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的,这事已经过去了"
"现在开始,享受我们在一起的3分钟"
01.
前两天,我参加了一个写作训练营。
快要结束时,老师给我私发了消息:问我有没有兴趣续费,还给了一张报名的优惠券。
我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感到很遗憾,因为我未来已经有了其他安排。
再三斟酌,开始在聊天框里输入我的长篇大论。
“不好意思,训练营真的很好。但未来的一个月要参加实习,可能没时间……”
刚放下手机,想了想又拿起来添了句:
“下次有需要的话一定会考虑你们的。”
第二天起床我第一时间打开聊天框,却只收到一条简短的消息:
“嗯。”
看着这条消息,我顿时有些泄气。
明明自己反复斟酌,小心翼翼地措辞,却只迎来了冷冰冰的回应。
难道我的礼貌,不值得对方多一个字的回应吗?
02.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问题:
什么样的人,一看就是刚出大学校门的?
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那些稍微有点事就喜欢道歉,说话之前都会加上“你好”“不好意思”的人,肯定是大学生。
刚看见这句话,我有种头上被安了摄像头的感觉。
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聊天用礼貌用语开头,绝对不能让对方结束对话,这些都是我的日常。
相对地,如果对方在聊天中冷冰冰的,也会让我感到没有被十足地重视。
即便我知道我对“礼貌”的执念已经对自己造成了内耗和负担,但我依然会为那天老师的敷衍而难过。
回复的时候多花一点心思,真的有那么难吗?
这种难过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我成为了那个需要做出回应的人。
03.
当时我作为联系志愿者报名的第一道关卡,每一天都会都到成千上万的消息。
消息如潮涌般汇集而来,令我焦头烂额。
回复吧,我确实很难同时和这么多人聊天。
不回吧,又怕报名的人觉得我们不够负责,不够专业。
我站在咨询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
如何尽量礼貌完善地回应对方,才能让对方感到主办方诚挚的善意。
于是从白天到黑夜,没课的时间我都泡在办公室里,
即使是这样,信箱里成百上千的消息还是堆积成山,筛选的进度因为我被大大降低。
我为此感到痛苦不堪进退两难,偏偏这时带队老师还要给我布置新的任务,我只能把我的困扰告诉了老师。
“我能理解你是怕对方失望。”
“但工作需要效率,关照每一个人的情感需求是不现实的。”
她教我如何设置简洁的自动回复,如何完善回复能显得更专业。
“感谢您的报名,我们会在一周内筛选您的简历,请耐心等待。”
有了自动回复,虽然少了面对面聊天的人情味,却让我松了口气。
这时我才知道,
“讲礼貌”并不是工作中的刚需。有时候减少一些所谓的“礼貌”,对双方都好。
04.
后来同训练营的成员来和我讨论写作技巧。
他提起,我才知道那个优惠券不止我一个人有。
这就是他们的营销手段,以优惠的价格吸引更多的人报名参加他们的训练营。
而跟我沟通的老师可能也像当初被志愿者活动缠身的我一样,面对万千目标客户忙得晕头转向。
他可能一起床,就收到了上百条消息,需要点开一个个红点点确定报班人数。
这种情况下,我期待的是他什么样的回复呢?
是一大段的文字,表示对我的赞赏,感谢我的支持吗?
这可能吗?
简洁一些,其实只是对大家都方便。
而我太善于给自己加戏,却忘了工作的本质是要取得成果,而不是无处不在地关注所有人可能出现的情绪。
我想,任何人在生活中跟讲礼貌的人萍水相逢,都会像春风拂过面庞一样欢喜。
但有些场合,只有讲礼貌一个优点,其他的工作实力都欠缺的人,犹如一个空荡的花瓶,美则美矣,却没有力量。
“一事无成的温柔是最无用的。”
时刻关注自己的措辞是否礼貌,害怕少说点礼貌用语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印象。
这其实是多虑了。
这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玻璃心的人,大家行色匆匆转瞬即逝。
大部分合作过一次的人,往后都没有机会再见。
你是否讲礼貌、有多讲礼貌,对双方的利益互换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此时最能证明自己能力的:不是那一句句的“你好”和“抱歉”,而是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过硬的本领。
就像爱默生说的,“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否则就等于零。”
礼貌和修养,只能是锦上添花;
能力和手段,才是我们的“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