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李世民权利秘籍:力作《帝范》,诠释领导者谋略

科技历史说 2020-02-22 19:12:02
题引

毫无疑问: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李世民是一位取得显赫政绩的卓越人物。

他在任期间,执行轻徭役、疏缓刑法等政策,在政治上知人善用、坚持法制、虚怀纳谏、以史为镜,为国家的统一,为唐朝前期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他能够明于知人,善于用人。李世民对用人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晚年所写的《帝范》一书中特置《求贤》一篇

开明宗义的指出:

“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又说:“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

他一再强调,举贤任能,斥退邪佞是朝廷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在他的心目中甚至宰相的主要职责也是为帝王“求访贤哲”。他认为:要使国家繁荣昌盛,惟在使用贤才。他一生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是他取得赫赫政绩、名垂青史的原因。李世民不但这样说且身体力行。

(一)早在继位之前,他就把搜罗人才作为自己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褚亮曾是薛秦的太常博士,但未被委以重任。李世民平薛仁果后,慕名访之,以礼相待,并云:

“寡人受委专征,喜于克敌得俊”。

一语道破了他在东征西讨中,网罗人才的辅佐目的。秦王府人才济济,是与他有意识的招贤纳俊分不开的。

继位后,他仍然非常重视招募人才,发现和重用马周就是一个例子。贞观三年,马周为中郎将常何代写了一个奏疏,李世民觉得常何写不了这么好,便问常何,常何只好说是马周代写的。李世民闻知,立即遣使召来马周破格擢用委以中书舍人,后迁升其为吏部尚书。

他一再地说:“周见事敏速,性甚慎重,朕委任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为此人,共康时政也。”

求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李世民为了广泛搜罗人才,还注意不因政治身份及家族门第的不同而厚此薄彼。张亮出身寒贱,李世民同样对他信任有加。正是在上述认识和行动的基础上,贞观一朝才能出现多士盈廷的盛况。

(二)唐太宗既然求贤若渴,那么,他的用人标准是什么呢?

魏征曾提出了十二条识别官员的标准:

即《说苑》中所说的“六正”和“六邪”,并为李世民所“嘉纳”。在“六正”中的六类大臣里,良臣、忠臣、贞臣、直臣主要是指德行而言的,智臣和圣臣主要对才行而言的。而“六邪”中的具臣、奸臣、谗臣、贼臣、谀臣和亡国之臣都是由于无德。

由此可见,李世民用人坚持的是“德才兼备”,但实际上他是把“德”置于“才能”之上的。即用人首先是看其人政治上是否可靠,作风是否正派,至于工作能力则是属于第二位的。他认为,果用人只注意才能而不注重德,危害是极大的,虽然事后可以发现其“恶迹始彰”加以处罚,但已经使百姓深受其害了。关于这一点,魏征说得更清楚:

“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若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害,然后用之,设今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能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今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唯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兼备,始可任用。”

在实际生活中,李世民基本上是按照“德才兼备”的

原则选拔任命官员的。重用虞世南是因为他“博闻、德行、书瀚、词藻、忠直一人而已”,是具有五善的全面人才。越级提拔卢祖尚是因为他“才兼文武、廉平正直”。

对不称职的官吏,他也能够按正、邪的标准行事,坚决罢免。对于缺乏政治品德的人,他更是拒之不用。隋朝重臣苏武一次要谒见李世民,遭到他的斥责:

“公隋朝宰辅,政乱不能匡救,遂令品物涂炭,君弑国亡。见李密,王世充皆拜优舞蹈,今既老病,无劳相见也。”

便是明证。

(三)要做到选贤任能,首要的是要知人。

不知人,就谈不上合理用人。所以,知人是用人的前提。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李世民能够明察秋毫,对臣下的优缺点了如指掌,的确是值得称道的。一次他对长孙无忌等人说:

“朕闻主贤则臣直,人若不自知,公宜面论,攻朕得失。”

无忌不敢直说,反而把皇帝颂扬了一番,李世民非常失望,故而面论群臣得失,并首先提到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此;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高士廉猎涉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俊利,善和解人,酒杯流行,发言启齿;事朕三十载,遂无一言论国家得失。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甚便事,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是其所长,而持论常据经达,自当不负于物⋯⋯”

上述事例说明,李世民对臣下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这为他正确合理的使用人才提供了条件。

人总是有缺点的,巨细兼顾,面面俱到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一个人如果在某疆域过五关、斩六将,就免不了在另一场合 走 麦 城,所 以 用 人 要 舍 长 取 短。李 世 民 认 为:

“人才有长短,不必兼达。”关于这一点,他在所著的《帝范》中有一段极其精辟的议论

“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末,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而弃其善,无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今人智有长短,能有巨细,或蕴百而尚小,或统一而为多,有轻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赖以成职。”

按照这样的原则使用人才,当然就能够使百官各得其所,人尽其用了。所以,大材小用,小材大用,乃至学非所用都是错误的。

(四)功与过,优点与缺点往往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

这种人格和行为矛盾的现象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如何根据这种并存的人格行为,赏罚分明,却是用人之道的又一重要方面。对此,李世民主要的做法是抓住主流,舍其支流。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都是当朝重臣,功绩卓著,但御史大夫萧 王禹 却因他们“尝有微过”而上书弹劾。

对此,李世民置之不理,并批评萧 王禹 :

“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然而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

因有大功而放纵臣下的贪残而不问,自然失之过宽,但不以小过而忘大功则抓住了事物的主流。李世民这样做,赢得了大臣们对他的赤胆忠心。对于那些罪大于功的渎职贪官,李世民是从来不肯因小功而舍大罪的。

贞观二十年李世民遣使巡察天下,一次就处死七人,流放和罢免数百名官吏,唐政权当时能够对贪官污吏进行有力的打击,是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李世民从维护政权统治出发,赏罚分明,选贤任能是难能可贵的。

一次李世民的姐夫长广公主的丈夫杨师道鞫狱失当受到处罚,为此,他向其姐姐解释说:

“赏不能避嫌,罚不阿亲。此天下至公之道。”

他不但能不私亲属,对秦王府的旧部下,也能出于公心不无故升迁。玄武门事变后,有人建议给秦府旧兵授以武职,李世民说:

“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唯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

总结综述

在这方面他是身体力行、言行一致的。尉迟敬德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由于自持有功,攻讦房、杜等大臣,甚至动手殴打任城王李宗道。对此,李世民对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魏征原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李世民即帝位后对他深信不疑,便是很好的证明。

虽然李世民在选用人才方面也有缺点,如规定工商杂流不能授官,玩弄权术等等,但纵观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总体上也是从江山社稷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来择官用人的,这也是他政治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0 阅读:42

科技历史说

简介:聊历史,侃科技,每日科普历史,陪您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