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于陕西骊山北麓,它在世界所有的帝王陵墓中有三“最”之称: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
自它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它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无论是依山环水的地理位置,还是数量众多的陪葬品兵马俑,亦或是以“水银”为“大海”的设计,都引起了人们的莫大兴趣,要说最让人侧目的就是“水银为海”的设计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河文明,以农耕为生,而西方则是海洋文明,以捕鱼为生。
中国第一代帝王秦始皇为何会对大海如此感兴趣呢?
有人说这是秦始皇对海上世界的向往,因为他多次出巡海滨,期间还梦见自己与海神搏斗并成功射杀巨鱼,也有人说这是秦始皇追求仙化和长生不老的表现。
那么,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陵墓设计首先我们来看秦始皇陵的设计和骊山葬制,嬴政自从登位后就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
司马迁对此有具体记载,如“穿三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矣。”
其中的“水银为海”就是秦始皇陵的标志性特征。而“机相灌输”是指秦始皇希望自己的陵墓有生机与活力,江海河水的灌输恰好能够营造一个波涛动荡且充满活力的海。
除了史书能够证明秦始皇陵中有“海”外,实地考察也可以证明。
1981年考古学家在封土堆发现了汞异常,其异常分布在东北侧和南侧,而西北侧却并无异常,这与我国的水系分布有着对应关系。
秦始皇陵遍布水银,而水银在古人认知中与海相同,秦始皇为了死后还能统治国家,用水银灌满了陵墓,还设置成“机相灌输”,为的就是令自己皇威永存。
但直到此时,众人仍不清楚秦始皇与“大海”的关系,借着考古发现和古书记载,专家各执一词,最终得出了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防盗说。帝王陵墓是盗墓者的心头好,在帝王去世之后陵墓就会被盗墓者盯上,不出几日,陪葬的宝物就会被悉数盗走,而帝王遗体也会被随处丢弃,此种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最为频繁。
而水银挥发的气体能毒杀盗墓者,秦始皇陵注下水银为河海,或许是参考了先人保护陵墓的办法。
这的确能够解释秦始皇与“大海”的关系,但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秦朝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那时根本就没有化学之说,古人是如何想到用水银来保护陵墓的呢?
其实,在我们翻阅古书后便会发现,当时的汞矿开采已经初具规模,古人即使不知原理也知它可伤人,因此利用水银的特性来防盗也是非常合理的。
二是防腐说。秦始皇若想长久的统治国家就必须要有完整的身体和面貌,以古人的智慧自然也能够发现水银具有防腐的作用。
秦始皇命人将水银灌满他的陵墓以保尸身不腐,企图用一具完整的尸身令秦朝延续千秋万代,这一说法曾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不过,待个别学者仔细研究过秦始皇的生平后,再次提出了第三种说法,即成仙说。
秦始皇晚年曾多次在民间寻找道士为自己炼制丹药,在有心之人的教唆之下,他将重心放在了“寻仙”和“求药”之上。
他四次出巡至海滨只为向仙人求得一颗长生不老药,却一直未能如愿。这时,他又受到了燕齐海上神仙学说的影响,便在陵墓中加入了“水银为海”的设计。
此说法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海的特殊意义与帝王的关系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海与帝王秦汉的统治者与大海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大海的神秘和当权者的追求,民间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求仙人。
战国时期,由于燕、齐两国临海,时常能够看到海市蜃楼,因而诞生了许多海上方士,他们宣扬海的力量,借助海的神秘面纱宣传自己的学说,这便是燕齐海上神仙学说的由来。
于是,“仙人”、“长生”等新词开始相继出现。
当权者不明所以,只知道长生不死能够维护自己的统治,便马上将重心置于其上。为当权者求取“仙药”,成为了扩张国土和安定民心之上的重要行政任务。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当权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不惜亲自到海上寻求“仙人”求取“仙药”,而秦始皇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史记》记载:“……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
在当权者的领导下,民间掀起了一股“寻仙”热潮。
后世广为人知的蓬莱、方丈和瀛洲等“仙境”,也是从秦朝开始流传的。秦始皇曾要求齐人徐福为他炼制丹药,而徐福则从中捞取了不少油水。
由于丹药迟迟没有炼制成功,秦始皇逐渐对他感到不耐,徐福为了自保胡乱编造了一个谎言,带着数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仙人”。
可徐福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而这个谎言就与上述三座神山之一的“蓬莱”有关。
之后,秦始皇又命燕人卢生、韩终、侯公、石生到各地寻求仙人的不死药。
久而久之,“海上”、“仙山”、“仙人”和“仙药”成为了秦始皇的执念,他愈发的向往长生不老,同时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因为陵墓的构思和设计是长期的,在秦始皇对“海”有了盲目又偏执的想法后,他便将其加了进去,但真正的海定不可能加入其中,能替代海且用处大的唯有水银。
陵墓地宫“水银为海”的设计,寄托了秦始皇的心愿,也表现了他对长生不老的执念,他欲将这一想法流传下来给后世继承。
汉代帝王喜爱食用海鲜产品,例如蛤蜊。诗句“若欲求海东头,若欲觅海东辞”和宋元地契“若要相寻,但来东海”字样,都证明了海在民众心中的特殊性。
此时,海在民众心目中已经与生死有了关联。
秦始皇喜欢海,并将地宫设计为“水银为海”,仅仅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吗?
实则不然,在秦汉百姓的心中,“海”不但是仙人住所、仙药的出处,还是帝王和国家气运的符命祥瑞。
《史记》中曾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关于“丸山”,后世的解释是丹山,丹水之源,黄帝从东海到丹水,以对“海”的亲近彰显政治权力。
黄帝亲自到海边出巡,暗示了大海与权力是息息相关的。
关于“合符釜山”,后世的解释是“东海大明之墟有釜山,山出瑞云,应王者之符命”,有祥瑞的意义。
综上所述,起码从黄帝开始“海”的意义就不一般,秦始皇日后喜爱海并尊重海,也有可能是受了其影响,能充分这一点的是秦始皇的五次出巡。
《史记》中的“维二十九年……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一段,后世经过考证发现,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是为了追随帝禹行迹,纪念帝禹成功,秦始皇为此还立石刻字。
许是刻字能够加强当权者与大海的联系,秦始皇在四次行至海滨时,相继刻下了“平定海内”、“并一海内”、“海内为郡县”等字样,这说明秦始皇已经将大海做为了政治空间。
在秦朝人的意识里,海不仅是长生不老或者仙化的场所,还是能永保帝王和国家气运的符命祥瑞,当时流行的“四海一家”也许就是秦始皇思想的直白写照。
因为向往权力,所以秦始皇喜爱大海,希望海上的仙人能够给他一颗长生不老药;因为他想让秦朝的统治延续千秋万代,所以他希望大海成为永保秦朝气运的符命祥瑞。
根据这些合理猜想,不难推断出秦始皇陵“水银为海”的建造意义,这一设计以“海”为“天下”的模型,他希望活的时候能掌管天下,死的时候仍是天下的霸主。
由此可见秦始皇的野心之大,向往之深,或许他“水银为海”的设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但以上的猜想也未必不合理。
结语研究秦始皇的生平和秦始皇陵的建筑特点,能够得出大海与古代帝王之间的联系,没想到生于大河文明的中国,竟也能与大海有着如此之深渊源。
在中国,大海被帝王们视为长生不老和福瑞的象征,为了得到海中“仙人”的侧目,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秦始皇陵的设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众人可以认识到几千年前古人对海洋的探索,了解到中国早期在海洋学的成就。
笔者写下此篇,仅仅是个人见解,欢迎读者们各抒己见,共同钻研。
什么时候秦始皇被挖岀来了,我一定会给他磕几个。创下千秋万代的伟业。必须表示诚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