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电影之前,不知道香港还有「破·地狱」的传统。
我是北方长大的,家里葬礼一般分为三步:
赶在将死者断气前把装老衣服给他穿上,同时联系殡仪馆,定X厅(名称不记得了),然后由死者的亲属到十字路口烧纸,边烧边念叨死者的名字,说是这样可以让死者的灵魂跟着送灵车到达要去的殡仪馆。
之后是停尸三天,让死者的亲朋好友能有时间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死者的亲人要轮流守灵堂三天,彻夜不眠(可以轮着小憩),直系亲属熬得时间越长,越代表孝顺。
然后是告别仪式。先瞻仰遗容,然后由儿子摔土盆,一下摔碎(代表旺子孙),然后众人大哭。有送葬先生领着,一路说着什么,儿女、亲人跟在后面,捧着先人入土为安。
最后的环节是烧丧衣、祭品之类的,这时候亲人们都会哭得很大声,相互搀扶,悲痛不已。
看完电影后发现,「破·地狱」从形式和内容上是异曲同工,都含有为先人引路,让其安心归西的意思,让亲人之间好好道别。
片中的魏道生又给了「破·地狱」这个旧俗以新的含义:“喃呒师傅超度先人,殡仪经济超度活人。”
我想不起来什么时候也听过类似的话了,亲人去世后的一切操持,其实是为了活人。
比如我老家的送葬仪式中有一个子孙摔土盆的环节,子孙要摔的越重越响,先人就越能保重子孙幸福。
先人离去,最好的告别是亲人好好活着,让先人安心。形式是一种告别,也是向死而生的一种勇敢和对生命的珍惜、敬畏。
喃呒师傅阿文哥的一生,继续了旧习中的一些传统,最后也看到了超度活人的必要。最后,在魏道生这个外行人的坚持下,逐渐看透生命的意义,自己的葬礼由儿子女儿共同「破·地狱」。
超度活人,是先人对亲人最好的爱的表达。所有一切习俗、形式,都是为了让人明白生命的珍贵,爱的珍贵,继续并传承。
这是我最喜欢电影里的一个环节:不是一味想着传承祖师爷的规矩,还要仔细想想对活人的意义是什么。
据此,电影的主题也出来了——“破”字贯穿始终——打破传统、旧习中的固化印象,用更符合现代思维,对现代更有帮助的思想去传承和开拓。
自然,电影里从魏道生入手,后疫情时代为了保员工和自己的生计,从婚礼转向了殡葬行业。跨行之门之难可想而知。
第一个客户就闹出了大乌龙,对于魏道生有形式上转变之痛,也有不同行业之间的门槛,还有新人的无畏。
第二个帮小男孩“塑封”是为了宽慰“疯女人”甄小姐,给活人一个告别仪式,向前生活的窗口。
也是从这里开始,魏道生开始悟生殡葬经济与婚礼经济之不同——用心为人,用心做事,真诚至上。
影片里其实还糅杂了很多社会问题,一笔带过,可能会有反思。最大的问题还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的碰撞、融合。
阿文哥一辈子念叨“女子污秽”,最后也只有女儿在身旁伺候。其实阿文哥对儿女都有爱的长计。
看儿子不争气,学啥也不行,让其入行是为了让他以后能有吃饭的一个本事;对于女儿想做的事情都支持,却从不给好脸色,是大家长的固执和不表达。
鲁迅先生说:从来就有,便是对的吗?
时代发展痕迹之一,就是对于传统的承优弃破之改良。破地狱,为先人破转世之磨难,为后人破除生活之万难,一切更安心自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