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块没让妯娌平摊,400块却让我平摊,我:你先平摊1700块再说

瓷片拾忆者 2025-03-25 10:35:56

“姐,爸这次住院花了400多,你转200过来吧。”她语气轻松,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我愣了一下,手中的菜叶掉进了水槽里。“400多?我问问爸具体多少吧,回头再说。”我搪塞道,心里却翻起了波澜。

去年夏天,公公说腿疼,我们立马接他来城里大医院检查。挂号、排队、做检查,忙活了一整天。又是X光又是核磁共振,最后开了好几盒进口药。医生再三叮嘱要注意饮食,定期复查。我和老公鞍前马后地伺候,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前前后后花了3500多。当时弟妹只是象征性地问了几句,医药费的事压根儿没提。今年年初,公公的降压药吃完了,我又特意去药店买了500多的药寄回老家。这些,我都默默承担了,从没想过要跟他们分摊。

弟妹家这几年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小叔子承包工程,赚了不少钱。弟妹也辞了工作,在家专心带孩子。孩子上了好几个兴趣班,英语、钢琴、奥数,样样不落。弟妹自己也穿金戴银,经常在朋友圈晒各种名牌包包和化妆品。想起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晚上,我把这事跟老公明远说了。

“200块钱是小事,但我觉得心里不舒服。”我语气低沉。

明远放下筷子,眉头紧锁。“确实,去年3500,今年500,咱们一分钱没让弟妹家出。现在他们为了200块打电话过来,这算怎么回事?”

“我之前一直觉得,照顾老人是应该的,谈钱伤感情。再说,他们日子过得也不容易……”我叹了口气。

明远打断我:“以前是不容易,现在可不是了。你看弟妹现在,吃穿用度哪样不是高消费?孩子教育也舍得花钱,唯独在老人身上斤斤计较。”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有个同事,也是为了赡养父母的事跟兄弟姐妹闹矛盾。他父母在老家,医疗条件差。他提出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住,费用大家平摊。结果他弟弟妹妹都不愿意出钱,最后闹得很不愉快。”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的经历。她家姐妹三个,父母跟着她生活。为了照顾父母,她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尽孝。其他两个姐妹偶尔过来看看,买点水果零食,从没提过要分担生活费。时间一长,朋友心里难免有怨言,姐妹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明远握住我的手:“咱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亲兄弟明算账,把话说开了,反而能避免以后更大的矛盾。”

第二天,我们约了小叔子夫妇在附近的茶馆见面。

寒暄几句后,明远开门见山地说:“老弟,弟妹,咱们今天把话说清楚。爸妈年纪大了,需要我们照顾,这是应该的。但是怎么照顾,花销怎么分配,得有个章程。”

弟妹一脸尴尬,支支吾吾地说:“哥,嫂子,昨天的事……是我考虑不周。”

我接过话头:“去年爸来我们这看病的事你们也知道。那次检查和买药花了3500多,我们没说让你们分担。今年给爸妈买降压药500多,我们也是自己出的。”

我停顿了一下,语气加重:“现在你们却为了400块钱要我们分摊,这合适吗?”

小叔子脸色涨红,半天说不出话来。弟妹则低着头,摆弄着手中的茶杯。

这时,明远又讲了他另一个朋友的故事。他朋友家兄弟两个,父母跟着哥哥生活。弟弟每个月象征性地给父母500块钱生活费,其他一概不管。后来父母生病住院,弟弟以自己经济困难为由,拒绝承担医疗费用。哥哥一气之下,把弟弟告上了法庭。兄弟俩反目成仇,父母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所以,咱们今天就把话说开,以后免得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明远语气坚定。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最终达成共识:以后父母的日常开销和医疗费用,两家平摊。照顾父母也轮流来,每家负责半年。

虽然谈话的过程有些尴尬,但至少把问题解决了。从那以后,我们两家轮流照顾父母,费用也按约定分摊。虽然少了些人情味,但却多了份公平。

这件事让我明白,亲情固然重要,但也要讲究公平。过分忍让不是办法,该说清的要说清,该算明的要算明。这样反而能避免日后更大的矛盾,让亲情更加长久。钱可以算清,但情不能算尽。懂得平衡,才能让亲情之树常青。

2 阅读:474
瓷片拾忆者

瓷片拾忆者

拼凑往昔记忆,把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新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