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工作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科研工作者”,在以前中国还未强大繁荣的时候,这一群搞科研的人几乎是国家的宝贝。在那个时代更是一个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特殊职业,因为它关系到新中国在未来能否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老话常说“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一个国家想要在真正崛起不受入侵和欺负那么就得抓紧速度崛起,在这些领域就是比拼各国的发展速度和进程,科研在这其中占据很重要的作用。
当初新中国刚成立时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时间是急缺的,他们因此没有时间悲伤和抱怨只有不停的工作才能维护住祖国的安全。正如布莱克所说“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当时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就是这样一群伟大的“蜜蜂”。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2019年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第二个单元片《相遇》,讲述的一段浪漫感人的故事。故事中:高远为新中国的原子弹研发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保密度超高的工作中,3年未曾和亲人朋友见一面。
就连在公交车上遇到恋人也不敢相认,最后因为核辐射去世也没有亲朋知晓。当时感动了无数人,见证了那个时代为新中国成长做出巨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们,但我们知道像高远一样的人还有太多太多。
而今天讲的这位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当年她加入我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因为高度保密的工作性质在某天和丈夫告别后一连三十多年都未曾见过一面。当接下国家给予的这项任务时,她更是从此前行业大咖直接隐形30余年,为的就是原子弹的成功问世。她就是王承书女士。
其实王承书的家世很不错,出身书香门第的她自幼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小时候成绩就很好。不过因为身体原因在小学3年级和6年级的时候因为生病而各休学了一年,但她那时就表现得极其独立,在生病期间依然努力学习。
因为天赋上佳而且刻苦努力很快在1930年王承书18岁的时候就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这可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还是中国最渴求的物理型人才。更别说她一个女子考进去,别提多么轰动了,而她也是当时班上唯一的一名女生。
可是却从未弱于周围的男同学半分,即便是燕京大学同行高手如云,王承书依然常年把持专业第一的宝座,还因为成绩优异荣获金钥匙奖。
当时燕京大学上学的难度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异于登天,而能在这之中崭露头角的王承书更是属于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后来在她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厮守一生的丈夫——张文裕。
当时两个人都是在读研一起搞科研、做实验,日子长了慢慢滋生感情,甚至在1941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当时已经为人母的王承书还考取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更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乌伦贝克,而丈夫张文裕更是陪同前去。
于是两人在美国也不断努力研究,当新中国成立之后夫妇俩立即想要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可当时他们两人都是美国物理学界的名人,美国又岂会轻易放人?
要知道这样的高科技知识分子放走一个都是不得了的损失,于是美国各种阻挠防止两人回国,而这一拦就是整整7年时间,最后还是各方联合申请才有机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回到祖国这片热土上后王承书一直积极投身于祖国的核物理事业还在当时的北大任教,本来她可以安稳的教书育人为祖国培育更多的科研人才,但一切的转变都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发生了。当时苏联和我们因为一些特殊事件关系降到冰点,苏联更是直接撤走人员和设备让中国当时的核研究噶然终止。
情况十分的危机关键时刻王承书果断应邀出击,在核研究领域上自此开始过上了隐姓埋名的日子,为建设新中国发挥光热。核研究在当时是一项极其保密的高机密工作,为了科研人员的安全和核研究的保密性,这些人员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甚至不得透露半点消息。
当时这些技术对于我们而言无异于天外学说,不仅难度高而且神秘莫测,全世界当时只有几个国家掌握,而且还都是严防死守,我们想要成功一个字——难。但在接受任务后王承书就准备动身了,这件事她没有告诉自己的亲人,哪怕是丈夫也没说。不过作为科研工作者,丈夫张文裕知道妻子的工作性质并未多问,就只是默默支持。
而这一干就是十年,中间经历的磨难和痛楚非常人能及,好在终于完成任务。可本该可以休息的时候王承书却在1965年接到国家通知,需要担任大型气体扩散机总设计师,于是二话不说立马加入研发工作之中,这一干又是十几年,甚至很多时候连春节都无法回来。
而她依然乐于其中,满足于国家科研事业之中。当她完成工作回到家乡的时候,亲人们无一不落泪,丈夫甚至在采访中说道“已经几十年未曾见过她了”,可见这份工作的辛苦和艰难。而同样作为丈夫的张文裕也并未闲着,跟着自己所属的科研团队团队一直进行着相关的核研究。
就是这样的一堆伉俪,即便是相隔一方也从未忘记过彼此,更未忘记祖国需要自己。这样绝美的爱情故事才是可歌可泣的,或许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爱情——“我愿与你隐姓埋名一辈子。”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哪怕是获得巨大的成就和名誉也同样是“见不得光”的,在1980年被国家评为院士时也是知者甚少,因为那时候我们还不够强大必须将这群宝贵的科研人员保护和隐藏起来。
而这一切直到1994年王承书女士在北京去世后才被人们知道,这位82岁的伟大科学工作者为祖国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和成就,才知道原子弹背后还有这些不知名的伟大工作者。
正如鲁迅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人,他们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无疑王承书院士就是这样的伟人,她们这种奉献精神才是当代所有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和骄傲,何为“奉献”我想王承书院士的一生就是最好的写照吧!
这样伟大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铭记、敬佩,在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网红明星们日益突出的时代,何为偶像?何为英雄?谁又才是真正的榜样,我们大家自应该明了,像王承书院士这样的伟大先辈们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奉若神明的偶像和骄傲!
无锡创元传媒:四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