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让女儿看《打金枝》,李敏看后却说:在公婆面前我不会下跪

正史笔记 2022-11-07 14:29:51
前言

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身份应该享受着世界上最好的待遇,一定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但其实,李敏和许多普通人家的孩子没两样,童年的生活,衣食住行,有时候甚至还不如普通人家的孩子。

但即便如此,李敏在内心中还是十分感谢他的父亲毛泽东的,她认为,正是爸爸的这种特殊教育,才让她从小没有优越感,继而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也让她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中更好地融入到芸芸众生之中……

毛泽东和李敏

“伙食标准什么时候也不能超”

提到毛泽东的餐桌,大家一定很好奇,领袖每天都吃些什么呢?其实食谱非常简单,就早饭来说,无非是那老三样:馒头、稀粥和咸菜。

一次,有人给毛泽东送了一些“洋玩意儿”,有咖啡、可可、奶粉什么的,这可把李敏高兴坏了,她想着,天天吃咸菜,这下终于能够换换口味了。

果然,第二天一早,厨师伯伯就端上了不一样的早餐。有一锅香喷喷的咖啡,抹了黄油的面包,还有冲好的奶粉。李敏曾经在苏联待过一段时间,她对这些“洋玩意儿”是非常熟悉的,于是这天早上,李敏开心地吃了很多,然后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可惜这样的日子还没过几天,就被爸爸毛泽东给发现了。这天,李敏和李讷等人就被爸爸叫到一起,说要开个家庭生活会。

爸爸先让大师傅报了一下这几天的帐,发现超过了每天的规定标准。毛泽东严肃地说:“伙食标准定的多少就是多少,什么时候也不能超,随便超了是不对的!”

李敏等人和大师傅一起接受了毛泽东的批评,早餐就又恢复了老三样。再往后,李敏他们干脆就搬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去了。

毛泽东和李敏

姐妹俩的小摩擦

李敏从小独立生活,尤其是在延安保育院和国际儿童院里的锻炼,使她具有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回国后,爸爸又让她独立做事,所以,她的独立性已经很强了。

李讷九岁的那个夏天,李敏从外面回来,见到爸爸正在给李讷洗澡,就对李讷说:“你那么大了,还叫爸爸给洗澡?”

其实,九岁还算大么?但在李敏看来的确很大。

毛泽东一听,手便停住了,好像刚刚反应过来似的,他说:“对呀,不要再让爸爸给洗了,讷娃自己来洗嘛!”

说完,他转身就离开了。

李讷懵懵地坐在澡盆里没人管,便哭了起来。

李敏紧张了一下,心想,这可惹了祸了。可她又一转念,自己的话其实并没有错啊,还是让妹妹培养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吧。

谁知后来,李讷真的自己洗了起来。

原来,他们家里那时只有爸爸那间房间里有个洗澡盆,她们要洗澡都要一个个安排,但打这以后,她们每个人的屋里都给安了个洗澡盆。

李敏高兴地对李讷说,这多好,爱泡多长时间都行,不用排队等了,是吧!李讷冲她笑了,姐妹俩又和好如初。

李讷和李敏

毛主席唯独参加了李敏的婚礼

1959年下半年,李敏和孔令华准备商定结婚,这是那个贫困岁月里的大喜事,什么都减弱不了这种幸福的程度。

很快,结婚的日子定好了。可婚礼在即,爸爸毛泽东却开会去了,一时不能回京。

这一年的7月,毛泽东整整一个月都呆在庐山,而这边李敏正甜蜜地筹办着自己的婚礼。毛泽东来了长途电活,询问婚礼的准备情况,建议往后拖一拖,一定要等他回来。

终于,庐山会议结束了,毛泽东却没回来,他又去了北戴河,在那儿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8月中、下旬之交,毛泽东终于回到了北京,李敏和孔令华去火车站迎接他并和他同车回家。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就把李敏、孔令华找去,一起商量细节并拟定邀请客人的名单。

在被邀请的人里,有蔡畅、邓颖超、王季范、王季范的孙子孙女、毛泽东机要处长叶子龙、卫士长李银桥和秘书罗光禄等。

29日那天,婚礼在中南海正式举行,轻松、喜庆的气氛笼罩着院落,仿佛一切都充满了光泽。

李敏和毛泽东

李敏穿着她最喜欢的淡蓝色的连衣裙、白色的皮凉鞋。她身材纤秀,肤色白皙,一双眼睛清澈明丽。她未施粉黛,嘴唇仍一抹喜庆的淡红。她的头发微微卷曲,自然地散落在耳后。她未戴任何饰物,这更使她有一种内在美,自然美,像苞儿半放的花瓣、微展的荷花,简直美极了。

新郎官儿孔令华身着蓝色长裤、白色衬衣。他生就一副漂亮面孔:宽宽的前额、两条粗重而匀称的眉毛,像是特意修饰过似的。那双眼睛幽深而温柔。总之,浑身上下都有一种热情和活力。

俩人站在一起,胸前佩戴着红花,这为婚礼更增加了喜庆色彩。

婚礼没有什么仪式,邀请的客人也不多,但气氛却十分愉快。

毛泽东那天特别高兴,他亲自为爱女主持了婚礼,他祝愿孔令华、李敏幸福,希望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也就是在这个时刻,孔从洲将军才见到了毛泽东,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也是亲家的碰面。

毛泽东拉着他向在座的客人介绍说:“这是李敏的公公、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同志。”主席的平易近人,将他初次见主席的拘谨心情逐渐驱散了。

李敏夫妇与毛泽东

随后,主席与前来参加婚礼的王季范和孔从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谈话。主席是这样向客人介绍他的:“他参加过西安事变,杨虎城对他很信任啊!抓蒋介石的前一天晚上,别人不知道,就跟他说了。噢,得保密,假使走漏了消息了不得。他做得很好啊,杨虎城对他很赏识……”

孔从洲却笑着对主席及客人说:“杨虎城是我的老上级,是他把我一手培养大,看着我长大的……”

毛主席说:“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把内战变成了抗战……”

谈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

毛泽东高兴地和家人共进便餐,同饮喜酒,拍照留念。婚宴后他还邀请客人们在春藕斋看了一场电影。

要说这毛泽东几个子女的婚礼,因为种种原因,毛泽东都没有参加过,唯独李敏的婚礼,他不仅参加了,还亲自主持了。

婚后,李敏夫妻俩和父亲毛泽东一起住在丰泽园内,住在李敏住过的菊香院小南屋。他们的居室内没有值钱的摆设和新款的家具,房子也没有装修,甚至连墙壁都没很好地粉刷一下,但他们仍然感到幸福。因为他们终于由恋人发展为夫妻!他们毕竟是在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们的父亲毛泽东身边生活着。毛泽东也非常喜欢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经常同他们交谈,在他们身上倾注着伟大的父爱。

毛泽东与孩子们

毛泽东让李敏看“打金枝”

有这样一件事,李敏总是不能忘怀,要经常提起来说说。

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引导式的,让孩子们自己去领会。他常常引导他们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精华,扬弃糟粕。优秀的传统思想要继承下来,要做到古为今用,他想在提高孩子们的鉴赏能力、欣赏水平的同时,也使他们从此培养好的思想品德。他希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子女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古戏,年轻人喜欢的不多,听得懂、看得出门道来的就更少。李敏和孔令华也不例外,特别是李敏,对中国历史上的典故,知道的就更少些,看起来、听起来,难度自然就更大。

有一回,李敏陪爸爸听相声大师侯宝林说相声。事后她说:别人是听得高兴才笑,她是从动作和神态上看出笑料来。

她对传统的东西不感兴趣。尤其是对京剧,她更觉得难以听懂、难以理解。毛泽东知道女儿在传统文化方面底子薄,却不止一次地让她看京剧“打金枝”。

《打金枝》剧照

“有错误批评就是了,干嘛要打呀?打人的戏,我不爱看。”她曾这样讲过。

但这是爸爸的意思,她也只好去看了,还真就看懂了。

“打金枝”讲的是唐朝的事:唐朝有个大将叫郭子仪。他不但武艺高强、勇敢善战,他率领的部下,也个个似猛虎般英勇。在与敌人的战斗中,郭子仪屡战屡胜,屡立战功,使敌人闻风而逃,是赫赫有名、家喻户晓的无敌将军。这样一员大将,当然备受皇上的赏识。

皇上非常器重郭子仪,将女儿下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

年轻的夫妻,互敬互爱,生活过得和和美美。有一天,为一件事,郭暧扬手打了公主一记耳光。打了公主,闯下了大祸。郭子仪吓坏了。

郭暧为什么打公主?事情原来是这样的:郭子仪要过生日。按老礼,晚辈人为老人祝寿,要行跪拜礼。所以,祝寿那天,当郭子仪和老夫人笑逐颜开地等着儿子和媳妇拜寿时,儿子跪下了,公主却站在那儿不跪。二老不解其意,儿子拉了一下公主,示意她赶快跪下行礼。公主却面有难色,迟迟不肯跪拜。

郭暧是个孝子,见状大为不满,起身扬手一巴掌打在公主脸上。他想:你怎么这样不懂事理,没有孝心!

《打金枝》剧照

公主双手捂脸,跺着脚儿大哭起来。她想:我是堂堂公主,皇上的女儿。皇上的女儿,怎么能给皇上的臣子下跪?再说,长这么大,连父皇都不碰我一指头,你小小郭暧竟敢动手打我!

好好的一个祝寿场面,一下子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郭子仪没有想到的。他怒斥不孝之子,哄劝公主直到她破啼为笑。

这件事,要是放在一般人家也就这么结束了。可郭家不是一般人家,郭暧打的是妻子,可又是公主,是当今皇上的掌上明珠。金枝玉叶岂是你郭暧打得的?身为大将的郭子仪是越想越不对劲儿,越想越害怕,皇上要是知道了这件事,一句话就会祸从天降,犯上是死罪,要满门抄斩的……

于是,郭子仪将儿子五花大绑捆起来,亲自送他前往皇宫,请皇上发落。

听完郭子仪的陈述后,皇上缓步走下殿来,扶起郭子仪笑问道:“依你看该怎么办呢?”

“听候皇上发落。”郭子仪说。

“是打板子还是斩首?”皇上说着,走到站在一旁、怒气未消的公主面前。

“父皇,依孩儿看,还是打,打……”公主既想让父皇教训郭暧,又舍不得重罚他。

“打得好!是吧!”皇上一句话,几个人悬着的心落地了。

公主笑了。

“郭爱卿,这是年轻夫妻的事,还是不管为好。”说着,皇上又转向公主:“孩子,你既嫁到郭家,你就是郭家的人了,就要按郭家的规矩办事。”

“来,来,亲家翁,这边相叙了。”皇上说完,拉着郭子仪走开了。

毛泽东与李敏等人合影

这部戏显然是一部劝诫之作。它要年轻人懂得孝悌之道,即使是金枝玉叶,也不例外。李敏看出了戏中的这些思想,也明白了爸爸让她看这部戏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许多年以后,讲起这段往事,李敏还是觉得很有意思的。她说:“爸爸可能是怕我不孝敬公婆,才让我看这出戏的。在公婆面前我是不会下跪的。我们这个时代早不时兴这种礼节了,我是个军人,要按照军人的礼仪办事。我不对他们下跪,但我代之以军礼!”

李敏对子女的教育

1962年,李敏的儿子出生了,小家伙的到来,为李敏和孔令华增添了欢乐。同样,也像普通人家一样,隔代人的到来,更让老一辈感到欣喜。毛泽东特别喜欢这个胖宝宝,工作之余,他常常走到李敏的房间里来看看外孙。要是孩子睡着,他会长时间地站在旁边,仔细端详,真有看不够的劲儿,要是孩子醒着,他就弯下腰去,脸对脸地逗逗他。有时,他高兴地用手指碰碰孩子嫩嫩的小脸蛋,“娃,该叫什么名呢?”他自言自语地说道。

李敏、孔令华和儿子

正式给孩子起名时,有人说这个名,被否了;有人说那个名,也被否了,众说不一。毛泽东说:“给娃起名,不要用我的字,也不要叫什么豹哇、虎哇之类的。娃是国家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来接我们的班嘛。接班就要继承事业,跟着我们走嘛。意思明白了,不过,具体该叫什么名还是要爷爷来定。”

孔从洲老人就给这个宝贝孙子起名叫继宁。

在襁褓中的小家伙,可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由伟人外公和将军爷爷共同给起的。

李敏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用身份搞特殊,当了母亲以后,她也经常拿这话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从不允许他们有一点特殊化。在儿子宁宁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们全家和江青一起外出参加活动。汽车经过天安门时,宁宁天真地告诉江青:“毛主席就住在这里边。”江青听后很生气地诘问李敏:“他怎么这么说话?”李敏坦然地回答:“老百姓都这么说。娃娃是普通老百姓,所以也这么说。”

宁宁长大后,大家都说他长得酷似外祖父,他也学着妈妈的方式回答:“这是爸妈给的,我也没有办法。我是长得像外公,可我从来不打外公的旗号。”

李敏后来还有了一个女儿。女儿考大学时,李敏就对她说:“我只能找人帮你补课、复习,别的就没法管了。你谁也别靠,还是靠自己。”孩子明白妈妈的意思,也一直凭着自己的力量在奋斗。

李敏和孔令华

结语

时间的车轮呼啸着从人们生活中碾过。时代的背景转换了,李敏和她相似的许多人一样,已不再是生活的核心。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后,李敏也像众多普通人一样,一连几天排队,随着首都瞻仰毛泽东遗容的人群进入父亲的灵堂,默默地向慈父告别。

李敏的内心始终是感谢父亲的,是父亲给这个家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家风,使李敏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更自然地融入大众、融入芸芸众生之中。

2 阅读:306

正史笔记

简介:我们不创作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