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扭转乾坤的“九月来信”

乡即卿 2025-03-30 06:36:05

1929 年 9 月 28 日,一封来自上海的秘密指示信辗转送达闽西山区。

这封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 "九月来信",不仅终结了红四军内部长达数月的激烈争论,

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它为古田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首次系统阐述了 "党指挥枪" 的建军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纲领性文件。

一、前因:红四军的生存危机

1929 年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然而,胜利的喜悦中暗藏危机:

成分复杂:红军主要由农民、旧军人和游民组成,小农思想、军阀作风等非无产阶级意识泛滥。

路线之争:围绕“党指挥枪”还是“军事优先”,毛泽东与部分干部产生分歧。

战略迷茫:面对国民党围剿,部分人主张分散游击,忽视根据地建设,导致士气低落、纪律松散。

1929 年 6 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在龙岩召开。

会上,毛泽东关于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的主张未获支持,反而在选举中落选前委书记。

会后,他被迫离开部队养病,红四军的发展陷入迷茫。

此时,远在上海的周恩来也密切关注着这支 "中国革命的火种",一场关乎红军命运的决策正在酝酿。

二、从 "二月来信" 到 "九月定音"

1929 年 2 月,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曾要求红四军分散活动,调朱毛赴中央工作。但随着蒋桂战争爆发,形势突变。

4 月,毛泽东回信中央,直言 "分散红军、隐匿目标" 的主张 "不切实际",提出 "一年争取江西" 的战略。

这封信引起中央重视,周恩来敏锐意识到:必须深入了解红四军的真实状况。

8 月,陈毅抵达上海向中央汇报。政治局连续三天听取其详细报告,最终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陈毅组成三人小组,起草新的指示信。

周恩来与陈毅彻夜长谈,明确指出:"要把毛泽东请回来,维护朱毛领导,巩固红军团结。"

经过反复讨论,一封近万字的 "九月来信" 诞生了。

信中三大核心决策:

明确建军原则:“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是中国革命的特征,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批判错误倾向:点名批评红四军内极端民主化、单纯军事观点,要求“肃清非无产阶级思想”。

恢复毛泽东领导权:指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为古田会议奠定组织基础。

此外,信中特别指出:"红军不仅是战斗组织,更是宣传队、播种机。" 这一论断,为红军赋予了超越军事的政治使命。

三、从“九月来信”到古田会议

1929 年 10 月,陈毅带着 "九月来信" 返回闽西。朱德、陈毅联名致信毛泽东,促其复职。

11 月,毛泽东重返红四军,主持起草古田会议决议。

12 月 28 日,古田会议召开,正式确立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原则。

决议案中 "党指挥枪" 的论述,正是 "九月来信" 精神的升华。

这场会议如凤凰涅槃,使红军从 "农民武装" 脱胎为 "无产阶级军队"。

据统计,古田会议后红四军党员中工人比例显著提高,连队党支部覆盖率达 100%。

更重要的是,它为全国红军建设提供了范本,到 1930 年,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均参照古田模式整军。

结语:为何“九月来信”是中共建军史的关键?

制度奠基:首次系统提出党对军队的领导权,成为我军“军魂”的源头。

矛盾化解模板:中央以调查为基础、以团结为目标,为党内分歧解决树立典范。

战略升级:信中肯定农村根据地作用,推动中国革命从城市暴动向农村扎根转型。

95 年前的那封信,不仅挽救了一支军队,更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

真正的力量,源于思想的觉醒;伟大的征程,始于正确的方向。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