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我们常说,人杰地灵,杰出的人物会促成某个地方成为名胜之地。
反过来呢,汉末三国时期,地灵人杰的,也有不少。
有这么一个郡,在那里涌现出一大批人才英杰,可谓是最强的人杰摇篮。
它,就是颍川郡。
郭图郭图曾参与说服韩馥让出冀州给袁绍。
在消灭公孙瓒后,袁绍实力大增,郭图力主一举铲除包括曹操在内的竞争势力。
只不过,在官渡之战中,郭图不仅没献出有效计策,还推了张郃高览一把去了曹营。
荀彧荀彧自己是王佐之才,他还给曹操带来了一堆并不逊色于自己的人才。
为曹操调整修正战略蓝图,统一北方,荀彧功不可没,或者说是首席谋臣。
最后,荀彧不愿意违背初心,选择反抗并被逼自尽。
荀攸作为荀彧的侄子,荀攸小了辈分却大了年龄。
虽然荀攸的存在感没荀彧强,但是他可是曹营的谋主,就是所有谋士都是听他指挥。
白马和延津,颜良与文丑最终战死,这少不了荀攸的出谋划策。
钟繇钟繇前期替曹操坐镇关中,深受其信任,被比之为萧何。
曹操进位魏王的时候,钟繇升官不停,地位越来越高。
钟繇还是个著名的书法家,被认为与王羲之齐名。
荀谌荀谌是荀彧的弟弟(也有说是哥哥),他在游说韩馥拱手让出冀州中出了最大的力。
后来,荀谌成为袁绍的谋主,一起参与官渡之战。
但并未见到有任何明显的建树,后来也再无任何相关记载。
胡昭胡昭,字孔明,没错,他的字与诸葛亮是一致的。
胡昭其实有很多身份,他是隐士、书法家,同时还是司马懿曾经的恩师。
胡昭的一生,是不愿意仕官的一生,后来享年89岁。
郭嘉郭嘉,受到荀彧的推荐,成为最受曹操喜爱的谋士。
在帮助曹操平定北方方面,郭嘉几乎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英年早逝,才华没有全部实展,导致后世对他的评价颇高。
戏志才戏志才也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但关于他,历史上的记载很有限。
只知道,曹操对他相当器重。在郭嘉没走入曹操心里之前,戏志才相当于曹操的“郭嘉”。
戏志才是一个相当神秘的谋士,正因为记载少,反而成了不输于郭奉孝的存在。
枣祗枣祗此人很少为人所知,但他很早就加入曹操,跟随其讨伐董卓。
袁绍很想得到枣祗,多次征召他,但他却始终忠于曹操,曹操非常感动。
枣祗还是当时屯田制的发起人和创始人。
司马徽司马徽,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世人都称他为“水镜先生”。
庞统会出名,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司马徽的评价。
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算是他的贵人。
陈群陈群,是刘备错过的最可惜的人才之一了。
早年在徐州的时候,陈群本替刘备做事,劝阻他去徐州,奈何刘备不听,终致败绩。
加入曹魏集团后,陈群成为一个政治大家,创立九品中正制,制定了《魏律》。
陈泰陈泰,作为陈群的儿子,他的名气没有他爹不大,文不如他爹,武却远胜。
人们都知道抗蜀名将郭淮、邓艾,但陈泰实际也是中流砥柱。
姜维北伐多次吃瘪,少不了陈泰的功劳。
杜袭杜袭早年间在荆州避乱,看不上刘表就选择离开。
后来在西鄂,杜袭以几十人的兵力,杀伤刘表一万大军数百人。
归顺曹操后,杜袭曾经劝说曹操不亲征许攸,顺利将其收降。
赵俨赵俨在演义中没有出现过,正史却是曹魏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治军能力不输于禁,智谋不逊郭嘉。
正是他的助力,徐晃才得以集合全部援军,给关羽一记长驱直入!
辛毗辛毗最初替袁绍效力,并继续辅佐其长子袁谭,兵败后归顺曹操。
辛毗曾劝阻曹丕亲征东吴未果,后来曹丕果然无功而返。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辛毗持节到司马懿营寨阻止他出兵,最终熬死诸葛亮,。
钟会钟会一般都与邓艾、姜维并称为后三国时代的三杰,都是文武兼备的代表。
只不过,钟会在权谋政治上更有手段。
遗憾的是,他的野心太大,手段却还是比不过成熟的司马家,最终谋反失败身死。
徐庶徐庶在演义中被塑造成似乎不比诸葛亮差的智囊。
正史的徐庶并无什么亮眼的记载,反而他年轻时的仗剑侠义,更为人称道。
被迫加入曹魏后,徐庶后期默默无闻,不知所踪。
淳于琼淳于琼在演义中是个丑角,正史却还算是袁绍集团的一位大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淳于琼最初还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后来才追随袁绍。
官渡之战,负责镇守乌巢的淳于琼被曹军偷袭,兵败被杀。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你还知道哪个人才高产的郡县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