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海港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

燕赵时讯 2025-04-17 11:16:54

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医院凭借多学科的无缝对接与紧密协作,成功将两名危在旦夕的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再次展现了该院在危急重症救治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卓越实力。

3月28日,患者李先生因感冒到家附近的诊所输液。谁料,在输液过程中,他突然出现急性呼吸困难,诊所工作人员见状,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李先生随即被紧急送往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急诊科。当时,患者病情十分危急,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接诊时测量指脉氧饱和度仅为72%。医护人员立即为其实施吸氧措施,并给予硝酸甘油进行静脉点滴。然而,当李先生被送入急诊室时,已陷入昏迷状态,呼吸呈叹气样,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电图显示下壁导联ST段抬高,情况万分危急。

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边争分夺秒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一边紧急联系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会诊。几分钟的时间,多学科团队迅速集结到位。急诊科主任高海明、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媛、心内一科主任马涛、心内二科主任田立国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急诊科参与抢救。各科室医护人员紧密配合、分秒必争,对患者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的严密监护,迅速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并借助呼吸机辅助其呼吸。当患者心率急剧下降,医护人员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并静脉注射1毫克肾上腺素;血压降低时,马上给予100毫克多巴胺静脉点滴以提升血压;出现室早二联律,及时使用胺碘酮控制心律失常……

约半小时后,经紧张有序的抢救,李先生终于有了生命体征支持。随后,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患者被转送至重症医学科进行更为密切的观察和治疗。

然而,在从急诊科转往重症医学科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李先生的病情再次急剧恶化,血压多次大幅波动,几近消失,甚至出现心脏骤停。安媛与医生王一涛反应迅速,立即对患者展开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在完善相关检查后,李先生被确诊为心梗、心衰、心源性休克。此后,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在患者身边,密切监测他的生命体征,全力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李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各项身体指标也在逐渐好转,第四天便顺利转至心内二科继续后续治疗。

此次对李先生的成功救治,是海港医院多学科协作的一次成功典范。各科室之间打破壁垒、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让生命的希望得以延续。

而患者于先生的成功获救,更是再次诠释了多学科协作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与显著优势。

4月1日晚饭后,67岁于先生突然感到胸闷不适,短暂休息后,症状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开始呕吐。家人心急如焚,立刻将他送往医院。急诊值班医生陈雪在为患者量血压并询问病情时,于先生突然意识丧失,口吐白沫,护士立刻将患者转入抢救室。除颤仪显示患者出现室颤,医护人员果断实施除颤。一次除颤成功后,因患者呼吸困难,医护人员又迅速为其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麻醉室、心内一科等科室的值班医生在第一时间赶来会诊。尽管经过快速抢救,患者的病情依旧不容乐观。此时,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的安媛与重症医学科医生王世华不顾一天的疲惫,从家中匆匆赶来,加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终于,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于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从最初的生命垂危,到逐渐脱离生命危险,再到慢慢恢复,每一步的康复都离不开各学科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目前,于先生已经康复出院,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安媛感慨地说:“时间就是生命的倒计时,每一秒都承载着生的希望与死的威胁。所以我们必须拼尽全力与死神赛跑,而且还要跑赢。而多学科协作,就是这场赛跑中最有力的‘秘密武器’。”

海港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强化多学科协作机制,深度整合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不断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用专业和担当,诠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筑牢坚实防线。同时,也呼吁广大市民时刻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报道:文/郭丽冰、图/曹芳

来源:燕赵卫生动态

1 阅读:3
燕赵时讯

燕赵时讯

网眼观天下,聚焦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