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活了37岁,一个活了94岁。
可以说,一个命运多舛,5年精神折磨自杀。一个幸福美满,与丈夫恩爱65年。
王丹凤,可以说是人生赢家,她拥有这一切还不算,她的美更是无与伦比的,人称风华绝代“小燕子”。
明明她被称作 “小周璇”,是晚辈,人们为何却说周璇长得像她?
郑大圣导演见到王丹凤也惊为天人,夸赞她是中国的奥黛丽·赫本。
即使到了晚年,王丹凤也保持着优雅,眼里仍旧有着明亮的光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见证她的人生,看看她的那些故事。
关注“东东哥有货”,持续为你更新有趣、有料名人故事。
王丹凤,影坛常青树,自1941年踏入光影世界,一曲《新渔光曲》让她星光熠熠。
从《春》到《秋》,再到《三朵花》绽放,她穿梭四季,银幕上留香。
《浮云掩月》掩不住风华,《丹凤朝阳》照亮影坛路。
转战《大富之家》,笑对《教师万岁》,更在《青青河边草》边温柔了岁月。
《断肠天涯》情未了,《琼楼恨》里恨也甜。
1951年,她成上影厂一员,《护士日记》记录青春,《女理发师》剪出时尚,《桃花扇》轻摇,扇动无数影迷心。
半世纪光影路,五十余佳作,角色跨越古今,风采各异。
2013年,金凤凰奖终生成就,笑纳荣誉;2017年,再添上海电影节华语影坛桂冠,荣耀加冕,传奇继续。
1924年,上海滩迎来了小美人王玉凤,后改名王丹凤,家中珍宝,宁波父母的掌上明珠。
自幼肤白胜雪,眼含秋水,人称“小丹凤”。
王家经营小餐馆,日子红火,小丹凤就在烟火气与越剧声中长大,梦里都是戏台与银幕。
十岁那年,黑白光影初入眼,电影梦悄然生根。
放学后,餐馆成了她的私人影院,零食配电影,小丹凤的眼里满是对银幕女神的憧憬。
胡蝶、阮玲玉、陈燕燕,海报贴满闺房,她暗下决心:“我也要闪亮登场!”
时光荏苒,转眼小丹凤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明星梦愈发炽热。
邻居舒丽娟,合众影星,成了她的“引路人”。
16岁那年,撒娇耍赖加卖萌,终于让舒姐姐带她闯进了梦寐以求的片场。
那一刻,王丹凤的世界,仿佛被镁光灯点亮,电影梦正式启航。
从此,上海滩又多了一位追梦少女,用她的丹凤眼,在光影世界里编织属于自己的传奇。
1940年,16岁的王丹凤,跟着邻居溜进了合众电影公司,本想蹭场好戏,不料被导演石林一眼相中:
“嘿,小姑娘,想不想来真的?”
王丹凤一愣,心跳加速。
片场里,舒丽娟像老母鸡护小鸡:“丹凤,别乱窜哦!”
王丹凤乖巧点头,却已被另一位大佬朱石麟锁定:“这孩子,有戏!”
朱导笑眯眯地问:“小丫头,想不想拍电影?”
王丹凤眼睛一亮:“当然想!”
父母那头,虽有顾虑,但挡不住女儿满眼星光和朱导的诚恳邀请。
一番商量后,王家父母妥协:“去吧,丹凤朝阳,闯闯看。”
于是,“玉凤”成了“丹凤”。
首秀轻松,王丹凤客串丫鬟,倒水都倒出了星光。
正巧,朱导拍《龙潭虎穴》,一眼相中:“这孩子,不简单!”
试镜小侍女,几个镜头,未来之星初露锋芒。
“爸,我想去!”王丹凤坚定地说。
父亲皱眉:“咱家不缺钱,你何苦?”
姐姐却力挺:“小妹,你行的!”
最终,父亲松口:“试试就试试,受委屈就回来。”
1941年,一纸三年合约,王丹凤正式踏入光影世界,心中那团火,越烧越旺。
演艺之路,就此开启,带着少女的勇敢与梦,她誓要在这片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自1941年踏入影坛,王丹凤便如一颗璀璨新星,迅速照亮了银幕。
《肉》初试啼声后,《新渔光曲》里,她化身渔家女,以清纯之姿,坚韧之魂,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小周璇”之名不胫而走。
走在街上,常有人笑道:“你长得真像王丹凤呢!”可见其美貌之盛。
随后的《春》、《秋》、《三朵花》,王丹凤步步为营,人气飙升,直至与偶像同框《红楼梦》,更是让她的星途闪耀夺目。
但面对名利,她保持着难得的清醒:“颜值是敲门砖,演技才是硬道理。”
于是,她潜心修炼,每一部作品都力求完美,短短数年,佳作连连,二十余部电影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蜕变。
朱石麟导演是她的伯乐,也是严师:“丹凤啊,多读书,多观察,演技才能更上一层楼。”
王丹凤铭记于心,书海遨游,剧院偷师,不仅丰富了内心,也让她的演技日益精进。
在剧院的一次偶然,她邂逅了爱情,那是另一段温馨而动人的故事。
王丹凤的爱情,如同她饰演的角色一般,温婉而不失热烈,低调中藏着深情。
从青涩少女到影坛新星,王丹凤用她的努力和才华,书写了一段段银幕传奇。
在那个没有滤镜的年代,她的美,不仅仅是皮相,更是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优雅与坚韧,正如张爱玲所言:“宁波人漂亮得多,如王丹凤。”
这不仅是对她美貌的赞誉,更是对她独特气质的认可。
在那个星光熠熠的年代,王丹凤的名字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代名词,走在街上,爱慕的目光如影随形。
而她,这位年仅二八的佳人,对婚姻尚是懵懂未知,殊不知,一颗心已悄然为她跳动。
柳和清,这位出身文艺世家的青年才俊,不仅是金城大剧院的掌舵人,更是对电影艺术情有独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剧院内邂逅了王丹凤,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她的倩影如同画卷般缓缓展开,深深烙印在他心底。
“这姑娘,真是清丽脱俗,不似凡尘中人。”
柳和清心中暗想,从此,王丹凤成了他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
他利用家族资源,不动声色地接近她,从观众席到书房,从电影到文学,两人渐渐找到了共鸣。
王丹凤的纯净与才情,让柳和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意。
“丹凤,你知道吗?每次见到你,我的心就像被春风拂过,温柔又悸动。”
柳和清在一次约会中,鼓起勇气吐露心声。
王丹凤闻言,脸颊微红,却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真诚。
她发现,柳和清虽出身富贵,却无丝毫纨绔之气,反而是个温文尔雅、有责任感的男子。
就这样,两人在相互的陪伴与成长中,爱情悄然绽放。
他们一起研读剧本,一起品味人生,共同绘制着属于他们的未来蓝图。
直到1951年的元旦,这段长达七年的恋情终于迎来了最美的结局。
上海逸园大酒店内,宾客满座,见证着这对璧人的幸福时刻。
王丹凤身着华服,笑颜如花;柳和清则是一身笔挺西装,眼中满是对她的宠溺与深情。
“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妻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柳和清在婚礼上深情告白,引来宾客阵阵掌声与祝福。
从此,王丹凤与柳和清携手共度余生,无论风雨变换,始终不离不弃,成为了娱乐圈中一段佳话。
50年代,王丹凤的星途如日中天,她华丽转身,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在《雷雨》里,她是那抹青春亮色;在《家》中,她演绎着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到了《女理发师》,她更是大胆颠覆,让人捧腹。
“王丹凤啊,她就像有魔法,什么角色都能活灵活现!”同行们私下议论。
而她,总爱扎进人群,和各行各业的朋友聊天,只为让角色更接地气。
“Action!”导演一声令下,王丹凤瞬间入戏,仿佛角色附体,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
转眼到了1944年,卜万仓导演为《红楼梦》选角头疼,“薛宝钗”一角空缺。
朱石麟灵光一闪:“王丹凤,那丫头,气质正合适!”
卜导一拍大腿:“对,就是她!”
王丹凤一听要和周璇、袁美云搭戏,心里直打鼓:“我行吗?”
卜导笑眯眯地说:“别怕,你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于是,王丹凤埋头苦读《红楼梦》,笔记做得密密麻麻,最终,一个温婉动人的“薛宝钗”跃然银幕,让她名声大噪。
此后,剧本如雪花般飞来,王丹凤也不负众望,从忧国忧民的“梁曰贞”到战火中的飘零少女,每一个角色都让人难忘。
1949年,香港电影剧团向她抛出橄榄枝,王丹凤与陶金等人一同踏上巡演之路,用光影温暖人心,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1951年的春风里,一封自香港翩然而至的信,轻轻落在王丹凤手中,那句“何日归?我欲同你携手。”
如同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她笑了,眼里闪烁着决定的光芒:“是时候回家了。”
于是,她婉拒了香港电影剧团的挽留,带着对爱人的思念,踏上了归途。
上海逸园大饭店内,星光熠熠,她与那位知名企业家,相恋七载的恋人,终于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宾客满座,欢声笑语中,两人的幸福如同这宴席上的美酒,醇厚而醉人。
婚后的日子,甜蜜不减,王丹凤继续在银幕上绽放光彩,而丈夫柳和清则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四个小天使的降临,为这个小家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但命运弄人,其中一位小天使的早逝,让夫妻俩的心笼上了一层阴霾。
柳和清温柔地拥她入怀:“我们还有彼此,还有三个宝贝。”
时光荏苒,1952年,王丹凤以全新的姿态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启了她演艺生涯的新篇章。
《桃花扇》的温婉,《家》的坚韧,《女理发师》的幽默,每一个角色都让她大放异彩。
而《护士日记》中的一曲《小燕子》,更是让她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春天使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这旋律,仿佛穿越了时空,至今仍回响在人们的耳畔。
王丹凤,这位银幕上的佳人,用她的歌声和演技,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爱与梦想的故事。
岁月悠悠,她从清新脱俗的韩兰根,到坚毅内敛的简素华,再到息影之作《玉色蝴蝶》中那位依然坚持梦想的女性,每一个角色都是她生命轨迹的见证。
即便年过半百,她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每天清晨四点,准时起身,细致妆容,那份敬业与热爱,让人动容。
在风云变幻的年代,王丹凤的星途虽璀璨,却也难逃风雨洗礼。
柳和清,这位“资产阶级后代”,一夜之间从宣传科才子变成了浦东化工厂的三班倒工人,拉车运料,汗水浸透了衣襟。
“哎哟,我这细皮嫩肉的可怎么受得了这苦哟!”
他虽苦笑,却从未言弃。
组织上找上门来,言辞犀利,劝王丹凤“明智”选择,与柳和清划清界限。
王丹凤一听,眉头一挑:“划清界限?那我这戏还怎么唱下去?夫妻嘛,就是要同甘共苦,不然还唱啥《天仙配》!”
1958年,大跃进浪潮中,王丹凤也卷起裤腿,成了新桥公社的“村姑”。
白天田间地头,晚上煤油灯下,她与柳和清相视一笑,苦中作乐:“瞧咱俩,这身打扮,比电影还电影呢!”
文革风暴起,王丹凤的《桃花扇》成了“靶子”,她戴上大口罩,低调上班,孩子们则成了“星二代”的牺牲品。
王丹凤默默承受,心中却如明镜:“这戏里戏外的,比电影还曲折。”
1968年,奉贤干校,王丹凤手握大勺,从影后变厨娘。
食堂大锅前,她笑言:“这锅大,炒的不仅是菜,更是人生的酸甜苦辣。”
柳和清虽远,心却近,书信成了他们最温暖的慰藉。
1966年,王丹凤跌入谷底,劳改岁月,双手布满老茧,但她心中有光:“我这双手,虽握过奖杯,也扛过锄头,都是生活给的勋章。”
阴霾散去,王丹凤重返影坛,风采依旧。
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农村工作的调令又至,她乐观以对:“农民也是艺术家,种的是希望,收的是幸福。”
夜深人静,泪湿枕巾,但晨光初照,她又是一身干劲。
直到七十年代,乌云终散,柳和清归来,两人相拥而泣,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你瘦了,也坚强了。”
柳和清轻抚她的发。
“你也是,我们都不再是昨天的自己。”
王丹凤笑中带泪。
1982年,香港之行,王丹凤与柳和清携手漫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王丹凤与柳和清相识相知,携手走过漫长岁月。
1989 年,二人迁居 X 港,开起了“功德林上海素食馆”。
起初,他俩都是餐饮门外汉,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白天,王丹凤站柜台接待顾客;晚上,柳和清就查看账本盘点库存。
在两人的努力下,生意日渐红火。
生活安稳又惬意,三个女儿也长大成人。
闲暇时,他俩要么一起看电影,要么在书房看书写字。
当然,夫妻间哪能没个拌嘴的时候。
王丹凤说:“我性子软,不会吵架,生气了就躲房间不理他。他见不得我不理,总会耐心哄我。我惹他生气,说两句好话,他也就开心啦。”
岁月匆匆,两人身体渐老,80 多岁时,感觉力不从心。
王丹凤说:“我想回家看看,那是咱相识的地方,我要落叶归根。”
于是,他们把饭店转让,回了上海。
后来,王丹凤与柳和清常年旅居海外,足迹遍及欧亚多国,见证了无数风景。
回归家庭后,王丹凤为丈夫洗手作羹汤,哪怕厨艺不佳,丈夫也吃得开心。
就这样,他们相守度过 65 年婚姻。
2016 年,柳和清走到生命尽头,享年 90 岁。
弥留之际,柳和清看着王丹凤,露出和煦笑容:“你还是那么漂亮,一如初见。”
王丹凤握住他的手:“哪里漂亮?都是皱纹。”
柳和清轻声道:“哪里都漂亮。”
他说:“对不起啊……这次我比你先走……你别害怕,下辈子我还想和你在一起,所以我先去看看,等待我们的下次相逢……”
王丹凤难掩悲伤,却也只能看着爱人消逝。
他们相识相知相守 72 年,这 72 年很长,历经无数坎坷;又很短,仿佛一切就在昨天。
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点评】五十年代影坛星光熠熠,王丹凤与秦怡、白杨等齐名,作品超五十部,奖项满载。
岁月流转,记忆渐淡,王丹凤独不忘柳和清。
“妈,您记性虽差,但对爸的情深似海,总对着他照片絮叨呢。”
18初夏,距老伴离世两载,王丹凤也优雅落幕,仿佛是去赴那生生世世的约。
影坛传奇,完美谢幕,留下一句未完的俏皮话:“下辈子,咱们还得早点相遇,别让我等太久哦!”
如果你有什么感言,可以在评论区理性留言!
码字不易,谢谢点赞收藏加关注转发!
免责声明:如图文有侵权,联系一月内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