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徐庶进曹营,是老娘被曹操捏在手里,不得不低头的苦肉计。
可我琢磨着,这背后怕是另有隐情。
一个在新野混得风生水起的大才,会轻易被一封家书就逼得改换门庭?
我反正是有点不信。
话说徐庶当年在新野,那可是刘备的得力干将,三言两语就给刘皇叔请来了卧龙先生诸葛亮。
可谁曾想,这竟成了他日后离开的导火索。
短短一年间,徐庶亲眼目睹了一些事,让他对这位“仁德”的刘皇叔,心里犯起了嘀咕。
他娘被抓,或许只是个借口,真正让他下决心走人的,恐怕是他撞破的某个秘密。
想当年,徐庶初出茅庐,一身侠肝义胆,江湖人称“单福”。
他武艺高强,行侠仗义,颇有几分少年意气。
后来拜师求学,潜心研读兵法韬略,这才有了后来在新野的运筹帷幄。
在襄阳的时候,徐庶和诸葛亮成了莫逆之交。
他一眼就看出诸葛亮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后来听说刘备在新野招兵买马,徐庶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动身前往。
到新野后,徐庶立马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他献计火烧曹军粮草,解了新野之围,让刘备对他刮目相看。
曹操卷土重来时,徐庶又设下埋伏,再次大败曹军。
刘备对徐庶那是相当倚重,可徐庶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事情的起因是谋士王平的失踪。
王平虽然才华不算出众,但为人谨慎,在新野待得也挺好,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随后徐庶发现了一份记录军中谋士日常活动的名册,详细到连和谁见面都记得清清楚楚。
更蹊跷的是,名册上盖着刘备的印章。
徐庶仔细查看,发现王平失踪前曾多次深夜出城,与几个商人秘密会面。
而这些商人,都是最近才投奔刘备的。
没过多久,另一个谋士李衡也消失了。
李衡性情耿直,曾公开反对过刘备的某些决策。
他失踪前,也有人看到他与那些商人来往。
这一桩桩一件件,让徐庶心里越来越不安。
他发现,自从诸葛亮来了之后,那些神秘的商人就开始频繁出入诸葛亮的住所。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庶撞见诸葛亮在翻阅一份与那份名册极为相似的文件,似乎对这些事情心知肚明。
徐庶试探性地询问诸葛亮关于王平和李衡的事情,诸葛亮却只是淡淡一笑:“军中耳目众多,不必多问。” 这句话让徐庶如鲠在喉,他开始留意刘备身边那些形迹可疑的人。
经过一番暗中调查,徐庶发现自从他来到新野,已经有五位谋士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对刘备的决策提出过质疑。
更诡异的是,每次有人失踪,城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传言,却都能恰到好处地解释他们的消失。
一个雨夜,徐庶无意中听到两个商人在谈论如何处置那些“不听话”的谋士,而这两人正是刘备派来的密探。
真相大白,刘备的“仁德”面具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他暗中监视自己的谋士,清除异己,那些消失的人,或许都成了他权力之路上的牺牲品。
就在徐庶左右为难之际,他收到了母亲被曹操俘虏的消息。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他并没有慌乱,而是写了一封信,交给了心腹亲随。
第二天,他便向刘备辞行。
刘备大为震惊,急忙派人去请诸葛亮劝说徐庶留下。
诸葛亮来了,却只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先生此去,珍重。”
到了曹营后,徐庶闭口不言,对曹操的任何询问都避而不答。
这番举动,让曹操和众人疑惑不解。
后来曹操派徐庶去劝降刘备,大家都以为徐庶会借此机会表明立场,可他只是例行公事地传达了曹操的意思,便匆匆离去。
刘备写信试图挽留他,徐庶却连看都没看,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徐庶在曹营度过了余生,始终保持沉默,至死也没有透露半个字。
他临终前写了一封密信,让人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看完信后,将其付之一炬。
徐庶的故事,就像一团迷雾,笼罩着重重疑云。
他究竟发现了什么秘密?
他为何选择沉默?
这或许将永远成为一个未解之谜,供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