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48小时内,不甘心的特朗普又变卦了。
4月12日,美国宣布豁免包括电脑、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集成电路等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的“对等关税”,这让市场稍微松了一口气。
可是,仅仅两天后的14日,特朗普再次改变口风,暗示这些豁免可能只是“短暂的”。
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使得外界对美国政策的未来走向更加迷茫。

特朗普在2025年4月初,举办了一场极具仪式感的发布会,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强烈反应。

消息传出后,全球股市、债市、汇市几乎同时遭遇重创,股指大幅下跌,投资者纷纷将资金撤离美国市场,造成了美国的还债压力骤增。
特朗普原本的设想是,借由美股的下跌,将避险资金引导至美国国债,从而压低美债利率,而市场的反应与预期背道而驰。

美国国债被抛售,利率不仅没有下跌,反而显著上升,避险资金流向了其他国家,而非美国。
这一连串的变故让特朗普政府陷入了困境。

随着股市的持续低迷,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迅速调整策略,避免经济进一步恶化。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财政部长姆努钦宣布暂停对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征收“对等关税”90天,并决定仅保留10%的“最低基准关税”,以此作为妥协。

而特朗普本人选择避开传统媒体,试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来修复局面。
尽管如此,这一系列的反复操作依然未能平息市场的不安情绪,投资者对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感到更加困惑,也对全球经济前景充满了担忧。

市场显然并未买账,股市的下跌势头依旧不减。
特朗普意识到情况愈发严峻,于是他在周末急忙作出了新的让步,将中国的关税豁免纳入其中,试图平息市场的恐慌情绪。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在未大张旗鼓的情况下,悄然对税则进行了调整,豁免了大量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包括电脑、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等高附加值商品。
这些商品在中国对美出口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特朗普此举等于在贸易战中对中国释放出实质性让步的信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在此过程中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一味强硬。

最初宣布“对等关税”时,他亲自主持发布会,姿态高调而果断,仿佛将一切掌控在手。
而当他决定暂停90天的“对等关税”时,特朗普则选择了退居幕后,由财政部长姆努钦代为宣布。

至于最终豁免部分机电产品的关税时,特朗普甚至没有在社交媒体上立刻发声,而是等到商务部长和财政部长向媒体解释完毕,他才补充了一句“豁免是暂时的”,并且再次强调“中国对美国很坏”。
这一系列操作无疑透露出特朗普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深知,在经济大局面前,对中国的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但与此同时,他又不愿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强硬形象。

就在市场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特朗普和他的高级贸易官员却又释放出了截然相反的信号,令外界更加迷惑不解。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发声,强调“国家安全关税调查”仍将持续进行,特别是在半导体和电子产品等高科技关键领域,美国将继续保持高度关注。
他辩解称,外界所谓的“豁免”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他只是将相关商品从一种关税类别转移到了另一种,并非真正放弃关税措施。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也紧随其后表示,美国政府正依照1962年《贸易扩张法》第232条,对半导体产业展开全面调查,旨在评估哪些关键技术产品必须在本土生产,以确保国家安全。
他指出,确保美国在芯片领域的“战略自主”已成为优先事项。
同时,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也公开表示,尽管特朗普签署的行政命令中部分章节标题为“例外情况澄清”,但这并不代表真正的豁免政策出台,只是技术性调整,不应被误读为政策松动。

商务部长罗斯更是在电视上明确表示,针对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的豁免只是暂时性的,针对电子产品的单独关税“很快就会出台”。
这些言论无疑再次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对未来的贸易政策充满了疑虑。
这些自相矛盾的言辞无疑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关税政策的摇摆意味着美国电子商品的进口价格将大幅上涨,而这些额外的成本最终往往会转嫁给消费者,造成更高的生活成本。
民主党议员纷纷指出,这些政策变化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信用形象。
市场对此作出了直接反应,长期国债利率持续上升,美元汇率急剧下跌,这一切都表明,市场对美国信用的担忧和信任危机正在加剧。

中国商务部对美国豁免部分机电产品关税的举动作出了冷静而坚定的回应,虽然对美方的修正错误表示肯定,但同时也强调,这一措施仅是微小的一步。


中国官方的立场非常明确:对于美国的一系列做法,中国始终秉持务实而坚定的态度,不会轻易妥协。
中国深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是应对挑战的关键。
中美贸易不仅仅是零和博弈,更是两国经济互相依存的体现。

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半导体零部件等核心领域,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深入融入美国的供应链体系。
美国如果单纯试图脱钩,不仅会造成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增加,还可能对其自身的产业发展带来长期不利影响。
所以,中国在应对美国的关税政策时,始终保持理性和冷静。

特朗普政府内部的权力博弈也对关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直接影响。
随着政策反复调整,纳瓦罗等强硬派官员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财政部长姆努钦的声音愈发占据主导地位。
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性格依然是中美贸易关系中的一大不确定因素。

他时而高举“美国优先”的旗帜,时而又做出妥协和让步,缺乏连贯性和可预测性,这种政策上的反复无常让市场感到困惑不安,全球经济因此频频受到波动影响。
特朗普的这些行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的长期经济前景感到忧虑。

随着特朗普不断调整关税政策,市场对美国信用的担忧愈加加剧,甚至出现了美国信用评级可能下调的风险,美元资产持续贬值,避险情绪日益升温。
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更损害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信誉。

中国已经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面对美国不断施压时,中国没有采取过度对抗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更加灵活和务实的策略,包括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等多方面的举措。
这些应对措施不仅帮助中国化解了外部压力,还为其经济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信源
科创板日报,2025-04-14,《重大利好落空?特朗普又变卦:关税没有例外!电子产品仍面临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