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转眼间,农历十二月腊月已经到来了,腊八粥、祭灶神、贴春联,这些都是腊月里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年中最后一个月叫“腊月”呢?“腊”这个字,到底隐藏着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一、腊月民俗,春节序曲
说到过年,大家伙儿最期待的除了压岁钱,当然就是那股浓浓的年味儿了。
这年味儿从腊月第一天就悄悄地开始蔓延了,家家户户忙里忙外,准备年货、打扫房屋、祭祀祖先,预示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腊月里的每一天,都有着独特的习俗,一步步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腊月初八,家家户户熬腊八粥,热气腾腾、香甜软糯,寓意来年五谷丰登,日子甜甜蜜蜜。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过小年的日子。
北方的小伙伴们通常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南方的小伙伴们则在腊月二十四,南北方的“小年”日期差了一天。
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灶糖,甜甜的灶糖,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过了小年,就开始正式进入“过年节奏”,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要扫房子,寓意“除陈布新”,把过去一年的晦气统统扫出门外。
这一天还要磨豆腐,因为“腐”和“福”谐音,寓意来年福气满满。
到了腊月二十六,就要开始张罗着置办年货了,杀猪割肉、准备年夜饭的各种食材,图个来年富足有余的好兆头。
二十七除了自家牲畜要宰杀之外,还需要把过年用到的东西都置办齐全。
到了二十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发面,各种面食都得安排上,寓意着来年日子蒸蒸日上。
这天还得“贴花花”,就是贴春联、年画、窗花,把家里装扮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
说起春联,它最早是从古代的“桃符”演变过来的,以前人们觉得桃木能辟邪,就在桃木板上写上门神的名字,挂在门口用来驱鬼。
后来有了纸,人们就开始用红纸写春联,慢慢就成了咱们现在的习俗。
二十九那可是一年中最忙活的一天了,除了继续置办年货,还得蒸馒头,把除夕和春节期间要吃的主食都准备好。
终于熬到了除夕,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整个春节的高潮,阖家团圆,辞旧迎新。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以前年夜饭都是在家自己做,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在家做之外,还可以去餐厅预订,或者购买半成品礼盒、预制菜,更加方便快捷。
无论是哪种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团圆和美满的追求。
腊月的民俗活动热闹非凡,精彩纷呈,那腊月为什么叫“腊月”呢?这就要追根溯源,看看“腊”字背后的文化奥秘了。
二、“腊”字有什么秘密
“腊”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月份的名称,它背后隐藏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在古代,“腊”指的是一种重要的祭祀仪式腊祭,“腊”字的本义是“干肉”,和“猎”字通假。
腊祭最早那会儿,其实就是在年底猎些野味,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的年夜饭,只不过那会儿的“年夜饭”是专门给神灵和祖先准备的。
腊祭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过不同朝代对腊祭的叫法和具体时间略有不同。
夏朝的时候,腊祭叫作“清祀”;到了殷朝,就改叫“嘉平”了。周朝又换了个名字,叫“大蜡”,到了汉朝,才简称为“腊”。
虽然叫法不同,但腊祭的时间都在岁末,也就是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说到腊祭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提《左传》里记载的“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公元前655年,晋国想要攻打虢国,就向虞国借道,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极力劝阻虞公,说虢国和虞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晋国灭了虢国,下一个就该轮到虞国了。
可是虞公不听劝,还是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宫之奇一看这架势,知道虞国要完蛋了,就带着全族离开了虞国。
临走前还无奈感叹一句:“虞不腊矣!”在他看来,虞公必会招致灭亡,以后连腊祭都举行不了了。
在古代,腊祭不仅仅是简单的祭祀活动,它更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一个国家如果连腊祭都举行不了,那就意味着政权的垮台,所以从宫之奇的感叹中,也能看出腊祭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
腊祭的意义远不止于祭祀祖先和神灵,它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以及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一代代的传承,腊祭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节。
腊月除了“腊”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那就是“除”。
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象征着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人们通过各种习俗活动,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希望驱除邪祟、霉运,迎来好运和幸福。
古人会在腊月时在院子角落埋一块圆石头,再配上七个桃木弓,用来驱鬼辟邪,祈求来年平安无事,没有瘟疫。
还有腊月夜在井边拿一些花椒,默默祈祷后投入井中,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虽然这些方法现在看来可能有些迷信,但在当时,却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花椒确实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古人的智慧也可见一斑。
古老的仪式和习俗,最后渐渐融入了我们现代的节日庆祝活动中,那么在古代,腊祭究竟是怎么个“祭”法,天子百姓,又各自有着怎样的“腊月盛宴”?
三、天子和百姓的腊月盛宴
在古代,腊祭是国家级的大型活动,隆重程度不亚于我们现在的春节,作为一国之君,天子当然要亲自主持这场盛大的祭祀仪式。
在腊日这天,天子会率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前往祭祀场所,祭天祭地,祭祀列祖列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祭祀完毕后,天子还会犒劳辛苦了一年的百姓,让他们好好休息,享受节日的快乐。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腊祭也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意义非凡。忙忙碌碌了一整年,终于到了可以休息一下的时候了。
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日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感谢他们一年来的庇佑,并祈求来年平安健康。
人们还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就像我们现在的年夜饭一样,和家人团聚,共享这难得的快乐时光。
南朝时期,有一位叫何胤的文学家,他为人崇尚恩德,讲究信义。
在担任建安太守期间,他每年腊日都会把监狱里的囚犯放回家,让他们和家人团聚,祭祀祖先。
这些囚犯感念何胤的恩德,在完成祭祀仪式后,都会按时返回,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暖心?
它体现了腊祭不仅仅是祭祀活动,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让人们在岁末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整个腊月里最重要的日子非年三十莫属,不过你有没有想过,有些年份,竟然没有年三十?
四、年三十去哪儿了
这就要说到咱们中国古老的农历了,跟西方的阳历不同,我们的农历是阴阳历。
它既参考了太阳的运行周期,也考虑了月亮的圆缺变化,农历月份的长度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周期来确定的。
这个周期叫作“朔望月”,平均长度是29.53天。为了方便计算,古人就把农历月份的长度设定为29天或者30天,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大小月。
那年三十的“消失”跟这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腊月是小月,只有29天,那自然就没有年三十了,除夕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九,这种情况其实并不罕见。
比如2013年、2016年、2022年,还有接下来的2025年到2029年,都没有年三十。
所以如果你发现哪一年的日历上没有年三十,也不用惊讶,这都是正常的农历规律。
说到这儿,可能有的朋友会问,冬月和腊月是不是一回事?
它们虽然都代表着寒冷的冬季,但可不是同一个月份。
冬月是农历的十一月,而腊月是农历的十二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结语
听完腊月的这些事儿,是不是感觉对过年又多了几分了解?
从祭灶王爷的小年,到辞旧迎新的除夕,再到探究“腊”的起源和农历的奥秘,腊月的每一天都充满了仪式感和文化味儿。
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过年习俗,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含义。
今年过年,除了抢红包、吃大餐,别忘了也跟家人朋友聊聊这些传统文化。
感受浓浓年味的同时,也体会一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才是过年的正确姿势。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
新京报2024-01-11新闻多一度|进了腊月就是年,有哪些习俗?年三十为何时有时无?
新华社新媒体2024-11-29 节令之美|农历十一月,代称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