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对于清江鹤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孩提时代的清江鹤就吃过啃过这个“甘草”茎。放在嘴里,细嚼起来,有种甜甜的回味。特别是在嗓子疼不舒服的时候,嚼这个甘草茎有非常好的奇效。
图片01~02):甘草田间植株
甘草,这一在中药世界中享有“国老”盛誉的草本植物,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与厚爱。甘草的年使用量很大,再加上甘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但鼓励人工专业种植甘草)是不可以随便乱采集的,所以现在的甘草是非常稀少的珍贵植物。
本期图文,我们就以“甘草”为话题,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重点关注和聊聊关于“甘草”的相关知识。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评论,转发分享本期图文。
图片03~04):甘草的花穗
“甘草”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蔷薇目蔷薇亚目豆科蝶形花亚科山羊豆族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是蔷薇目豆科甘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别名众多,如甜草根(甜草苗)、红甘草、粉甘草,国老,甘草苗头,甜草,乌拉尔甘草,甘草梢,甘草节等,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其他地方也有。
《中国植物志》第42卷第2部中载:甘草的根与根状茎粗壮,直径可达1-3厘米,外皮褐色,内部淡黄色,且具有甜味。其主要的化学成分为“三萜皂苷”。其中最主要的是“甘草甜素”“黄酮类化合物”,还有生物碱等。
图片05~06):甘草的荚角
甘草的田间植株茎直立,多分枝,株高在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
甘草的叶长5-20厘米,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其实跟山野上的马桑树叶非常相似。基部圆先端钝边缘全缘呈微波状。
甘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多腋生。数朵花聚在一起,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鳞片,体表有柔毛。花萼钟状基部膨大呈囊状。花冠紫色,白色或者黄色。
图片07~08):人工专业种植甘草
甘草的荚果呈镰刀状或环状(似角果畸变所致)密集成球,表面有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有3~11粒,暗紫色,圆形或者肾形,长约3毫米。
甘草的花期在6-8月,果期则为7-10月。常见于干旱沙质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渍涝地盐渍化土壤之中。对生长发育环境要求不严,适应性特别好。
《名医别录》中载甘草:生长在河西川谷积沙上及上郡。二月八月黄道吉日采根,曝晒十日成。
图片09~10):甘草的花期
苏颂也说甘草:春天长出青苗,高一二尺。叶像槐叶,七月开紫色花像柰冬,结的果实为角状,似毕豆。
李时珍也说甘草:枝叶像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粗涩,似有白毛。结的果实与相思角相像,成熟时果实自然开裂,子像小扁豆,非常坚硬。
“甘草”是重要的“解毒剂”和“调和剂”:《中国植物志》中载甘草:根和根状茎供药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载甘草:根状茎供药用,能解毒镇咳,健脾胃,调和诸药。还可以作为香烟及蜜饯食品配料。《中国高等植物》中载甘草:根和根状茎供药用,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缓急定痛,调和药性的功能。
图片11~12):甘草的果期
甘草在中医中被誉为“国老”,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主要药用部位是干燥根和根茎,《中药大辞典》中载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这一点在高等植物这部典籍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在中医临床上,甘草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症状。此外,甘草还能缓解药物毒性、烈性,调和药性,提高治疗效果。
图片13~14):甘草“变形”的角果
《神农本草经》中载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孙思邈《千金方》中载甘草:可解百药毒。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甘草中的甘草酸、甘草皂苷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可预防哮喘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甘草”药材趣味故事与“植言草语”:图片15~16):甘草花穗
01“甘草”享有“国老”即帝师的美誉:“甘草”入药有2000多年的历史,享有“国老”之称,即“帝师”美誉。前有管仲后有张居正,个个文韬武略人中才俊。
将甘草喻为“国老”,不得不说它有“神奇”之处。这在很多的药典之中都有甘草为什么称为“国老”的“释义”:
南北朝时陶弘景评价甘草:此药为众药之主,经方中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沉香。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图片17~18):外观颜值靓丽的甘草花穗
唐代医者甄权在《药性论》中也:诸药之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称“国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士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翻译成现代文亦即《本草纲目》对甘草喻为国老的释义进行了总括:外红中黄色兼坤离。味厚气薄滋补脾土。调和众药有元老功德,治百病有助天帝力量而无人知晓,敛神仙之功而不归于自己,可以说是药中良相。
图片19~20):外观颜值靓丽的甘草角果
02)郎中家的“干草”成“甘草”:相传在古代,有一位乡村老郎中医术非常高明,经常外出上门给患者治病。有一次,老郎中外出看病未归时,家中就来了许多向他求医的人。
郎中的妻子热情地把大家招待在家里,等待郎中的回归。几个时辰过去了,仍不见医生回家。
郎中妻子暗自琢磨着如何把这些“病”人打发走。情急之下,郎中妻子就将家中用来烧火煮饭用的干草(甘草味甜)切好,用纸包成小包,分发给病人煎汤,就“谎称”说是郎中外出看病时,留给大家服用的。没想到很多病人服药以后的病情竟然逐渐好转。
图片21~22):野生的甘草
老郎中回家后得知此事,大为惊讶。几天后,好多痊愈的病人都拎着礼物来感谢郎中。经过询问后,郎中得知这些病人分别患有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症。此后,老医生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就使用这种“干草”。每帖药中他都加一丁点儿进去,并将“干草”更名为“甘草”,并沿用至今。
03)“甘草”是百药之毒的“解毒剂”:明《庚巳编》中载:明御医盛寅,一天早晨刚走进御药房,突然感到头痛眩晕,随即昏倒不省人事。
图片23~24):甘草入药
周围的御医们在束手无策时,这时一位民间医生毛遂自荐,用甘草煎了一碗浓浓的甘草汁给盛寅灌下,不久盛寅便苏醒过来。
原来,盛寅因为空腹进入药房,胃气虚弱,无法抵御药气的熏蒸,中了百药之毒。甘草善调和诸药之性而解百药之毒,因此让他服用甘草水后就苏醒了。所以甘草是百草之毒的“解毒剂”,由此而来。
写在“甘草”最后面的结语:“甘草”这一神奇的“稀缺”草本豆科植物,以其独特的外观株型特征、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深厚的药材文化底蕴,成了中医药材宝库之中的一块瑰宝。
图片25~26):甘草成品
通过仔细深入了解甘草的奇妙世界,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甘草”这一宝贵的植物资源,深刻地感受到中医药材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对甘草的认识。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探索和传承中医药传承智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