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女人一生最硬的底牌,不是聪明,不是学历

亦乔读书娱乐 2025-03-16 03:10:42

你好呀,我是亦乔,6万+粉丝的读书博主~

2016年,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龄离世。

她走的时候,宿舍是水泥地,墙是灰白的,穿的衣服鞋子也都是旧的。

她一生节俭,却在2001年将夫妻二人所得的版税稿酬70多万捐赠给清华大学,后来这笔钱增至900多万。

离世前,她亲手烧毁所有的书信,留给世人一片空白。

知名编辑周绚隆评价杨绛先生:“杨先生一辈子活得明明白白,走得也干干净净。”

还有人说:“杨绛的一生,都保持着‘少女相’。”

的确,她这辈子都发自内心地热爱着她所做的一切,不矛盾、不纠结、不分裂,低调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读完《杨绛传》,我深切体会到:

一个女人最硬的底牌,不是你把自己打扮得多么漂亮,也不是你赚钱有多厉害,而是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懂得在这3个方面下功夫。

1、饱经磨难时,懂得苦中作乐

杨绛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留学硕士,母亲是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

在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家庭,杨绛从小也手不释卷,一家人享受着平淡的幸福。

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陷入了动荡不安。

杨绛的父母在逃亡途中先后离世,她和钱钟书也踏上了漂泊之路。

一晃到了1966 年,杨绛的人生陷入至暗时刻。

她被批斗游街、剃阴阳头,随后又被下放去扫厕所、吃窝头、睡冷炕。

同期文人有的整日唉声叹气,抱怨命运不公;有的暗自落泪,满心悲戚。

但杨绛不同,她每天把自己收拾整洁,像平常一样生活。

被批斗时,她认真写牌子,回家戏称是 “爱丽丝梦游奇境”;剃阴阳头后,她还能笑着说不再羡慕弟弟的光头;扫厕所时,她把厕所打扫得一尘不染,还觉得能享受自由看书学习。

哪怕物资匮乏,她也把艰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简单食材经过她的手,变成可口饭菜,一家人围坐吃得开心。

人这一生,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沟壑。

有的人在困境中自怨自艾,结果越陷越深,最终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则选择安静做事,在不利的环境中找到有利的一面,最终走出困境,继续前行。

就像杨绛先生,无论生活给予她怎样的磨难,她都能乐观面对。

《你好,生活》里有句话:“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同样的困境,不同的人能活出不同的境况。

人这一生,活的是心情,过的是心态。

心态好,一切皆好;心态不好,万事皆不好。

2、起起落落时,保持不急不躁

特殊时期,清华的控诉大会上气氛压抑。

3000多名师生聚在一起控诉,杨绛无端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一个陌生学生言辞激烈地控诉她:“杨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她教导我们,恋爱应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这些毫无根据的指责,如汹涌潮水般袭来。

面对污蔑,杨绛没有惊慌愤怒,也没有反驳,一直坐到结束后才默默走出礼堂。

回到家,钱钟书和女儿不在,她像往常一样,拿本书看一会儿就睡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第二天,杨绛特意打扮得很精神,去人最多的校内菜市场买菜。

她发现有人见了她避之不及,有人照常跟她打招呼,还有人跟她说笑了好一会。

这一切,在她眼中都是生活的 “素材”。

后来,有人问她怎么不解释,她只是淡淡地说:“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想去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虽然是一番屈辱,却是好一番锤炼。”

2005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大获成功,发行量领先。

可一位董姓译者却公开质疑:“杨绛太自信了,该查字典的地方没有去查字典,她的译本比我的少了11万字,我现在是拿她当翻译课的反面教材,避免学生再犯这种错误。”

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面对指责,杨绛淡定回应:“不生气,不理会,随他说。”

后来,杨绛禁不住出版人的软磨硬泡,她才平和解释:“我用点烦翻译法,删繁就简,点掉多余烦琐的文字,才减到70多万字,这样文字明净多了,但原义一点没有掉......”

话语间,尽显大家风范。

人生起起落落,杨绛却始终不急不躁,用沉默和智慧应对一切。

歌德曾说:“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流言吓倒,不受他人的观点牵制。”

守住自己的内心,才能不被外物所扰、所惑。

这种从容,是历经沧桑后的豁达,是对自我的笃定,更是对生活的透彻理解。

3、颠沛流离时,从未放弃学习

杨绛的一生,是坚守与沉淀的一生。

钱钟书离世后,她将思念深藏心底,整理钱钟书先生的手稿,撰写文章回忆他们的生活,传承一家人的精神。

对她而言,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

杨绛说:“每一本书,无论是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及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只要一翻开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战争年代,杨绛一家漂泊无依,条件恶劣,但她求知欲从未熄灭。

只要有一盏灯,她便抓紧时间读书,专注得忘却困苦。

在研究西方文学时,为了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她自学哲学理论。

家中藏书有限,她就四处借阅,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哪怕每天都要操持家务,她也会抽出时间研读晦涩的哲学著作,做满密密麻麻的笔记 。

即便上海战事严峻,她依然仍笔耕不辍。

最难的时候,杨绛都没有停下脚步,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作品,还创作了268万字的《杨绛文集》。

92 岁的杨绛独伴青灯,写下《我们仨》,回望往昔,编织温暖回忆。

很喜欢《皮囊》里的一段话:

“真正能给你撑腰的,是丰富的知识储备,足够的经济基础,持续的情绪稳定,可控的生活节奏,和那个打不败的自己。”

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就是装进大脑的知识。

无论你处于什么年龄阶段,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开阔眼界。

学习,永远是一个人门槛最低的高贵。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的一生起起落落,年轻时颠沛流离,年老时饱尝生死离别。

要是换做别人,早已被千疮百孔的人生打得措手不及。

然而,杨绛面对跌宕起伏的人生,却始终保持着淡然、豁达、向上的态度,她内心的恬静与强大,影响了无数人。

希望我们都能从她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愿2025年的我们都能自信、自由、自洽地生长。

0 阅读:22
亦乔读书娱乐

亦乔读书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