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迅速确立了“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的基础,强调“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在这一政策框架下,两岸关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缓和期。
经济方面,2010年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进一步促进了两岸经贸往来。台湾的农产品如凤梨、芒果大量输往大陆,而大陆的制造业产品也顺利进入台湾市场。短短几年间,两岸贸易额激增,2015年突破1885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占比更是超过40%。
交通与人员往来也随之提速。2008年,两岸直航航班每周不足300班,且大多需经香港中转,极为不便。然而,到2015年,每周直航班次飙升至890班,航线遍布两岸主要城市,台北至北京的航程缩短至三个小时内,便利性大幅提升。
此外,大陆游客赴台热潮高涨,2011年突破170万人次,较2008年增长近六倍。台湾旅游业因此迎来黄金期,各大景点人潮涌动,夜市生意火爆,经济受益匪浅。
尽管马英九在任期间强调两岸融合,但他在“九二共识”的解释上却颇具弹性。他一方面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坚持“各自表述”,巧妙回避主权归属的核心问题。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得他在岛内外各界都留有余地。
2022年,他在社交媒体上严厉批判“台湾地位未定论”,坚称台湾归属于中国,并引用《开罗宣言》作为依据。然而,他在卸任后的行动却让人怀疑他的真实立场。他频繁访问大陆,看似加强交流,实则可能是在维护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并试图在两岸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卸任后,马英九依旧活跃于两岸事务,尤其是他带领台湾青年访问大陆的举动,引发诸多猜测。
2024年12月,他第三次率团访问大陆,从哈尔滨到成都,全程亲自带队,行程紧凑且富有象征意义。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被视为他对大陆政策的某种表态。
然而,岛内对此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他在努力维护两岸和平,拉近民间关系;反对者则质疑他是否在借机重塑个人影响力,甚至暗中推动某种政治议程。马英九的举动,到底是单纯的文化交流,还是隐含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2025年3月,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则报道将马英九再度推向风口浪尖。一名大陆学生在台湾交流活动中无意提及“中国台北”一词,立刻引发岛内激烈反应。民进党政府随即介入,3月10日正式约谈马英九,要求其解释事件详情。
面对质询,马英九的回应相当谨慎。他强调,这只是学生的无心之言,活动本身仅为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然而,岛内舆论并未就此平息,部分人士认为他试图在两岸关系上继续玩弄模糊策略。
从执政期间的“九二共识”,到卸任后的频繁访陆,马英九的立场始终充满矛盾。他既不完全倒向“台独”,也未彻底拥抱统一,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回旋空间。
他的举动究竟是为了两岸和平,还是试图维持个人政治资本?台湾的未来,又是否能在这样的模糊政策中找到真正的方向?答案,或许只有时间才能揭晓。