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38个儿女送出国,临终告诫:不准为中国效力!今孩子臭名昭著

1922年的旅顺,一位56岁的清朝皇族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句令人震惊的遗言:"勒令所有后辈不许当中国官、不许当中国人。"这位留下如此"惊世骇俗"遗言的人,正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末代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作为一个曾经思想开明、为官清廉的朝廷重臣,他却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带领38个儿女远走他乡,倾尽家产支持日本势力。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的女儿川岛芳子后来成为了臭名昭著的女间谍,而另一个女儿金默玉却选择了与父亲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这段跨越清末民初的传奇故事,折射出一个风雨飘摇年代里的历史变迁。
清末血统显赫铁帽子王
同治五年,大清帝国依然处于表面光鲜的时期。在北京东交民巷肃亲王府中,一个贵族男婴的诞生为这个显赫的家族增添了新的希望。这个男婴就是爱新觉罗·善耆,他的血统可以追溯到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作为豪格的十世嫡孙,善耆从小就享受着最顶级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在传统的满族贵族教育中,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在弓马骑射等武艺上展现出过人天赋。
年少的善耆常常路见不平仗义出手,在皇族圈子里逐渐有了侠义之名。同治八年,他的祖父华丰去世后,父亲隆勒继承了肃亲王的爵位。
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善耆很快就在朝廷中崭露头角。他先是考取了二等镇国将军的职位,随后又相继担任了头等侍卫、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等重要职务。
光绪二十四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出现在善耆的人生中。他的父亲隆勒因病去世,这让年轻的善耆正式继承了肃亲王的爵位。这个铁帽子王的位置,注定要让他成为清朝最后一位肃亲王。

然而这个时期的大清王朝已经危机重重。八国联军的铁蹄即将踏破紫禁城的大门,而不得不保护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的经历,让善耆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的衰落。
在这段逃难的路途中,善耆结识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物——川岛速浪。这位常年定居中国的日本人当时在日军中担任翻译,表面上是一个普通的军事人员。
二人一见如故,以兄弟相称。这段看似普通的交往,却为善耆日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也成为他坚定亲日立场的重要原因。
回到北京后的善耆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能力。他被任命为崇文门税务衙门正监督,这本是个可以大发横财的肥缺。但善耆不仅分文不取,还严格约束下属,使税收工作做到了公平公正。

他的清廉作风和严格管理,让百姓和商人们交口称赞。但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派,在当时的朝廷中却显得格格不入。
(文章结束)
开明官僚暗藏清朝悲凉
在朝廷的各种重要位置上,善耆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执政才能。不同于当时的清廷官员,他对西方的新事物抱有极大兴趣,并积极推动各项现代化改革。

作为工巡总局管理巡抚大臣和步军统领,善耆大胆推行了一系列革新举措。他在京城架设了第一批电话线路,让各个衙门都能够迅速传递政务信息。
他还推广使用西洋马车,在城中修建公共厕所,整修破损道路。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但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保守派官员对这些"洋玩意"深恶痛绝,纷纷上书弹劾善耆。朝廷不得不将他调任到理藩院担任管理巡抚大臣。

在理藩院任职期间,善耆并未因此消沉。他亲自深入蒙古地区,实地考察当地的民生状况、畜牧业发展以及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回京后,善耆向朝廷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改革方案。这份方案中不仅包含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还展现了他对边疆治理的深刻见解。
在宗人府和民政部任职期间,善耆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他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正规消防队,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化派出所,这些举措都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新气象。
光绪三十四年,朝廷上下发生了巨大变动。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年幼的溥仪继位,大清王朝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面对全国上下要求立宪的呼声,善耆站在了支持立宪的一方。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在袁世凯复出的问题上,善耆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远见。他坚决反对启用袁世凯,并一直派人秘密监视此人的动向。
对革命党人,善耆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宽容。当汪精卫等人因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而被捕入狱时,正是善耆在暗中奔走,最终使他们免于死刑。
然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局势急转直下。即便善耆极力反对,但在袁世凯的压力下,隆裕太后还是选择了签署退位诏书。

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善耆的人生轨迹。他带着全家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北京,前往旅顺定居,并发誓此生再不踏上民国的土地。
(文章结束)
亡国遗老终沦为日寇帮凶
离开北京后,善耆在川岛速浪的安排下定居旅顺。这个选择标志着他人生道路的彻底转向,从一个开明官员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亲日分子。

在日本方面的精心安排下,善耆开始全面投入到所谓的"满蒙独立运动"中。他把自己所有的家产都投入到了这场注定失败的行动中,甚至不惜典当变卖祖传的田产和矿场。
善耆对日本的"亲近"表现在方方面面。明治天皇去世时,他不但亲自斋戒素食为其守丧,还在大正天皇即位时专程登上高山,向日本侵华将士的亡灵行礼。
为了讨好川岛速浪,善耆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把自己的第十四个女儿金碧辉送给对方收养,这个女孩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女间谍川岛芳子。

从1912年到1915年间,善耆发动了两次声势浩大的复辟行动。第一次行动中,他将大量家产变卖购买军火,准备运往蒙古地区。
然而这批军火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被奉系军阀截获并全部没收。这次失败并没有让善耆停下脚步,反而让他更加迫切地筹划第二次行动。
第二次复辟行动更加声势浩大。善耆不但抵押了剩余的田地和矿场,还向日本财阀借了一大笔钱,同时在东北地区招募了大批土匪充当"勤王军"。
善耆选择这个时机是因为袁世凯宣布复辟称帝,成为了全国的公敌。日本方面也正好想借机在中国制造混乱,一切看似水到渠成。

但命运再次和善耆开了个玩笑。袁世凯突然暴毙,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整个局势急转直下。日本为了与新政府搞好关系,立即叫停了满蒙独立运动。
两次失败的复辟行动让善耆失去了所有希望,也耗尽了他的家产。即便生活还算富裕,但再也没有资金可以支持什么"勤王"活动了。
在旅顺的最后岁月里,善耆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教育子女上。他要求38个子女全部接受日式教育,并且坚决不准他们回到中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善耆四处奔走,托关系为子女安排出国留学的机会。他把所有能用的人脉和资源都用在了这件事情上。

这种极端的做法最终体现在他临终前的遗言中:"勒令所有后辈不许当中国官、不许当中国人。"这句话成为了他一生最具争议的注脚。
(文章结束)
两个女儿两种人生路径

1922年的深秋,善耆在旅顺走完了他56年的人生。这位末代肃亲王带着对大清王朝的执念与遗憾,永远离开了这个他已经难以理解的世界。
在他身后,38个子女的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女儿:川岛芳子和金默玉,她们的人生轨迹恰恰代表了那个动荡年代里的两种极端选择。
川岛芳子,也就是善耆的第十四个女儿金碧辉,完全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她不但改随养父姓氏,还成为了日本特务机关的重要成员。
在抗日战争期间,川岛芳子利用自己满洲皇族的身份,频繁往来于中日两国之间。她为日本军方搜集情报,策反华北要员,其行径给抗日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害。

战后,川岛芳子被中国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8年,她在沈阳被执行死刑,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臭名昭著的女间谍之一。
然而善耆的第十七个女儿金默玉,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她不但没有听从父亲的遗嘱,反而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金默玉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她在河北廊坊创办了东方大学城,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位清朝最后一位格格活到了95岁高龄。在她漫长的人生中,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全过程。

金默玉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父亲善耆临终前的偏执。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便是满洲皇族的后裔,也能在新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同样生在皇族,同样经历家国巨变,两个姐妹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更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
善耆一生都在追求着一个已经消亡的帝国梦想,但他的后人们却不得不在新的时代里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人沦为罪人,有人重获新生,这就是历史给予这个家族的最终判决。
如今的廊坊东方大学城依然屹立在河北平原上,它见证着金默玉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的足迹。而川岛芳子的事迹,则成为了一段令人警醒的历史教训。

这对姐妹的故事,超越了善耆在临终前设定的界限。她们的人生轨迹,最终都被历史洪流所裹挟,在新旧时代的碰撞中写下了各自的篇章。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