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要动真格了。上个月的全体员工会议上,马斯克透露,擎天柱已在试产线上完成制造,今年将进入试生产阶段。特斯拉今年的内部目标是,生产1万~1.2万台擎天柱机器人所需的零部件。
不仅如此,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近日还分享了特斯拉全新Optimus 最新视频,视频显示,擎天柱的行走姿态已无限接近人类——膝盖伸直、步态流畅,手臂摆动更显自然。他这样描述视频:“精准的执行器加速自动化。”可见其技术仍在持续迭代中。

特斯拉Optimus(特斯拉机器人)副总裁米兰·科瓦奇(Milan Kovac)在一篇帖子中分享了更多关于这段新视频的背景信息。科瓦奇表示,这段短片展示了这款人形机器人最新的行走方式,包括“膝盖伸直、脚跟到脚趾的步态更加流畅,以及手臂的摆动”。科瓦奇还指出,这款人形机器人“完全在强化学习的模拟环境中进行了训练”。
仿生设计与AI驱动的训练模式,为擎天柱从“展示品”转型为“生产力工具”奠定了基础,这也使得特斯如今拉似乎决心迅速启动擎天柱的生产。在2025年第一季度全体会议上,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弗里蒙特工厂已在其擎天柱生产线上生产出首款人形机器人。马斯克还指出,虽然特斯拉内部的目标是今年生产1万至1.2万台擎天柱机器人所需的零部件,但该公司完全有能力在2025年生产出5000台这样的人形机器人。
“所以今年,我们希望能够生产大约5000台擎天柱机器人。从技术上讲,我们的目标是生产10000台,甚至12000台的零部件。但由于这是一款全新的产品,所有部件都是全新的,所以只要能生产出10000台的一半,我就可以说成功了。不过,即使是5000台,也相当于一个罗马军团的规模。”马斯克说道。

那么马斯克要带领他的“军团”做什么呢?马斯克旗下的AI应用公司Grok,对此做出回应,称擎天柱更注重实用性以及在工业上可拓展的用途,同时Grok还透露,其机器人单价大约在3万美元(约22万人民币)左右。
这一点从之前重点宣传方向也能发现,特斯拉在介绍擎天柱时,总不免提起其灵活的手关节。目前,擎天柱的手关节具有22个自由度,已经很接近真人手部的27个自由度,因此已能基本完成人手做的大部分动作,比如轻松拿起一节电池,并放在电池盒中排列整齐。
现在,已经有擎天柱被送进工厂,做一些零部件搬运和送咖啡的“零工”。当然,擎天柱未来的工作不止这些,照目前的规划来看,主攻两大方向:一种是替代重复性工作。比如把擎天柱送进生产工厂和流水线,完成搬运、分拣、组装等工作,未来可能还会深入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另一种则倾向应用于特殊环境,例如在高温、有毒或辐射等环境下完成任务,当然也包括马斯克的终极梦想——火星。
马斯克表示,明年年底发射星舰,会载着擎天柱一起上火星。他还透露,如果着陆顺利成功,那么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可能最早会在2029年开始(但更大可能是在2031年)。该任务旨在为未来人类居住的火星环境做好准备。尽管马斯克的愿景雄心勃勃,但海外专家对这一时间表表示怀疑,认为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
与特斯拉对应的,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也迎来热火朝天的量产潮。
中国市场已有11家主流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在2024年开启量产计划,其中有6家如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众擎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厂商对2025年量产规划超过千台,对标特斯拉Optimus 2025年数千台量产目标。而且凭借中国市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供应链生态布局的完整性、广阔性,中国厂商有望在市场规模上领先。
正如《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为支撑这一野心,特斯拉近期发布约80个与擎天柱直接相关的岗位,覆盖人工智能、制造、工程设计等全链条,释放出加速量产的强烈信号。
在特斯拉招聘主页上,输入“Optimus”,会跳转出多个岗位供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些岗位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和弗里蒙特、内华达州的斯帕克斯、以及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等地,都是特斯拉位于美国的生产基地。
岗位范围和之前招聘一样,依然涵盖了从设计、到软件、再到制造等全套链条。但这次的不同在于不再以方向划分,从工作名称上也能看出,已具体到非常细致的工作内容。为方便了解,我们将这80个左右的岗位梳理为五大方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制造与生产、工程与信息技术、设计、环境、健康、安全与安保。
其中,有大约66%的岗位,都集中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且需求全面。以软件岗位为例,模型全流程所需的关键岗位,包括从基础架构到深度学习算法,以及机器人的视觉与测绘、运动规划与导航、故障分析等方向都有细分。第二大类岗位集中于制造与生产,涵盖制造的设备、工艺、质量预计测试等环节;工程与信息技术方面,机械硬件的控制、连接、集成和验证等岗位也都有需求。
划分得这么细致,其实也突出了本次招聘的特点:专,以及整合能力。就拿建模与仿真设计工程师的岗位要求来说。这个岗位需要构建机器人建模架构,并对运动链的精确建模,需要对关节、四肢结构有很强的理解和实现能力。所以在岗位要求方面,除了限制专业学位和工作经验以外,还需要在电气、机械和热系统等物理知识方面,具备扎实的经验、理解和直觉,能够创建相关动态模型。
同时,还需要精通Python、C++、Matlab/Simulink编程语言,具备扎实的CAD技能。不过,大多岗位对学历实际并没有要求,有提到的也基本是本科或硕士,依然延续了之前招聘的“愿意学”风格,更多突出“能力至上”。总的来说,这些范围广泛、划分堪称精细的岗位表,似乎在验证擎天柱正预谋着一个大动作。
并且除了在主页发布招聘信息,擎天柱团队大佬最近也纷纷现身,在个人主页发布动态,“高调”招贤纳士。例如擎天柱AI负责人Ashish Kumar,在X平台发布动态透露了擎天柱的训练方案,并表示欢迎加入团队。另外,擎天柱AI高级经理、曾在谷歌任职14年的Julian Ibarz,两位加入不久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Russell Mendonca和Murtaza Dalal,也都在社交平台发表了类似的招聘动态。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美贸易关税的不断升级可能会阻碍依赖中国高效供应链的新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特斯拉计划以2万美元的价格量产擎天柱机器人,目前面临重大挑战。
特斯拉的招聘狂潮与技术迭代,虽然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迈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然而,关税风险、供应链成本与中国厂商的竞争压力,或将重塑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格局。能否在三年内实现50万台目标,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资源整合与全球协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