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使用贴纸窗也很方便,此时,屋内的光线也得到了改善。
这张纸是用谷物麸皮、树皮和藤本植物做成的,浸泡在桐油中,桐油是防水的,所以这张纸很厚,防水防潮。这种窗纸,夏天可以挡风雨,冬天可以挡雪,非常坚固耐用。
到了明清之际,工艺日趋成熟,逐渐发展的油纸不仅可以雨雪,而且还防潮。
唐宋时期,人们用来粘贴窗户的纸不是一个普通的纸,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韧皮纸,还出现了更为高阶的油窗纸,这些纸可以防水透光也很好,只要是不是剧烈的狂风暴雨或人为破坏,一般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一些富有的大户人家开始用油纸糊窗户,
《唐宋白孔六帖》里记载:“糊窗用桃花纸涂以水油,取其甚明”。
由此可见,除了“窗户纸”以外,“明瓦”也开始用于窗户。它由透光性比较好的贝壳或云母等材料制成,有着非纸窗可比的采光和美观,虽然比不上当今的玻璃,但是其通透性要比“窗户纸”好很多。
和造纸术发明之初同样的原因,价格过于昂贵,不及纸窗来的性价比高。
古代的纸窗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在于,大量的生产后,纸的价格是最便宜的,一般人负担得起,而它的功能又可以与织锦、丝绸窗等媲美。
在唐宋时代,有特殊的生产窗户纸的车间,这里专门生产不容易折断的韧皮纸,也就是窗户专用的纸。
在明清时期,纸被广泛用于窗户,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它的间距可以适当增加,在北方,即使有大的窗棂也无需担心,这个时期的窗户纸具有很强的张力,还能进行更换。
在天气寒冷的北方经常风雪交加,因此古人会在窗户上粘糊两层纸,它不仅需要粘糊在外面一侧,里面也会糊上一层。
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北方天气不好,经常下雪,如果雪渗透浸湿,窗外的那层纸很快就会脆弱破损,所以它必须双面粘糊。不同于北方,在南方气候比较温和,只需要在内侧糊上窗户纸,这是基于不同地区气候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任何发明创造的产生都是时代的需求,现代社会科技发达高楼林立,建筑越高风雨就越烈,然而在古代,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低楼层的平房,只要不遇到狂风暴雨等不可抗力,一般的纸窗已经能满足日常需求,更何况还有比它更耐用的油纸窗。
当今社会的玻璃窗不仅要求外形美观,具有采光性,更注重抵御恶劣天气等重要性能,这也是纸窗远远不能满足的需求,虽说基于生活需求,我们不会回到那个纸窗的时代,不过也偶尔会被古装戏剧中独特雕刻式样的窗棂所吸引,感慨于窗外宁静优雅的景致,这可能是古代劳动人民最值得赞美的工匠精神。
即使窗户纸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先辈们的智慧仍然值得我们敬佩,中华民族的匠人精神仍在传承,优秀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对于后世仍然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说文》
《唐宋白孔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